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成人
何以
可能
儒家
经典
中心
进行
耿成成
文化集萃852023 年第 28 期“以仁成人”何以可能以儒家经典为中心进行考析耿成成(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0)一、以“仁”成人的必要性将“人”作为我们思想与行为的出发点是儒家仁学思想的道德基石,它从不同视域得出的“仁者,人也”的思想结论,在教化实践方面为实现“人之为仁”提供了理论根据。子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即人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亦是大本之源,彼此是相近的,只不过在后天,因为习染积久从而导致互相之间的“纯真本性”差异甚大。这里的“纯真本性”既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亦是孔子所讲的“仁”。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即仁义礼智属于人先天本来就拥有的,与“性相近”里的“性”在某种程度上指向是相同的,只是在后天人们因为习性所致而被遮蔽了。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这里谈到的人性恶也是在后天形成的,说明人的德性是可以通过教化来实现,以至恢复到人之初的“性本善”。可以看出教化的目的是实现“人之为仁”进而达到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仁者”。所以,从仁学的角度来看,成为仁者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追求,其关键在于秉持人与生俱来的善性。礼记 中庸 的“仁者,人也”思想,意指人所具有的各种美德都属于仁,对于美德的持守也是成为仁者的基本要求,这造就了中国人“崇德尚仁”的精神品格,这也是先秦儒学对“仁”的定义式表述。“仁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从现实角度来说,更是一种价值目标。孔子的“仁德”,可以说【摘要】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对儒家文化内核的探析有利于促成“人”格的提升。首先,本文通过对以“仁”成人的必要性进行简要论述以此来论证“仁德”是“人”的立身之本。其次,通过对儒学经典语录的简要分析来阐述“仁”所具有的特性,以及在现实中如何行“仁”和培养“仁德”,以此来观照自身是否成“人”。最后,“仁”无论是作为我们应当必备的德性还是价值目标,对“仁”的持守与追求都应当作为我们存在的动力。【关键词】仁;仁德;仁学;仁心【中图分类号】B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8-0085-03【DOI】10.20024/ki.CN42-1911/I.2023.28.027是包含各种美德但又不限于各种美德,而是所有道德美德中层级最高的最完美的道德。孔子对“仁者,人也”思想的认识,可以说是亘古未有的,因为在孔子以前,人们对“人是什么,怎么做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人”这个问题还没有达到清晰准确地把控。人的道德主体地位的挺立需要以“仁德”来对“人”进行界定。而孔子讲的“仁德”恰恰是一种最完满的道德,当我们以“仁德”要求自己,从仁学角度来说,“以仁成人”何以可能这一命题得以成立,至此人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目标,生命亦充满了意义。二、“仁”具有的特性通过对儒学经典的考析,可以将“仁”的特性大致归为内在性、公正性、非功利性、稳定性和广大性。在有关孔子的语录中,可以发现仁的特性是“人”挺立起来的理论依据,以仁成“人”何以可能更多的在于对这些特性的把握与应用。(一)内在性仁心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来源,随仁心而发用,游刃有余。如果失去了仁,一切德行皆失去内在根据。所以,仁不仅优先于其他知识技能,而且还统摄其他美德。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一个不以仁德为基准的人,他在实行礼和运用乐的时候都是违背于心的。礼记儒行篇 中说:“礼节者仁之貌也,歌乐者仁之和也。”礼仪是仁心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仁心,必定外表有礼节,正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乐是表现出一种人际关系86今古文创的和谐,内在的体现仁之和。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一个人立志于“仁”,去培育和实施“仁德”,那么他自然就不会做坏事了。(二)公正性仁心是先天的,没有受到现实的功利影响,所以最为公正。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讲:“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儒家的“仁”并非局限于“爱人的一面”,也有“恶人”的一面。孔子认为,不仁之人多是心存私欲,并受此蒙蔽,他们眼中的善恶并非是真的善恶。只有心怀仁德之人,才会不受私欲的影响,明辨是非善恶。也就是说,只要做到了仁,就能公平公正地对他人做出评价,分辨善于恶。(三)非功利性仁与知识,技能、功利不同,仁者未必多才多艺,而多才多艺的人也未必有仁。此外,仁者求仁,无怨无悔,心安理得,非为功利,所以,也不能以功利的得失作为评判仁者的标准。子贡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曰:“夫子不为也。”伯夷、叔齐不满周武王伐纣,并且耻于吃周武王的粮食。最后饿死在山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是为了求“仁德”,不惜一切艰难,信守“仁道”节操,毫无怨言。(四)稳定性从仁心到仁德,就是人性逐渐稳固的过程。道德在于通过长期的修行而使德性趋于稳定。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能长期处于穷困的状态,因为久困则非,同样也不可能长期地处于安乐之中,因为长富则骄”在这一章节中,孔子认为有仁德仁心的人会自觉自愿地去行仁,聪明的人则以行仁对自己有利而去行仁。是希望人们注意到个人的道德操守,做到矢志不移,稳定气节。(五)广大性仁虽然发自于内心,但仁之扩充又能至于仁民爱物之广大。仁者虽然不必广大,但广大必是仁。老子的“大仁不仁”也是从广大性上来讲的。所以仁者具有天下关怀。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却没有死。管仲不能算是仁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会盟各诸侯国,不依靠武力,而是依靠管仲的能力。这是管仲所行的仁,这是管仲所行的仁。”儒家追求内圣外王,内圣是修身,外王是治国安民,施行仁道。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是指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政策上,施行“尊王攘夷”,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会盟,被推举为盟主,依靠的不是武力,发动战争是为了维护正义,匡正天下秩序。这是管仲对外实施的王道,管仲虽然自身没有达到内圣的状态,但是对外却做到了外王,所以孔子说“如其仁”。三、仁德培养的具体方法孔子主张的“仁”是整个儒学的核心,仁德的发挥是基于仁心,孔子设立了一系列的标准去培养一个人的仁心。首先要具有质朴率直的个体之心,在向外去亲近仁人,去觉悟本心,从仁人身上发现仁心,反身去培养自己的仁心仁德并且持之以恒下去,发用之际要做到克己复礼,这也是行仁的最高标准,仁德的发用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故需能近取譬,要去爱自己的亲人。(一)质朴率直仁德发自于内心,伪善的乡原是背离仁德的。在论语中,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在这里孔子认为花言巧语,巧舌如簧的人很少具有仁心,因为“花言巧语者”的出发点很少出自仁心,更多受到的是情与欲的干扰,相反性格刚毅的,说话木讷的人往往具有一颗仁慈的心,性格刚毅木讷之人往往更服从于自己的仁心,很少受到情欲的干扰。(二)亲近仁人仁德培养内因在先天仁心,但也要外在的辅助,否则仁心容易受到遮蔽。孔子 论语 学而 中,子曰:“泛爱众,而亲仁。”要广泛的去爱众人,亲近具有仁道之人。一方面要求用自己的仁德去感化,去培养别人的仁心,从而使天下皆归于仁,同时,在感化其他人的同时,也要去接触比自己仁德仁心更高的人,为自己在树立一个更高的仁标准。在 论语颜渊篇 中,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在孔子看来,仁德的培养不仅仅靠自己,更加在于君子之间的互相成就。君子是具有仁心的人,这里的文具有形而下的含义,文是“仁德”的一种扩散,通过这种外在的具体形式能够成就仁德的培养。论语 卫灵公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工匠要想将他的本职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这两句话的含义指仁德的培养不仅需要内心的关照,同时还需要经过与外界的交往。(三)持之以恒仁心几希,需要经过后天持之以恒的培养才能稳固,并成为仁德。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这里的三月是指很长时间,颜回能够长时间守住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做不到,只能偶尔记得仁德。在这里,颜回更多的是守住了仁心,让仁心在人体常住。同时,也给孔子其他的学生树立了追逐仁心的榜样,仁心的常住需要持之文化集萃872023 年第 28 期以恒。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儒家“仁”的核心是爱人,所以在遇到问题时,仁者需知难而上,以自身的仁德去感化其他人,收获的是使他人开始培养仁德,启蒙仁心,这样的人才算是仁者。无论是自身的仁德培养,还是对于其他人的仁德培养都需做到持之以恒,这也是儒家爱人的核心思想。(四)能近取譬仁虽然高远,但又体现在日用常行之中,行仁无大小,仁德的培养也能随处施展,所以,人皆有达仁的良能,皆具备行仁的能力。此外,最近处为自己,行仁首先在于修身。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对民众广施恩惠,能周济民众,这算是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啊!一定是圣德了!恐怕尧、舜也难以做到吧!”在这里,孔子给子贡立了一个作为仁者的标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要求一个卓越的人去立他人,且具有愿意立他人的高尚品格,能够做到这一点,便是仁者。仁者在进一步,便是追求博施济众的圣境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利,天下归人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信,非礼勿动。”出自 论语颜渊,颜渊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行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的是别人吗?”颜渊又继续向孔子请教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仁虽然很高远,但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孔子看来,行仁无大小,只要遵守礼便是行仁。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说:“博览群书且广泛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切近的提问,多思考事情,仁就在其中了。”当我们广泛的学习,具有坚定的信念,拥有恳切态度之时,这些便都是在行仁。这些向上向善的做法,我们可以统称为行仁。孟子:“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己矣。”出自孟子 公孙丑上。仁者就像一场比赛射箭的游戏,射箭手需要先端正自己的体态,然后放箭,射不中目标,也不会抱怨自己的对手,而更多的是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所在。从个人修养层面来讲,行仁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也就是孔子讲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五)觉悟本心仁德来自仁心,当人们觉悟到仁之本心时,人人皆是仁者。子曰:“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认为仁虽然离我们远,但只要内心想到仁,仁就会自然来到了。仁是人的先天本性和大本之源,因此行仁只能由己,不能完全依靠外在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对仁的认识,需要靠德性自觉,“仁”并不是高攀的东西,只要我们心存诚意地去追求,发明本心,任何人都能得到“仁”。(六)孝悌为先仁者爱人,爱人先要亲亲,在先天自然的孝悌中感悟仁心,培养仁心。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君子对自己的亲属忠厚深信,那么普通人民就会走上仁德。行仁要做自己身边做起,去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对他们行以孝悌和信义,这是推及之爱亦是儒家培养仁德的具体方法。(七)克己复礼克己指的是战胜自己的私欲,超越自己的狭隘性,让自己回归到整体的和谐秩序中。礼从本体来讲指天地秩序,从社会的应用来说指道德和政治的秩序。克己就是用心克欲,让心来主宰情。此心为先天之物,与天命合一。所以克己即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人只有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