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双减
背景
劳动
课程
构建
价值
逻辑
欧阳
2023 年 7 月 20 日投稿网址:*该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0 年度课题“多维贫困视角下基础教育精准扶贫农村儿童政策研究”(20JY23)、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课题“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发生机制与综合治理研究”(22YB18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T:通讯作者劳动课程在目标、价值和理念等方面同“双减”共生共长,因此“双减”背景下,劳动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生的减负和发展双向奔赴、教师的生活和工作两头兼顾、学校的课内和课外同向聚合、家长的观念和焦虑两级转向。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融入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论,对劳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进行构建,形成着眼多主体需要的课程目标、指向系统化编排的课程内容、实现全方位探索的课程实施、立足多维度测评的课程评价的劳动课程实践逻辑。“双减”劳动课程 经验主义课程论 泰勒原理欧阳小宇,董慧.“双减”背景下劳动课程构建的价值与逻辑J.教学与管理,2023(21):15-18.摘要关 键 词引用格式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1,这是一项战略性决策,直指学生高质量发展。2022 年 4月,教育部印发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中小学要独立设置劳动课程,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在“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劳动课程肩负起新使命。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劳动课程的减负效能,进而在“双减”背景下探索劳动课程构建的价值与逻辑。一、劳动课程的减负效能“双减”的颁布既有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也给学校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提供了新的机遇和使命。劳动课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在育人目标、价值追求和理念诉求等方面同“双减”政策的落实同频共振、同向而行。1.劳动课程与“双减”的目标同向而行“双减”的实施是站在学生角度上的一场教育变革,这种变革给学生除去了不必要、冗杂的学习任务,致力于培育良性教育生态。“双减”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意旨立德树人,联结素质教育,促进学生高质量发展。同样的,劳动课程的目标与“双减”旨向是不谋而合的,指引着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努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且弹性无负担的课程。2.劳动课程与“双减”的价值追求契合“双减”的颁布减轻了学生课余时间被作业和校外培训等侵占的负担,引导传统教育价值整体转向,切实打造良性教育生态。同样的,劳动课程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给予学生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如体艺类劳动课、活动类劳动课,切实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激发学生的劳动潜能。此外,劳动课程根据学生发展阶段设置不同内容,小学低段学生注重培养劳动习惯,而高年级的学生侧重劳动知识的传授和劳动技能的训练。故此,劳动课程与“减负令”在价值追求上是同向、一致的。3.劳动课程与“双减”的理念同频共振“双减”的落实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肯定,也是对应试教育理念的纠偏。其意旨在育人理念回归树人本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提质增效,并着眼于节制当前社会教育资本肆意乱为、完善课后服务体系、减轻学生负担等。劳动课程同样重视树人和立德,注重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改变以往重智而轻劳的现象3。因此,以立德树人理念为基,建设横向不同发展格局、纵向不同发展水平的劳动课程,以此给学生带来不同类型和具有减负效果的优质课程。“双减”背景下劳动课程构建的价值与逻辑*欧阳小宇1董 慧2,T(1.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江西九江,332020;2.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兰州,730070)15二、“双减”背景下劳动课程构建的价值劳动教育为助力教育回归本真状态创造了良好契机,其课程建设具有丰富的内蕴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减负和发展双向奔赴基于“双减”,劳动课程给学生充分自由且有爱的学习空间,切实打造良性教育生态,以此促成“减负”与发展的双向奔赴。劳动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切实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和促进全面发展是其倡导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导向4。“双减”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劳动课程的建设应避免将其作为学校“主科”的附庸和课堂教学的延伸,而应该合理地分配各门科目的教学时间,以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在劳动课程教学评价上避免出现“唯分数”和“唯升学”的评价倾向,注重学生过程性评价和增值评价,以此有效缓解学生学业压力与焦虑。2.教师的生活和工作两头兼顾基于“双减”,劳动课程发展给教师的观念革新和专业发展带来了契机,给予了教师充分自由发展和自主学习的专业平台,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提供可能,为教师能够兼顾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保障。劳动教育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坚持“以生为本”“家校合作”“活动中心”等新观念。劳动课程的本质不是课堂教学,不需要教师承受过重的教学负担和压力,教师设计与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情感、丰富教学生活,改变以往“填充式”教学模式带来的授课疲倦。3.学校的课内和课外同向聚合在“双减”的推动下,课堂教学已成为学校的前方战场,而课后服务则成为后方阵地。劳动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课程,可作为课后延时服务的核心内容,以此来丰富学校的课程体系。“双减”规范了校外培训机构的运作,劳动课堂中教师适时引导孩子深入自然,在天地中思考、在自然中成长,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就是参与劳动的过程,联通学生的课内与课外,可以弥补校外培训“缺失”而带来的时间空虚,实现学校课内与课外同向聚合,以此打造良性教育生态。4.家长的观念和焦虑两级转向“双减”的有效落实,使校外培训机构得到了有力的规范和治理,教育能够回归树人本真,学生能够回归学校主战场,劳动教育作为学校课后服务的重要组成,有助于转变家长传统观念和缓解家长焦虑。劳动课程给学生提供了高质量且弹性无负担的课程,实现家长心目中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愿景。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后,便会意识到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家长的教育观念由“智育称霸”向“五育并举”转变,从而有效减轻孩子学业带给自己的焦虑。三、“双减”背景下劳动课程构建的逻辑当前,课后服务在目标、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5。劳动教育作为丰富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应当建设富有特色且具有减负功能的课程。基于泰勒原理的逻辑,对课程的各要素进行分析,并融入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论,对劳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进行构建。1.着眼多主体需要的课程目标“双减”涉及多元主体,要求课程目标兼顾各方主体的效益,以此达到最佳效果。泰勒曾经指出,任何一项全面的课时计划,必须对每一种来源都给予充分的考虑6。只要是有助于活动顺利进行的目标都是有价值的目标7。所以,劳动教育不仅需要顾及学生的成长,还要兼顾家长观念的转变、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建设。第一,关于学生的目标。一方面,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劳动教育既有个人自主的活动,也有集体活动。这些活动尤其是集体的活动需要集体中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与协同,以此促进学生在集体中劳动、为了集体劳动和通过集体劳动的意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部分学生学习局限于课堂教学,缺少动手操作和演练的机会,而劳动教育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有助于增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机会。第二,关于家长的目标,即满足家长育人的需求。“双减”文件发布后,校外培训机构的肆意乱为得到了有效治理与规制,承载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期望”瞬间转移到了学校课后服务上。劳动教育作为丰富课后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其课程构建需要满足家长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期望”。第三,关于教师的目标,即教师自身素养。教师是“双减”政策落地的关键主体,同时也是劳动课程建设的领导者,其积极性与主动性直接关乎劳动教育的实践成效。学校劳动课程的构建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因此,劳动课程的构建需要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教师的教学潜力,应以提欧阳小宇董慧:“双减”背景下劳动课程构建的价值与逻辑16升教师自身素养为基,充分发挥其优势与特长。第四,关于学校的目标。一方面,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劳动课程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课程,其课程构建不应该随意进行,更不应该率性而为,而是要在课程构建中有完整且合理的计划和编排,以此来提升劳动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达成学校“减负”指标。“双减”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缓解学业焦虑,而作为落实“减负”政策的主体,应在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中切实提供给学生具有弹性且减负的课程。2.指向系统化编排的课程内容“双减”为劳动课程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道路,但在具体实施上还存在“浅层化”“碎片化”等问题。具体而言,劳动课程的内容系统规划不足,“活动”与“学科”难以明确区分,“课内”与“课外”缺乏有效衔接。基于此,需要系统化编排课程内容,对内容之间的赓续与互异都应该辩证地考虑和分析。第一,劳动课程内容的编排应分析“课内”与“课外”的赓续。杜威认为,连续性的经验才是具有教育意义的,那些没有关联的经验会导致个体形成分散的和离心的习惯8。在内容安排上,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连续、反复的练习,以此获得应有的经验9。以开展“垃圾分类”活动为例,在学校劳动教育设计中包括“为何要进行垃圾分类”“怎样进行垃圾分类”等部分,在家庭劳动教育中设计包含“认识常见的厨余垃圾”“和父母一起进行厨余垃圾分类”等劳动内容,在社区劳动教育中编排“如何保护社区卫生”“如何增强环保意识”等内容。这样的做法既可以顾及“课内”与“课外”内容的连续性,帮助学生构建系统且完整的劳动观念,提升其价值认同感,也可以提升孩子的家庭责任意识和社区环保意识,从认知情感上感悟“劳动是美丽的”,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第二,劳动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慎重考虑“活动”与“学科”的差异。“双减”要求开展多样化的文艺、社团及劳动等活动,不得在课后讲授新课,其实质是强调以活动的形式开展课后服务,防止课后服务“学科中心主义”的再现。劳动课程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更应注重实践活动的安排与设置。杜威提出,当学生从事一件他们乐于从事的活动时,那么这件事便成为他们的乐事10。“活动”侧重直接经验,而“学科”关注间接经验,二者具有本质区别。所以,为了引起自身的“自然冲动”,劳动课程在内容组织与编排上要注重学生情绪、情感体验类活动,以此让课内“学科”与课外“活动”内容形成赓续互补,为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例如,将手工制作、缝纫等技术工艺纳入劳动课程中,既让学生享受到多样化的设备和场地,还可以提高闲置器材的使用率。3.实现全方位探索的课程实施“双减”要求学校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给学生提供高水平和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同时要努力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密切家校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从主体、时间、空间三部分保障学校课程的实施。第一,在主体上,各行动主体需要协同联动,共同推进劳动课程的实施。“双减”要求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因此劳动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联合家庭和社区等社会第三方机构的力量。学生作为劳动课程实施最直接的对象,需要调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作为劳动课程的奉献者,要充分挖掘教师外在资源和潜在资源,在充分利用校内教师资源的基础上,可以聘请校外优秀教师承担开展手工制作、园艺、烹饪等科技创新类劳动的重任。家长要在观念和行动上支持劳动教育的开展,树立“只有劳动才可以创造幸福”的思想观念,主动承担起孩子劳动教育的重任,并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社区作为支持者,应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包括参与劳动教育的设计、人员和场地的支持、对家长的指导等。政府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元治理者”,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完善教师“轮岗”制度,鼓励县域优秀教师巡回授课,以此实现劳动教育专业教师的资源共享。第二,在时间上,需要根据学生对学习效果和课程的满意度来调整时间。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会随着时间而产生变化,因而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需要对其学习效果和劳动课程进行反馈与评价,还需要注意课程的时长,防止因为时间过长而消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泰勒认为,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的能力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