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动力
视域
乡村
教师职业
幸福感
缺失
回归
海洋
2023 年 7 月 20 日投稿网址: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影响乡村教师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内生动力。以勒温“场动力理论”为切入点,对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发现乡村教师心理场与环境场在交互过程中发生失衡,市场、情义场、工作场和权力场等外在环境刺激对乡村教师的个体内在需求产生非正向推动作用,从而消解了乡村教师的社会幸福感、健康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为改变失衡状态下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现状、实现场由“失衡”到“再平衡”的转变,需要发挥目标引拒力的积极作用,改善教师所处环境场和关注心理场需求,为乡村教师提供内生性支持和外源性保障,从而实现教师心理场与环境场的内在契合,催生出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回归的动力。乡村教师 职业幸福感 勒温场动力理论查海洋.“场动力”视域下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回归J.教学与管理,2023(21):49-53.摘要关 键 词引用格式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针对部分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指出:要拓宽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地区优质教师配置比例,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短缺难题。随着“公开招考+专项计划”乡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形成,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力量得到有效补充,但教师队伍结构的稳定性仍制约着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随着国家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当代教师身兼重任和期待,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社会挑战和困难,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多重压力下进入职业倦怠期。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是保障乡村教师队伍稳定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保证教师留得住、教得好的关键环节,如何重构乡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日益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已有文献梳理,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教师的社会关系、职业效能、工资报酬等外在影响上,缺少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关联视角分析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引用勒温场动力理论进行阐述,对影响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个体心理场和外在环境场进行分析,探索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在机制。一、场动力理论与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1.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界定关于幸福,东汉许慎在 说文解字 中解释道:幸,吉而免凶也。福,佑也。二字连用,意在祈福。“幸福”向来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一种愉悦的情绪和体验。职业幸福感来源于社会学研究领域,是工作中个体主观幸福感的体现,指雇员对工作的积极、消极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评价1。而教师职业幸福感,来自教师的不断成长和自我提高,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2。对于从事乡村教育事业的教师来说,职业幸福感就是乡村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自由地实现职业理想、获得满足和快乐的精神状态,它是在真实环境中生成的一种积极的主观体验,并受到主客观因素的交互影响。2.勒温场动力理论的基本观点1936 年,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 勒温将物理学“场”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并在拓扑学的影响下,建立起以场论和动力论为核心的场动力理论。场论,也称生活空间理论,主要研究个体内在的精神活动和行为改变所形成的生活空间。勒温将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集合看作一个整体形态,也即个“场动力”视域下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回归查海洋(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湖州,313000)49体的生活空间,它既包括个体所处的外在环境场(E),又包括个体的心理空间场(P),以及两种场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关系。勒温认为,行为或每一心理的事件都取决于人(P)之状态及其所处的环境(E)3,即人的行为模式 B 与个体 P 和环境 E 有关,用函数关系表示为 B=f(P,E)=f(LS),其中 B 表示个体心理或行为模式,P 表示个体,E 表示环境,LS 表示生活空间。简言之,外在条件和内在心理因素的影响是导致个体行为变化的因素。个人的内在需要是个人行为改变的驱动力,而外在的环境则是激励行为发生的条件,二者相互影响,成为个人的行为动因。动力论,也称心理紧张系统理论,主要说明个体行为动机的心理机制。勒温认为,只要一个人的内部存在一种心理的需求,也就会存在一种处于紧张状态的系统4。他将个体心理活动和外显行为的动力本质,归结为由人和环境等多种力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紧张系统。当需求得到满足,个体处于放松状态;相反,处于紧张状态。为了缓解紧张实现场的平衡,个体内部会自发形成各种行为动机。同时,紧张的消除或减轻不仅依赖于个人需要的满足,也依赖于个人所设定的目标 G。而目标和需要之间存在着一种力和力的关系,这个个体行为或心理目标的力被称作引拒值,正的引拒值产生吸引力,负的引拒值产生拒斥力。总之,场动力理论将个体行为看作是外部环境场和内部心理场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心理或行为变化的深层原因。对生活空间下个体、环境及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有助于诠释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及回归的心理机制。因此,将场动力理论作为切入点,从心理场和环境场双向支持的整体形态出发,尝试提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回归路径。二、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影响机理1.影响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场因素结构根据场动力理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变化同时受到内部心理场和外部环境场的影响。内部心理场方面,依据李广、柳海民等撰写的 中国教师发展报告 2020-2021,将教师心理场划分为认知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健康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四个方面。环境场方面,以刘陶和张卫良撰写的 场论对高校教师激励的启示 为基础,将教师环境场界定为市场、权力场、情义场和工作场四个方面。如图 1 所示,图的左半边为心理场及相关要素,右半边为环境场及相关要素。教师自身的心理场,也就是“P 场”,是教师个人的心理体验,是教师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心理需求。其中,认知幸福感表现为教师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职业安全感和对自身工作的胜任能力;主观幸福感表现为教师有较高的职业满足感、自我价值感、工作荣誉感及稳定的心理状态;健康幸福感主要体现在教师良好的身体状况、保持积极的情绪等方面;社会幸福感具体体现在教师能妥善处理跟周围人、周围事物的关系,如和领导、同事、学生之间的关系,感受来自社会的支持。教师外部的环境场,也就是“E 场”,是客观环境,是对教师有影响的、使教师个体场得以实现的外部依托。其中,市场是指市场经济因素,影响着社会文化、人们价值导向等;情义场是指教师的社会关系,它体现了教师与所属群体的内在联结,影响着教师的情感状况和心理需求;工作场是指教师所处的工作场域以及从中体现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包括工作环境、工作负担、职业发展的空间等;权力场是指教师在学术或行政领域的权力,体现出教师对各种事务的参与度和影响水平。2.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内在机制根据生活空间理论,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动力主要来自所处的外部环境场和内在心理场的影响,即教师行为(B)f(教师心理场 P,教师所处环境场 E)。个体内部需求是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产生的基本依据和驱动力,外在环境刺激是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存续的支撑条件,是诱发力。内部因素在外部刺激下作出反应,各种外在因素的价值通过心理场来实现,两者相互影响为乡村教师的心理取向和行为动机提供动力。通过剖析外在环境场对内在心理场的作用机制,可以发现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深层原因。如图 2 所示,乡村教师的个体需求是教师职业查海洋:“场动力”视域下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回归图 1 乡村教师的心理场与环境场结构要素认知幸福感市场权力场社会幸福感健康幸福感工作场情义场主观幸福感心理场环境场50幸福感的动力源,内在心理场和外在环境场的失衡向平衡状态的转化是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产生的过程机制。当外在环境不能满足教师个体需求时,乡村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场 E 与自身心理场 P 失衡,此时教师原有的内在心理平衡被打破,从而引起一定的心理紧张。紧张的持续存在会影响教师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刺激乡村教师积极的寻找场的平衡,催生出消极的行为动机,影响乡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相反,如果外部环境满足了个体需求,那么就会对教师职业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而言,乡村教师的外部环境场适配,内在心理场稳定,对乡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产生正向推动作用;当外部环境发生非正向推动时,内部心理场产生个体需求或紧张,内外部的双重挤压对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产生起阻碍作用。与此同时,教师个体行为或心理活动的目标 G作为引拒值对教师的需求和行为产生吸引或拒斥,从而牵引着乡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这一个体动力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勒温所说的“稳态平衡的过程”。勒温认为,紧张刺激下的行为改变是为了寻求一种新的内部平衡。个体的动机是寻求“稳态”,即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追求“稳态”是为了消解场的“失衡”而实现“平衡”。因此,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来源就是教师所处场域内的“失衡”,而化解“失衡”向“再平衡”转变的动态过程,正是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回归的动力过程。3.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动因剖析根据场失衡状态下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动力的过程机制可知,内部心理需求受制于与外界的互动,双方失衡时产生心理紧张作用于教师行为。由此分析得出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深刻缘由如下。市场的负面经济因素降低了乡村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物质安全感,对乡村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产生消解。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精英主义、功利主义思想蔓延,城市教师的职业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而乡村教师的社会支持却相对较弱。据调查,“社会对教师的尊崇度与教师所处学校的行政层级高低序列成正相关,即省会城市学校教师的职业尊崇度高于地市级、高于区县级、高于乡镇级,依次类推,乡村教师的职业尊崇度最低”5。这种外在的职业定位对乡村教师的自我认同产生阻力,无形地侵蚀着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另一方面,收入水平影响着乡村教师的安全感。工资收入带给教师的感受包括绝对收入值带来的物质获得感和相对收入带来的物质失落感6。和城镇教师工资待遇相比,乡村教师的绝对收入值偏低;和自身工作投入应得与实得相比,乡村教师的相对收入值失衡。城乡差异化的职业尊重降低教师的自我职业认同感,实际收入与期望值带来的落差削弱教师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从而内部心理场和外在环境场的平衡被打破,引起心理紧张,导致乡村教师难以安居乐教。情义场与个体的情感状况和心理需求产生直接联系,乡村教师的情感需求如婚恋问题、同事情谊、精神文化等方面对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维持有重要影响。然而,在农村地区,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待值普遍不高,乡村教师的工作陷入疲软状态;乡村教师所在场域容易忽视“软环境”因素,学校只发挥基层执行单位的作用,缺乏文化环境的建设和对教师的情感关怀;工作同事的主动意愿不强,缺少积极有为的交流者。同时,乡村生活有限的社交范围限制了乡村教师的择偶婚配,在乡村“安家难”或与家人分居两地。另外,在教师管理和用人制度改革的背景下,非本土教师的数量日益增加,距离感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不愿意融入当地社会,同时地域文化和习俗的不同也成为异地教师融合的天然障碍。生活空间的限制掩盖了乡村教师的精神需要,使其在丧失精神空间的情况下,被迫承认异化的精神生活模式,从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上的获得感。工作场是乡村教师所处环境场的重要依托,对乡村教师的自我职业认同和健康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对乡村教师所处工作场进行审视,发现在发展机会、职称晋升、工作负担等方面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产生存在一定的阻滞。第一,发展平台有限,教师成长缺乏支持。与城镇学校相比,乡村学校环境设施相对落后,资金、项目的缺乏使专业交流渠道较为狭窄,乡村教师在发展路径和发展空间上处于劣势。相关研究表明,“教师专业发展空间能够通过教师职业信念的中介作用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7。因此,外部支持性因素的匮乏会对教师内部的专业信念产生消极影响,导致乡村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高。第二,职称晋升困难,教师的荣誉价值被消解。乡村教查海洋:“场动力”视域下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回归图 2 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动力系统个体需求心理场 P紧张积极消极乡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