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处逢升
朗读
教育
促进
儿童
素养
发展
张丹丹
17学 生成长指导2023.15.张丹丹“借”处逢升:以朗读教育促进儿童素养发展摘要经典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庞大载体,是民族生存的根基和民族精神的纽带,文学经典朗读作为有声语言传达经典作品的一种艺术活动,是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实践。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有效组织。教师应在丰富的内涵和形式训练中,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语用技巧和情感世界进行自主建构,在自主、个性化的反复吟咏中提升兴趣、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提升素养。关键词朗读教育小学生素养提升从儿童时期开始诵读经典著作,是学校一贯的基本教学方法。如今朗读教育对小学生素养提升的实现,仍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朗读的内容主要来源于语文教材,即根据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分析、理解文本的表达特色和思想情感。但迫于精力有限,仅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教师对于重点段落、字词的引导往往重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学生很难能动地“情与境会”,课堂无法成为朗读有效的推广阵地。对于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学生容易联系实际活化文本语言,无意识地把感情重音体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地方,语文课上学生朗读时语调波澜暴露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欠缺,也恰恰是朗读教育本质功能在当代对于小学生素养提升地位边缘化的体现。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课,民间故事语言往往通俗易懂,学生预习课文,齐读“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学生自发地重读“吃剩饭”“破衣裳”两个词,语调激愤,而接着往下读,读到“牛棚里没床铺,他就睡在干草上”语调平平毫无吸引力。从小学生的朗读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缺乏朗读的技巧与能力;二是缺乏体验能力。固然,人不可能事事直接参与,然而缺少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也就缺少了深刻的体验,也就无法能动性地用言语表达顺利地演绎作品的丰富内涵,进而观照自己的精神境界。一、媒“借”育人,激发潜能最好的教育是示范。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利用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多种形式,以新奇有趣的展示形式为媒介,建立正面牵引磁场,充分唤醒学生的情感诉求,强化学生体味文字背后所传达的言语符号、思想境界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素养、陶冶 情操。(一)媒体点播,间接借“法”贝纳尔说:“良好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会阻挡才能的发挥。”在朗读课堂,大部分教师遇到教学瓶颈时,往往通过自身或优秀学生甚至录音视频等方式粗暴化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提供了超强的便捷,利用互联网点播的智慧窗口,就可以“请”到数位朗诵名家带来的精彩演绎。那么如何高效、持续地引导学生在课余等其他碎片化时间,在线学习经典朗诵视频,主动对话名家朗读,进行有效地交流、碰撞、反思,感受、探究朗读的技巧与本质呢?教师应适时组织配音竞赛,并提供名家配音作品,在反复模仿的过程中训练和提升了朗读能力。小王子作为世界上销量最大的童书,小王子用小王子纯净无邪的眼光穿透浅易的生活表象,直达生命内里,深入发觉来自灵魂深处的、最淳朴的生命之真。在第三期小王子配音赛上,为了提升参与的效率,第一环节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读好对话,DOI:10.16704/ki.hxjs.2023.15.01118学 生成长指导2023.15.为配音做准备,为了使朗读技巧显性化,笔者要求学生先截取自己喜欢的一小段,沉入作品,感受停连、重音、节奏、语调以及特殊技巧的处理细节生:(读)“唉我会哭的。”师:读得有感情,“哭”字配合了鼻腔共鸣,浓烈的情感仿佛要喷薄而出。但是,省略号的停顿时间太短。一定要注意此次的停顿。还有“唉”后面的叹号,也要停顿长一点,读得要轻,表现出狐狸心酸无奈的心理状态,语调下沉延伸。借助新媒体点拨,以活动为载体,于朗读活动中善于发现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指导纠正,并且相机传授有关朗读的理论性知识,立足学生朗读能力训练的发展点,于课余的朗读活动中,植入共振思维基因,接引生活体验中的源头活水来鲜活文本的语言情感,从而将情感体验的感性过程与理性思维建立连接,进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面貌的健康发展。(二)红亭竞读,互动提“法”大学“经篇”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学生对朗读并不陌生,更不乏对朗读意识的重视,但我们想要学生达成的朗读能力是能超越具体文本而自由建构、生长鲜活的技能,即在初步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能较准确、独立地吟咏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是以朗读者必须通过自己积极的共情态度才能与作品建立感情连接,而这种高级的朗读行为,是需要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才能够掌握的一种技能。“情绪情感贯穿并激发或抑制人的活动,人的求知欲、兴趣、好奇心、想象力,乃至幻想、灵感,都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现实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区别他人的个体,都拥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重视传输朗读开展的形式、仪式感的塑造,引入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元素,以此挖掘学习的潜能,从而让学生焕发生命的活力。随着数字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依托其上而富于时代内涵的朗读形式层出不穷,学校以此为契机,定制现代化的朗读亭,定期开展“小小朗读者”活动,每周四午间朗读展评,周二、周五午间为朗读开放日,各班同学积极报名选拔,通过教师的悉心辅导和班级内部的角逐,成为最终“朗读者”,参加学校的朗读展示,分享自己阅读的欢乐。同时,静心聆听红亭里美妙的朗读声,体会作品里的悲欢离合,丰富知识,感受朗读的魅力和文化的感染力,品味别样的书香,更是大家共同的期待。每一期的精彩展示都会在学校微信公众号进行展播,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了朗读亭,经历成长的蜕变。一位在朗读亭里竞读展示的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老师让我回家后,把稿子读通顺,读出感情来,然后把录音发给她。我回到家立刻开始写作业,不一会儿,作业写完了。我便开始一段有趣又开心的“旅程”,我深情地朗诵着叶圣陶老爷爷写的一篇文章。读到一半时,我正在思考“杨柳的枝条倒挂下来拂着河面”这句话该怎么读时,妈妈让我上网搜集资料查看下。我就把读好的录音发给老师了,老师说非常好。当看到这条消息时,我可以一蹦三米高了。来到学校,老师让我去她办公室再练习一下。来到老师办公室后,老师告诉了我几个要点,我按照老师的方法去读,没想到朗诵变得更好了,周围的老师都纷纷夸奖。自从参加了学校的这个节目,虽然在别人看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我看来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为自从我参加了这个节目,我从一个胆小、从不敢举手发言的人,变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同学们的榜样。朗读活动的参与不仅是建构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收获成长的有效方式。通过对经典名著的朗读活动,学生们内化文字语言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中,深入规范语言的文字之美,并在指导、展示和聆听互评的实践中提升了自身语言文字水平和正确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平时胆小内向,浑噩度日的同学一改往日萎靡,收获了自信和成长,并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崭露头角。二、牵引共振,“借”境得法朗读除了要求朗读者忠于作品原貌,正确、流利地朗读之外,还要求朗读时伴随情感表达进行有声语言艺术化再创作,在反复地吟咏之间,美读而得其法。朗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缓慢、层层推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改进以往传统的朗读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必须要整个的心跟事物相对,又把整个的心深入事物之中,不仅认识它的表面,而且透达它的精蕴”。(一)借境共融,见微知著著名教授许国泰说过“思维就是找联系”。作者为了使笔下的人物“活起来”往往运用各种描写方法,着力刻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所以读者可以顺势捕捉人物最具有特征性的特写镜头加以联想对话,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精言要义。张爱玲的秋雨是一种挽歌般的悲凉美感,像悲凉的音乐,又如同一幅浸在灰暗的底子里的画,悲怆、黯然,不由令人想起她的那句19学 生成长指导2023.15.“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然而课堂上的学生瞻慕张爱玲的才华,叹息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却怎么也读不出在那个时代的老上海黄浦江边一个忧郁的小女孩的喃喃心声。比如读“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这句话时,既要读出石榴、桑树、葡萄藤的繁茂,又要婉转悲叹逃脱不了的宿命,所以前半句语调稍显轻快,后半句低缓、悲叹,教师教学的开始通过多次引导学生调整语速的快慢和轻重音的变化,来体现张爱玲小女孩的稚嫩敏感和忧郁的复杂内心,然而效果不甚理想,总觉着隔了一层矫揉造作的怪异感。笔者向学生提问,我们能否把镜头对准小女孩的脸,进行局部特写。学生们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了解到张爱玲的父母离异,她的童年由父亲和后妈监管,后妈非常凶狠,张爱玲做错了一点点事情,便要受到后妈的辱骂甚至责罚,而自己的亲生父亲也是站在后妈这边的。这段艰苦的岁月给张爱玲的内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张爱玲的妈妈根本不爱她,而且也觉得张爱玲是一个累赘。知道妈妈真实想法后的张爱玲,内心非常悲痛,后来便选择自己一个人生活。回到文本,眼前石榴、桑树、葡萄藤的繁茂,学生一语划过,而后半句“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学生语速放慢,环境背景造就下人物个性的稚嫩敏感,感情语气的忧郁复杂,在朗读时,重读“现在已成了”“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尾调去声沉缓,是怀念,是讽刺,是哀叹,是不堪 回首真正有效建构的课堂是充满刺激和兴奋的。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经历新鲜和刺激的学习旅程,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高尚的精神享受是双向的功能,既能悦人又能悦己”,朗读活动润物无声、情感交融,在和文本以及人物内心对话的体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在潜移默化中持续、能动地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二)借境共舞,格乐自知文章情动而辞发,文章是为表情达意,字里行间往往浸润着作者的主观爱憎。在朗读时,学生自发联想主人公所在情境,尤其在感情高潮处能自发回环往复,和文本相融。例如,笔者与同学们分享了泰戈尔的仿佛,对母爱的歌颂孩子们很是熟稔,有母亲在的地方,便是幸福和温暖,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爱的无私与敬佩之情。然而有自身的生活基础和情感铺垫,孩子们只能在部分句段上真情演绎,却无法声释全篇的内涵,无法与文章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 100条建议中提出,教师的真正思维素养,就在于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就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他能够看见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第一遍朗读完冰心译笔下的泰戈尔的仿佛,笔者未做任何指导评价,直接转入第二遍朗读。此时出示配套的视频,学生对照朗读声音较第一次相比有了起伏的变化。第三次朗读,加入了伴奏冯曦妤的再见 警察,有了音乐的催引,朗读的效果不言而喻。此时,顺势出示第三次配乐朗读的音量条,记录曲线和配乐进行比对,二者竟然相差无几,其间高低起伏、渐入渐歇,俨然一首完整的歌曲,孩子们不禁为自己的这次发现而欣喜。文章讲究起承转合,情动而辞发,表现在朗读上就是声断而情不断,声断情连。每一篇文章我们都能找到一首与之情感基调契合的伴奏与之相辅,所以笔者以此为切入点,让孩子们细品有声音乐的起伏,体会对整个作品的朗读方案的总体考虑。冰心译笔下的泰戈尔的仿佛与冯曦妤的再见 警察的音符相互应和,孩子们在情感的体悟、音韵的节奏旋律的审美体验中,感受到朗读艺术的有声语言魅力。教学中三次朗读的训练,加入的音频并无实质性的知识内容,但在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中,让学生建构了朗读思维能力。教师只是起了主导作用,学生默默聆听感受,受益匪浅。综上,教学中重视朗读教育内容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教育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塑造意志品质起到好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朗读教育的功能渗透于不同年龄人群的不同层次的朗读学习之中,如何从个体到群体进行朗读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朗读的教育功能在促进孩子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参考文献:1 张颂.朗读学 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