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协同
走向
共生
职业院校
教学
创新
团队
建设
路径
研究
蒋雷
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教育学专业为例”()作者简介:蒋雷(),女,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团队建设;王浪(),女,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与教学。从协同走向共生: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路径研究蒋雷,王浪(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摘要: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结构做出了明确规定,使其具有显著的结构化特征。这要求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积极引导团队成员由协同发展到共生发展。结合协同共生理论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展开剖析,目前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存在共生单元偏移、共生关系失衡、共生环境缺失等问题。聚焦上述问题,从团队角色、团队管理、团队文化个角度提出优化策略,以期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关键词:教师团队;协同发展;协同共生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表教学实施效果调查结果项目占比()我对课程感到满意 我认为课程难度适中 我对课程内容感兴趣 我喜欢这门课的教学方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我拥有了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我学会了用创新思维指导实践 通过自我认知和行业认知,我明确了自己的方向 我熟悉了许多创业相关的方法技能 课程考核方式公平合理 课程的实施意见 中对高等学校课程提出了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明确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也是我国提升高校毕业生素质,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重要渠道。基于“用户思维”的创新创业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摒弃课程自身的要求,一味取悦学生。坚持用户思维,要在符合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精准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根据让学生学有所获。参考文献:王彦玲,燕明辉高校创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研究教育探索,():陆春萍,王晖深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三链协同”运作模式 以大学为例高教探索,():张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常进,陈逢文基于 模型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高教探索,():申双花地方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矛盾与提升路径教育与职业,():田 黎 莉双 创 教 育 融 入 专 业 教 育 认 知 偏 差 及 改 革 路径 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陈宏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王栋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思考 产业创新研究,():印鹏 产教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何玲霞“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职业,():张金山,孙晓放,赵容 基于“互联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中国高等教育,():(责任编辑:吴汉)年月科技创业月刊第 卷第期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应运而生。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职教师资队伍发展的有力举措,在国家政策和现实需要的引领下,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为了职业教育领域的热门议题之一。协同共生理论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路径,教师教学创新成员通过分工协作、相互影响、互相激励从而实现共生共享,有利于资源整合共享,搭建和谐稳定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同共生理论与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契合性协同论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奠定内部互助基础德国物理学家哈肯首次提出协同理论,该理论指出组织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子系统之间通过互动产生耦合效应,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有序转变。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作为一个组织,团队成员则是子系统。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来源结构、专兼结构、知识技能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既有来自学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企业的产业导师以及学术带头人和思想道德教师,成员的专业背景及来源具有差异性,容易致使组织中的子系统发生不协调的情况。这种不协调就会导致团队内部的协同效应受阻,影响团队的创新和发展。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则需要通过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产生协同效应,建立相互支持和协作关系。协同理论认为组织能否发挥协同效应取决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能力。运用协同理论帮助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认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促使其在合作过程中实现知识共享和协同学习,并形成协作共同体,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共享资源,为跨组织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共生理论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搭建外部联结桥梁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最早提出“共生”概念。他认为“共生”就是两种以上的生物结合在一起并相互依赖的现象。这一概念后经范明特、保罗布克纳发展完善形成共生理论。他们认为共生是指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形成互利共生、寄生共生和竞争共生的关系。互利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相互合作和互惠互利的关系共同生存和发展,寄生共生是指一种物种通过寄生于另一种物种身上获取营养而生存,竞争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相互竞争和协调的关系共同生存和发展。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变革的要求,为企业和行业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和人才储备服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能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年教育部先后公布了两批次的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培育)建设单位名单。从遴选结果可知,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专业领域和国家产业发展需求紧密联系,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这也从侧面表明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存在共生关系,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就是连接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纽带,利用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实现跨界融合和创新,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协同共生理论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供发展方向现如今,数字时代的技术革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交流和互动方式,行业加速升级,专业开始分形,这实际上也是组织从无序到有序演进的社会化过程。协同作为组织内部的一个战略要素,主要解决组织内部的关键问题。要想实现组织的持续发展,就需要构建更加紧密的组织命运共同体,这样才能跨越组织边界,维持组织生命力。这就要求组织内部立足于整体,与组织外界产生协同效应,并达成共生关系。协同共生分为组织内部共生、组织外界共生和跨组织共生种情况。组织内部协同共生是组织共生的先决条件,组织内部间的合作可以促进组织外部融合,实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建立共生发展的基础。协同共生是未来组织的基本发展逻辑。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中,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利益取向,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共生关系,才能使组织内部和外部进行良性互动,进而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协同共生理论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在互动环节中进行价值重构,明晰共生关系,在团队成员内部协同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使团队价值上升到共生效益,促进成员协同增效,为教蒋雷,王浪从协同走向共生: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路径研究科技创业月刊,():师教学创新团队发展指明方向。协同生态下团队的共生缺失问题共生单元偏移: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角色的错位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认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应包含团队负责人、核心骨干教师、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这四个层面的成员,可以发现,这四个层面的人员都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不可或缺的成员,分别在团队中各自扮演不同角色。然而,出于人际关系的考量和教育教学社会背景的历史惯性,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被视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备课、授课、反思等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教学工作显现出独立性。伴随着教师工作独立性的日益增强,“专业个人主义”成为了教师职业的特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部分成员将个人利益作为行动的主导因素,忽视了团队协作和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导致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出现角色错位。一方面,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常常以团队任务作为驱动力,团队成员缺乏必要的创造空间和自由度,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限制了团队成员的创造力,极易出现任务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认为参与教学团队活动无法拔高自己的职业地位,参与教学团队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经常以“边缘人”“工具人”的身份在团队中自居,被动参与教学团队活动的现象很常见,长此以往,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发展模式逐步固化,对自己在团队中所扮演的团队角色缺乏认同感。另一方面,因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中的学术带头人和各行业的高级技术人才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在特定领域内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社会地位,在团队中具备一定的影响力,能为团队成员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发挥传帮带作用,所以在团队中常常扮演咨询师和指导者的角色。然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团队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核心成员的引领作用无法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在解读团队任务时,缺乏核心人物的正向引导,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目标不一致,未能形成共同的理解,无法全面了解自己和其他成员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出现角色定位的偏差,教学创新活动则处于一种协同而非共生的情境中。共生关系失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管理主体的弱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共生关系建立的前提是成员紧密合作。成员之间能否紧密合作离不开团队管理者的统筹协调。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指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团队负责人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改革创新意识、学术成就、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等。从运行机制来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一个典型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具有管理层级少、信息纵向流通快的优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管理主体是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之间具有较高的平等性和专业性,适应性强,能够更好地适应教学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需求。然而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弊端也不可小觑,这也是导致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出现共生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管理幅度理论认为,一个管理者,由于其精力、知识、能力、经验的限制,能发挥的协同作用是有限的。首先,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工作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学科,需要更强的跨学科和跨部门的合作和协调。团队管理者若不能很好地处理跨界合作的相关事务,就会导致学院的行政权力参与到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管理之中,行政权力夹裹着学术权力,这种权力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会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管理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其次,随着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任务不断增加,团队规模和复杂度也会相应地增加。这意味着团队管理者需要考虑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发展动态,为教师提供不同的支持和指导,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需要团队管理者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绩效水平。然而,每个成员有自己的思想,管理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管理幅度过大,管理者就会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导致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管理效果不佳。最后,由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之间没有明显的上下级关系,在对团队任务进行决策时,很难统一团队成员的意见,每个成员的意见和看法也会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这就需要团队管理者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引导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化解团队成员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倘若团队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不强,就不能有效地协调管理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继而造成共生关系失衡。共生环境缺失: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文化制度的漂移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要素,包括非生物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经济环境等。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明确指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作为落实改革创新的载体。尽管职业院校一直在鼓励创新,但在现实情况中,职业院校缺乏教学创新文化环境的支持,没有孕育创新的土壤。一方面,学校的文化制度缺乏协同创新的导向。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文化涵盖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价值观、信仰、行为准则、合作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文化有利于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让成员们相互信任,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更加凝聚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