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知音
传说
景观
传播
主观
倾向
客观
真实
刘慧
97东南传播 2023 年第 5 期(总第 225 期)2023年第五期“知音传说”景观化传播中主观倾向与客观真实的内隙刘 慧(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摘 要:“知音传说”是武汉市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探讨“知音传说”核心景观古琴台的生产、叙事和传播,发现其背后主观倾向和客观真实之间存在内隙,如概念的含混、既准确又模糊的始建时间点、缥缈的故事和真实的往事融为一体等。实际上,古琴台是一个纪念性建筑,是山水形胜和人文荟萃交互促进的结果;其叙事内容由“知音”传说与“琴台”往事构成,目前来看其文化内涵不太聚焦。古琴台在对“知音传说”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未来需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和进一步加大传播力度。学术界、政府机关和民间组织三者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和规划,让“知音传说”的核心景观建设既尊重原有的客观真实,又能在主观倾向上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才能更好地激发民众的地方认同感和进行跨文化传播。关键词:“知音传说”景观化传播 内隙武汉的黄鹤楼、晴川阁和古琴台,分别基于当地的黄鹤楼传说、大禹传说和知音传说,被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2004年,武汉市打出“白云黄鹤,知音江城”的旅游口号,将“知音”与“黄鹤楼”传说并置,足见对知音文化的重视。武汉市还将“知音文化”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一张名片,分别在武汉的友好城市,如法国波尔多、日本大分市和德国杜伊斯堡等地,修建有“琴台”“知音亭”“高山流水轩”等景点。如今黄鹤楼风采卓绝,但“知音”文化的影响力却不尽如人意。2021年8月,湖北省政协会议有专家指出,“白云黄鹤传千古高山流水觅知音 的传说等共同铸就荆楚文化的精神内核”,应该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1。2022年5月12日,武汉市汉阳区举行文创建设启动仪式,计划三年内打造国家5A级景区“知音文化旅游区”。当下,应该聚焦并激活“知音传说”的传统文化基因,让该传说及其景观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更好的传播,为武汉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本文从知音传说的核心景观古琴台的生成、叙事和传播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其生产逻辑、叙事重心和传播效果中存在的内隙,以展示知音传说景观建构和传播的复杂过程,有助于廓清对“知音传说”文化内涵认识上的迷思,为知音传说的景观定位和建设提供借鉴。本文还为弥合文化传播中主观倾向与客观真实的内隙提供一定的思路。“从外围祛除导致今天这样的文化状态的篱笆和压力的同时,还要将一种文化自我升级的认识机制灌注到跨文化传播研究和实践的过程。2”就“知音传说”景观而言,这是一个“文化自我升级”的渐进过程。一、“知音传说”的概念内隙有学者将“围绕当地知名景观,并对其来历进行想象性解释的名胜古迹传说,称之为 景观传说”3。根据生产方式和载体进行传说分类的方法有利于分析传说和景观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将依托民间传说而产生并广泛传播的景观称为“传说景观”,貌似更加合宜,因为有些传说是对知名景观进行主动粘附,使传说更加具体丰盈,如杭州西湖景观群之于“白蛇传”传说;但有些传说恰恰相反,是传说流传在先,相应的景观建设在后,景观对传说进行粘附,本文所要探讨的知音传说即是此类,因此成为传说景观。对知音故事最早记载的是吕氏春秋,距今大约有2200年的历史,也有说是列子的,但列子是伪书,成书时间较晚,故不论。吕氏春秋记载了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相传伯牙子期是楚人,所以知音传说与楚国渊源颇深,而将知音传说与湖北省武汉市的汉阳地区联系起来的是明代的话本和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冯梦龙的短篇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该小说与明代话本 贵贱交情除题目不同外,其他完全一致。小说记叙了晋国上大夫伯牙出使楚国,船行至“汉阳江口”附近时抚琴,得遇樵夫钟子期,其后二人相约来年相见,谁知子期病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不复弹琴,并辞官厚养子期父母。冯梦龙的小说情节曲折,故事感人、人物生动、细节丰富,在民间的流传度较高。冯天瑜曾说:“湖北民间盛传的上古伯牙、钟期的古琴台,也早已成为中国古代知音文化的代名词。”4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商务印书馆)中对“知音”的解释是 列子中的伯牙子期故事,“后来用 知音 指了解自己特长的人。”现代汉语词典(2014年第6版,商务印书馆)对“知音”的解释是“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参看 高山流水”。“高山流水”词条引用吕氏春秋对伯牙子期故事的简述。词典如此,但以“知音传说”为关键词在百度百科搜索,发现并无相关解释,只有汉语词语“知音”一词。以“伯牙子期传说”为关键词在百度百科搜索,该词条指的是“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民间文学”。该传说分别于2006年11月、2007年6月和2014年7月,入选武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我国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可见知音传说这一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在学界,宋运昭(1981)最早提及知音传说时,称为“伯牙弹琴,钟子期知音的传说”5;金明春(1994)称为“伯乐鼓琴子期释,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故事”6;刘胜佳(2001)认为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传说”7。吴胜家则(2005)去除了这些前缀,将该传说直称为“知音传说”8。其后,该本文微信网页版特别推荐 文化传播DOI:10.13556/35-1274/j.2023.05.013东南传播 2023 年第 5 期(总第 225 期)98传说名称一直没有统一,有人称为“伯牙子期传说”的,如项红(2007)的 论伯牙子期传说的“知音”文化内涵演变9,刘守华(2013)的 伯牙、子期传说的文化解读10;有人称为“知音传说”的,如王源(2013)的知音传说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形态11等。此外,关于知音传说也有一些异文,主要是围绕传说景观“琴台”中“琴”的意象而演化和衍生出来的,如姜子牙弹琴与周文王知遇的故事,还有屈原弹琴并巡游武汉东湖的轶闻12,但这两个故事却与知音传说的核心内容“高山流水遇知音”相去甚远,而且传播力较小,不如伯牙子期故事那么深入人心。如上所述并推测,“伯牙子期传说”将被更简洁、更有文化内涵和普适性的“知音传说”所取代,本文所采用的也是“知音传说”这一提法。具体来说,“知音传说”指在武汉市广为流传的、基于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故事,蕴含了以音乐欣赏为媒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深厚友情,表达了人们对这种相知相惜情感的追忆和向往。知音传说在武汉市有不少景观,如汉阳区的古琴台和蔡甸区的子期墓等,此外还有一些地名与该传说关系密切,如钟家村、琴断口和舵落口等。其中古琴台是最为著名的景点,该景区有清代建筑高山流水轩,还有琴台碑、琴台碑廊和“印心石屋”石刻等重要文物,因此是该传说的核心景观。二、古琴台传说景观的生成内隙:既准确又模糊的时间吴艳荣(2000)认为汉阳古琴台的始建年代有三种说法:1.南北朝说,依据是南朝梁简文帝箫纲的登琴台诗(“芜阶践昔径,复想鸣琴游。音容万春罢,高名千载留。弱枝生古树,旧石染新流。由来递相欢,逝川终不收。”);2.北宋说,依据一是皇宋书录资料记载有“琴台”,二是古琴台有琴台碑,碑上的“琴台”二字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所写;3.清代说,依据是湖北通志等材料。目前,有人认为简文帝箫纲所登临的不是汉阳古琴台,或是蜀地的司马相如琴台13。而且从 登琴台的内容来看,“鸣琴游”和“相欢”等,表达的是对男女情感的追忆,与知音传说的关系并不大,且唐代多位诗人写过琴台诗,如卢照邻的相如琴台、杜甫的琴台和岑参司马相如琴台等,登临的都是四川成都的司马相如琴台,因此南北朝说排除古时知名“琴台”有四个,除了汉阳古琴台外,还有三处,第一处在四川省成都市,为纪念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也叫相如台,如上文所述名气较大;第二处位于山东省单县,相传是孔子弟子宓子贱“鸣琴而治”之地,是古地名,至今仍有琴台留存,又名宓台、单父台、半月台、子贱台等;第三处位于杭州净慈寺西慧日峰下,传为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石壁有崖刻为米芾所书“琴台”二字。此外,根据皇宋书录和武林旧事记载,书法家米芾在“临安、南山路之南屏兴教寺”题署“琴台”二字14。因此,米芾所写的“琴台”实为杭州琴台的题署,大概率不是汉阳古琴台的题署。或是因米芾的名气和书法,加上正好与本地的琴台同名,故而景区使用了米芾所书“琴台”的翻刻,因此北宋说排除。古琴台始建时间最早可能为清代。清嘉庆初年(1796),湖广总督毕沅重修古琴台,延请幕僚汪中撰写汉上琴台之铭。该文称琴台为“汉上琴台”,特意强调琴台乃“汉上”琴台,毕竟别处还有其他琴台,如若唯一则无需加此前缀。铭文序言说此处风景优美,“方志以为伯牙鼓琴,钟期听之,盖在此云。后人筑馆其上,名之曰 琴台。15”其中的“方志以为”和“盖在此云”均是推测语气,也并没有提及南北朝和宋朝的琴台,所以琴台的始建年份大概在清朝的嘉庆初年之后。在铭文之后所附的伯牙事考中,汪中还说“汉上伯牙遗迹,方志无稽,诚不足道”其后列举了 琴操 吕氏春秋荀子 史记 韩非子中对伯牙子期的记载,并引用古人的话称“伯牙,不知何时人也”,子期确有其人。汪中还驳斥了 列子中的相关记载“迂诞恢怪,非君子之言”,最后说“以今考之,正他书误入之驳文也,余既铭斯台,因附书于石之阴,以告学者。”对于伯牙在此鼓琴,子期在此听之,作为学者的汪中态度鲜明,是有持保留态度的。深究起来,琴台只是一个纪念性建筑,可以让人们在欣赏风景的时候抒发情感,缅怀伯牙子期的故事和情怀。尽管如此,在铭文中,作为文学家的汪中还是对这个故事进行了一定的文学想象:“二子来游,爰迄于今”,“三叹应节,如彼赏心”,“流水高山,相望终古”。该铭文因“文辞典雅,传颂一时,为琴台增色不少,使琴台成汉阳有名之古迹。”可以说,汉上琴台之铭是有关古琴台传播最广的一个铭文。清代光绪八年(1882),汉阳知县龙艮山重修琴台,根据黄彭年所撰写的重修汉上琴台记记载,古琴台始于湖堤,而堤出现则“始乎万历年间”,琴台初建源于湖堤上的延伸性建筑,乃为着美观和观光之需。至于为什么在此筑台纪念伯牙子期,因为“伯牙之志,钟期之知,对翼际而界汉,山水之间也。二子楚人也,上溯周季二千馀年,斯台之成,旷百世而相感。16”一方面是因为当地的龟山月湖可与高山流水之意境相通,另一方面因为他们二人都是楚国的传奇人物,登斯台,人们既可“得山水之乐”,又可以“任时而适情,奚事为岘首之感,桑下之恋哉”,更可感念伯牙子期的以琴相知之情。其后,古琴台几度遭受兵燹之灾,又多次重建。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由杨守敬主持并手书“古琴台”于大门门楣之上。(根据古琴台工作人员介绍,该门额“琴台”二字为琴台碑上的“琴台”二字拓印而来,而“古”字为谁所撰,至今不详)该景观名称由“琴台”变为“古琴台”,主要是为了彰显琴台的历史悠久,无意间却更加契合知音传说中的乐器“古琴”。“古琴台”含有“古琴”这一乐器,使琴台成为中国音乐文化古迹。该景观的名称“古琴台”有两种断句方式:古/琴台和古琴/台,二者侧重点各有不同:了解知音文化的知道这是古代的琴台所在之处;不了解知音文化的会误以为这是一个有关古琴的台子。1932年,船山学报刊载了一首佚名的前人诗,名为与客游伯牙台成长短句,诗中有“徘徊汉阳陌,遥见琴台额”“钟期已渺伯牙去”等句,可知此处所吟咏的是汉阳古琴台,该台原来也叫“伯牙台”。由题目为“游伯牙台”、诗中说是“遥见琴台额”可知,当时已经修建了“琴台”的匾额,而伯牙台则是旧称。古琴台景区的简介说,“汉阳古琴台又称伯牙台”是有依据的。古琴台景观的名称经历了“伯牙台”“汉上琴台”“琴台”和“古琴台”的变化,其中反映了知音传说景观由对人物形象的聚焦,到对“琴台”以及知音古琴故事的聚焦,体现了地方对传说景观进行符号编码的转变。在民国时期的琴台纪略中,当时的文人说:“大凡古人游詠之处,后人往往附会,为湖山增色,非独牙、期事然也。17”与古琴台最初的兴建一样,后来的修建也是文人附会的结果。这种附会背后是当地的有识之士的推动,他们有感于杭州西湖景观的构建,“西湖虽名胜,其实多处于人工所巧构。吾汉阳之月湖,如梅子山、伯牙琴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