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山”理论对环境法律观的塑造_王萌.pdf
下载文档

ID:2572298

大小:1.36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理论 环境 法律 塑造 王萌
“两山”理论对环境法律观的塑造王 萌 杜 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法学院,北京)摘 要: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论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从三阶层内涵分析,“两山”理论旨在权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尽管保护优先原则实现了从政治宣传到法律规范的转化,然而保护优先原则以人类中心主义为视角衡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利益,容易陷入绝对优先的误区。“两山”理论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视角重新解读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蕴含着系统整体的发展理念,以环境正义为衡量基础,以解释主义方法论为支撑,明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深刻揭示生态文明时期不仅要保护好“绿水青山”,也要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两山”理论是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对进一步推进环境法律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环境法律观;“两山”理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保护优先原则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环境法律观是关于国家、人类社会与环境发展关系的基本法律表达,法学作为解释之学,进而以环境法律观为基础诠释环境规范,实践于环境保护与治理。我国环境法律观的发展经历了从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到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再到环境保护优先发展的过程。当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问题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新冠疫情的爆发使我们深刻反思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文简称“两山”理论)的科学论断,至今已有 余年,其间,“两山”理论被多次提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关于“两山”理论最为全面且经典的论述。随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对环境法律观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年第 期(总第 期)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本文是 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法治的生态转型和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研究”(项目编号:)、年司法部重点课题“环境安宁权法制保障研究”(项目编号:)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萌,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杜群,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一、“两山”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回顾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增长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当时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来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紧张关系。改革开放时代,通过科技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如此,还加强法制建设,邓小平同志提出:“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如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在该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及排污许可制度等相继制定,完善了我国环境保护体系。至 世纪 年代,我国环保意识不断加强,同时引入了新环境保护理念,例如提倡发展循环经济,使环境保护政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新的意义。到 世纪初,我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等目标考核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明确考核办法和惩罚机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大对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用最严格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并贯穿环境治理全过程。“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将环境与经济分别比喻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提倡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关系,从本质上推动了绿色发展观的发展。从时间维度上看,“两山”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和深化发展时期。自“两山”理论首次提出后,着重强调经济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选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时,如同鱼和熊掌的例子,两者不可兼得,我们需要在选择过程中懂得利用机会成本,使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两山”理论在区域发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生产力布局、政绩考核和财政政策等城乡协调发展方面,“两山”理论体现了一种绿色发展理念和地方生态文化。随着“两山”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由认识论升华为实践论,目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逐渐成为全社会环境保护实践的行动指南。年,“两山”理论正式被写入中央文件,成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该理论不仅在国内产生影响,在国际上也产生深远影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 年 月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期间发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表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走向世界,而作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理论,即“两山”理论,也为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大会报告;大会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明确指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两山”理论作为我们党积极探索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升华,上升为全党的意志,不仅带来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将为执政理念和方式带来深刻转变。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全面阐述了生态文明思想,这也是我国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两山”理论也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原则。年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陕西、贵州等多地进行考察,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从源头解决环境问题,指出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财富,也是一种经济财富。年 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指出:“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局面,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同时构建地球家园。”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和价值取向。可以说,“两山”理论是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二、“两山”理论三阶层基本内涵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增加,“两山”理论推动了环境法律观的新发展。根据对“绿水青王 萌 杜 群:“两山”理论对环境法律观的塑造山”和“金山银山”的表述,一些学者对“绿水青山”的定义概括为自然环境、自然资产、生态产品与服务的集合,蕴含着生命的自然维度,对“金山银山”的定义概括为经济发展及经济收益,蕴含着生命的社会维度。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一直处于对立关系,根据德国著名法学家阿列克西的价值权衡理论,正当利益之间的冲突不可用排除法而只能用权衡的方法来化解。“两山”理论在权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时,给出了明确具体的方案。(一)“两山”理论三阶段认识回顾人类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认识发展阶段,主要经历了从索取到互利再到共赢的过程,即从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利益,到意识到环境与经济可同步协调发展,再到生态环境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立足于浙江基层的实际,形成著名的“认识三阶段”:第一阶段,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第二阶段,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第三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所以会出现“只要金山银山”的现象,是由于处在工业化全面建设时期,为了确保经济的发展,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忽视环境承载力,导致第一阶段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等诸多环境问题。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绿水青山”不是可以无限利用的,相反,它具有唯一性和稀缺性。在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引发多种公害事件后,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内在价值的重要性。就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避免扩大自然对经济发展的服务与利用功能,陷入“只要金山银山”的误区,在此背景下,产生“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生态诉求。根据第一阶段的认识,生态环境价值观缺失,这种缺失的生态环境价值观导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形成对立关系。第二阶段,我们开始意识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并不再主张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政府及社会各界也开始认识到生态安全的重要性。该阶段是认识发展观念的转折点。第三阶段,在经历余村、安吉、湖州等成功实践案例后,逐渐认识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在这一阶段,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并没有造成对环境的破坏,最终在整体上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局面。可见,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三阶段论认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的转变。用黑格尔的话来讲,“金山银山”是“定在”,有限的存在;而“绿水青山”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过程始终的“实存”,是与人类相依相伴的永恒财富。“两山”理论为实现从灰色发展到绿色发展观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二)“两山”理论内涵三阶层“两山”理论源于浙江,却实践于全国,与“认识三阶段”相比,在实践推广中形成“三个重要论断”,也即文中所述的三阶层。“两山”理论的具体三阶层主要指“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协调发展阶段、“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永续发展阶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阶段。首先,从逻辑上看,“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两者处于并列关系,既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又要尊重自然规律,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地位相同。进一步讲,“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环境基础,则经济发展也不可能持久。第二阶层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是基于当下环境现状提出的,该阶层则表达当“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者相冲突时,谁更优先的问题。首先,关于经济与环境的取舍关系,拉伦茨指出:“个案中之法益衡量是法的续造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答复一些法律未明定其解决规则的规范冲突问题,对适用范围重叠的规范划定其各自的适用空间,借此使保护范围不明确的权利得以具体化。”概括来说,在个案中,利益衡量是法律规范冲突漏洞的一种填补方法。如果在相互冲突的利益中,有一种利益具有明显的价值优先性,则这样的利益应该首先得到保护。“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明确保护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先性。其次,环境法律价值具有秩序性,在利益衡量过程中,价值因素作为基本要素,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判断。该阶层在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作出价值判断时,考虑到总体利益最大化、稀缺利益优先化、损害利益最小化及受损利益补偿化等综合因素,“以自由看待发展,实现高质量的绿色发展的本质,实现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在开发、利用、保护和建设环境资源的实质自由”。因此,法律价值的分量从来不可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年第 期单独地或绝对地被决定,只能是相对的分量。该阶层重新理解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人类生存的重要价值。最后,从方法论意义上讲,“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是在分析矛盾中看到统一,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总处于对立关系,有时也具有同向性。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统一方法,实现了从根本方法到具体方法的统一,也是绿色发展的方法论。第三阶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也是“两山”理论的核心。生态文明时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共同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在解决对立关系中找到转化的契机,该阶层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其有效途径是努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