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并举
演进
政策
逻辑
教育方针
百年
分析
专题:教育史研究2023 年第 3 期(总第 315 期)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五育”并举的重大决策,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正式掀起国内“五育”并举的教育新潮流。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中明确提出:“坚持 五育 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2显然,诸多国家政策文件对“五育”并举的强调为其持续演进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鉴于此,本文着力讨论“五育”并举演进的政策逻辑、制度选择和未来趋势,为人们系统认识和实施“五育”并举,从而提高育人质量提供参考。一、“五育”并举演进的政策逻辑纵观我国教育方针的百年变迁,用政策逻辑的视角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德智体德智体美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变化呈主轴形式贯穿其中,分别代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三个时代的教育变革。在几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彻底摆脱了科技落后、教育薄弱的灰色阴影,在艰难中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的完整体系。随着“五育”并举这一“时代强音”的出现,我国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重点项目“贵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路径优化与多维测度研究”(编号:22GZZD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杜尚荣舒清雅摘要“五育”并举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中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结合教育方针百年演进史的系统分析,我国“五育”并举政策的演进经历了“五育”初步形成期、“三育”向“四育”过渡期、“四育”向“五育”过渡期、“五育”全面推进期四个发展阶段,蕴含着德智体德智体美德智体美劳的逻辑推进过程,其在制度选择上突显了传承与积淀、博弈与均衡、完善与生成三个特点,遵循着由“五育”教育制度确立到“五育”教育制度建构再到“五育”教育制度完善的制度内在发展规律,并由此延伸出“五育”并举的三大发展趋势:时间与空间重构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平衡与协调过程中形成“五育”互育格局,系统与要素整合中构建高质量五育体系。关键词“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政策逻辑;教育制度;制度选择作者简介 杜尚荣,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贵州师范大学助力乡村振兴团队”负责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小学教育(贵阳550025);舒清雅,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贵阳550025)“五育”并举演进的政策逻辑、制度选择与未来趋势*基于教育方针百年演进史的分析82DOI:10.13694/ki.ddjylt.20230406.001(一)“五育”初步形成期:“五育”逐渐各显其能(19211948)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党的一大到党的六大逐步明确了党的教育重心,确立了党的教育纲领,指导着工人教育、农民教育等群众教育向前发展。在党的领导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的教育实践为劳苦大众打开了尘封已久的思想枷锁,为“五育”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当时国家的教育条件难以支撑五育共同发展。第一,从德育方面来看,党在建党初期将德育的重心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期望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推倒压迫人民的“三座大山”,以民族精神为明灯,照亮新民主主义前行的道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抗战教育方针同时提出:“总的精神是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3目的是以教育唤醒民族血性,鼓舞人民士气,勇敢跨越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显然,德育在特殊的战争年代背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第二,从智育方面来看,党在建党初期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大明确推行了教育普及目标,在教育制度的引导下,党积极地创办夜校、平民学校和农民讲习所等教育基地,广泛地开展识字教育、文化教育,在艰苦的条件下集民力、促民智,从而使贫苦大众逐渐得到受教育的机会。1940 年,毛泽东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明确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总方针,这一方针主要围绕维护中华民族尊严、反对封建迷信、提高大众文化三个方面展开,促使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智育得到长足的发展。第三,从体育方面来看,建党初期的体育具有鲜明的红色特征和一定的普遍性,以创建面向人人、强健体质的体育为目标,从破除体育的强竞技性着手,力图让民族体育逐步崛起。1932 年,第二次闽浙赣省苏大会文化工作决议案 指出:“特别要做关于战争需要的运动锻炼在革命战争中所需要的技能。”4体育在国家需求下转变为军国民体育,为体育灌注了爱国教育的灵魂。1941 年,边区政府公布 小学教育实施纲要:“边区小学教育,应依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锻炼儿童的健壮体格。”5边区成为体育的试验点和示范点,进一步掀起全国体育的改革浪花。第四,从美育方面来看,建党初期的美育主要受无产阶级教育观和艺术观的影响6,红色艺术融入无产阶级的学校教育、工农群众的文艺活动之中,为美育增添了宣传革命的底色。1942年,毛泽东发表讲话:“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一切文学艺术活动,就应该依照这个方针去做。”7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自此确立,革命根据地根据此方针成立了一批遵循党性原则的文艺团体,创作了许多贴近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美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五,在劳动教育方面,受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工读思潮的双重影响,建党初期党 中 央 非 常 重 视劳动教育。1934 年,毛泽东明确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8该方针强调教育与劳动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将劳动与中华民族的教育前景相系,一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劳工教育、劳模教育呈蓬勃发展之势,激励广大劳动群众投身生产活动,支持革命事业。(二)“三育”向“四育”过渡期:“五育”生长参差不齐(19491998)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1957 年,毛泽东针对新中国生产力落后、知识分子稀缺的发展现状,提出切合实际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9在新中国“三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下,德、智、体三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以德育和智育为“三育”之重,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发展则较为滞缓。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新纪元的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唤醒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觉悟,在教育方面依旧秉持着“三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五育间的生长呈参差不齐的状态。一是德育的生长,8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德育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谨守党的纲领、方针与教育政策,培育“又红又专”“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的德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之上更贴近于德育的本质内涵,致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10。二是智育的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智育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为主线,一方面大力开展识字教育、扫盲运动,让劳动人民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另一方面,抓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培育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广泛需要。改革开放后的智育围绕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展开,愈加凸显其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三是体育的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体育走向“以体立国”的发展道路,重心放在增强人民体质、重建国民体育和发展体育外交之上,逐渐在体育精神的支持下实现立国之本。改革开放后的体育以人民健康、民族强盛、国家荣誉和综合国力提升为己任11,逐渐在体育事业的演进发展中实现以体兴国、以体报国的奋斗目标。四是美育的生长,新中国成立后的美育谨遵“双百”方针,主要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形式让工农群众认识理解美,但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和整体教育水平的影响,美育的发展难以突破历史局限性。改革开放后的美育地位有所提升,其内涵外延不断丰实,却依然存在着观念滞后与实施薄弱的问题。五是劳动教育的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劳动教育突出生产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倡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施方式,但未厘清两种方式结合的点,导致出现教劳分立、教劳冲突的现象12。改革开放后的劳动教育更加注重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以培养较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劳动者为目标,劳动教育得以升华。(三)“四育”向“五育”过渡期:“五育”逐步走向深化(19992017)1999 年 6 月 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3。美育与德、智、体三育一起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其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之间的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也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关键。同年 6 月 15 日,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4自此,“美育”应时代要求被正式纳入教育方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四育”也成为各类学校培育人才的指向标。但是,美育的加入并不是在“三育”的基础之上做简单加法,而是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把德、智、体、美“四育”真正融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等教育领域,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深化、实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与此同时,劳动教育也配合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有条不紊地培养以劳动知识、劳动技能为基础的高素质人才15。2015 年,教育部、共青团、全国少工委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出台,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6这是 21 世纪以来首次正式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教育的范畴,突破狭隘劳动教育的藩篱,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价值,为后续“五育”并举改革方针的提出奠定了政策基础。总之,这一阶段的“五育”在党的领导下紧跟时代步伐,牢记人民需要,稳步走向逐渐深化的道路。(四)“五育”全面推进期:“五育”发展纵深迈进(2018 年至今)“五育”并举教育政策的发展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相对概念,需在“五育”的纵深发展中分析和把握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政策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84导下,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向好,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历史成就,向着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得到全面升华,教育领域迎来持续深化的综合改革机遇,“五育”并举的全面建设呈势在必行之势。2019 年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发布:“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五育”并举在新时代被再次提出并上升到国家政策的高度,意味着我国教育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营造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的教育风尚已成为大众共识。如在“五育”纵向育人体系中,无论是“五育”并举育人目标与学前耕读教育实践的符合17,还是“五育”并举育人理念与中小学课程实施的切合18,抑或是“五育”并举育人宗旨与高校培养时代新人工程19的契合,“五育”的协同育人效应正愈加深刻地作用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中,推动新时代国民教育体系各层次之间的深度衔接。这也代表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经过百年“洗礼”后的巨大优越性与强大生命力,是教育在提升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上的深刻体现。教育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历程。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变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育人制度更是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三育”到“四育”再到“五育”一众教育政策的接力探索,赋予了新时代“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