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理念
社区
教育
融合
逻辑
路径
研究
杨师缘
收稿日期:2022-12-09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两邻 理念下社区在线学习平台建设研究”(JG21EB287);辽宁省成人教育学会2022年度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两邻 文化融入社区教育线上教学的策略研究”(LCYJGZXYB22089);沈阳开放大学2022校本科研重点规划课题“两邻 理念下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SYKDXB2022-1-04)。作者简介:杨师缘(1992),女,辽宁沈阳人,讲师,主要从事社区教育研究。摘要:“两邻”理念是社区教育新的出发点,课程作为社区教育的核心,也要融入“两邻”理念的内容。从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来看,“两邻”理念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具备优化基层治理和推动社区邻里和谐互助的双重价值。从具体路径来看,“两邻”理念与社区教育的融合要按照确立课程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内容这三个阶段进行,实现“两邻”理念与社区教育课程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关键词:两邻;社区教育;基层治理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7-1532(2023)03-0034-04“两邻”理念是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视察时提出的:“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这一重要论断所蕴含的“两邻”理念为推进新时代社区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1。目前,沈阳市设立了首个两邻学院,融合“两邻”元素的沈阳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也即将正式上线运行。2016年出台的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要求,“推动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新时代的社区治理离不开社区教育的支持,两者互为依托不可分割2。2021沈阳市印发的 沈阳市深入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理念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要“培育邻里文化”。“两邻”理念不仅引领社区治理,同时也对社区教育的实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当前社区教育实践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课程作为社区教育的直接载体,将“两邻”理念融入社区教育课程中,构建符合“两邻”理念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切实将“两邻”理念传达给社区居民,是实现邻里和睦友善、社区和谐共建的有效途径。一、“两邻”理念的内涵解析“两邻”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简称,可以从简称、全称两个层面出发来进行内涵分析。“两邻”中的“两”可以解释为两个人或两个家庭,代表邻里双方,单独的个体和家庭单位无法组成邻里关系,邻里关系的成立要求个体或家庭单位与其他的个体或家庭单位发生接触和交流,双方形成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邻”即邻居,这个“邻”不仅是狭义里门对门、户对户的邻居,它的含义更为广泛,在不同单元或不同楼的居民,只要是在同一个社区范围内都可以称为“邻”。“两邻”强调了社区邻里间的亲密互动。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善”,指友好、亲善,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邻居。“伴”指陪伴、伙伴,邻里之间互相关照,同时“伴”也有陪同的意思,邻里双方的交往并不以某一方为主导,而是互相依随、配合,遇到问题共同解决。“与邻为善”强调在社区范围内的道德教化与文化熏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贯彻于社区邻里之间,内化于情感,从而营造充满温情的邻里氛围。“以邻为伴”则“两邻”理念与社区教育融合的逻辑与路径研究杨师缘(沈阳开放大学 教务处,辽宁 沈阳110000)第33卷第3期2023年6月甘肃开放大学学报Journal of Gansu Open UniversityVol.33No.3Jun.2023杨师缘:“两邻”理念与社区教育融合的逻辑与路径研究2023年6月强调在社区居民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通过组织居民,激活居民社区参与的内生动力3。总的来说,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核心就是就是邻里之间沟通友善、交往亲密、遇事互助。二、“两邻”理念融入社区教育课程的价值逻辑课程是社区教育的直接载体,也是社区教育的主体。从价值逻辑分析,“两邻”理念与社区教育课程的融合既有推动社区优化基层治理的战略价值,同时也具备推动社区邻里和谐互助的实践价值。(一)推动社区优化基层治理的战略价值社区教育与社区基层治理的主体相同,都是以社区居民为主体,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助力、共同发展。将“两邻”理念融入社区教育的课程中,能够有效推动社区基层治理的优化发展。居民通过社区教育“两邻”课程的学习,将“两邻”文化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实现自治能力的提升。以社区居民自治能力的提升,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为社区公共制度的建立和维持提供保障,实现社区治理的共建共赢。同时,社区治理的优化,能够促进社区邻里之间形成友好和睦、互帮互助的环境和氛围,进一步推动社区与居民的和谐共治。(二)推动社区邻里和谐互助的实践价值“两邻”理念与社区教育课程相融合,不仅让居民了解“两邻”理念的概念,形成邻里之间友好互助的意识,还要通过课程的学习调动起居民的行动力,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实际帮助,让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落到实处。“远亲不如近邻”,社区内邻里之间的陪伴、沟通和互助在当下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社区工作者的数量不足,无法及时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相比之下邻居之间距离更近,反应速度也更快,居民日常遇到特殊情况除了与社区服务人员沟通寻求帮助外,邻里互助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深入实践“两邻”理念的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几乎每个小区都有业主群,一些还另外设置了楼群和单元群,通过群内的信息交流,有困难的居民及时发布个人需求,其他邻居及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真正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理念,实现居民间的和谐互助。三、“两邻”理念与社区教育课程融合的现实路径在社区教育课程中,课程目标指引发展方向,课程体系搭建课程整体架构,课程内容决定课程质量。“两邻”理念与社区教育课程的融合也要从这三个维度出发。首先要确立课程目标,明确融合“两邻”理念的社区教育课程目标是什么;之后,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构建与课程目标相符合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最后要开发融合“两邻”理念的社区教课程内容,让居民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两邻”、领悟“两邻”,并将“两邻”理念内化于心。(一)确立融合“两邻”理念的社区教育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对课程整体的构建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两邻”理念与社区教育课程融合,首先应该思考的是与社区教育课程目标的融合。践行“两邻”理念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4。社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居民终身学习的需求,提高居民的综合素养,实现居民个体的持续发展和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社区教育课程的目标可以划分为课程体系总目标和具体课程小目标两个层次,总目标是以居民个体与社区的共同发展为核心,具体的课程目标要以总目标为引领,依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习对象来制定。“两邻”理念的融入,扩充了当前社区教育课程总目标的内容,更重视提升居民自治能力。此外,“两邻”理念的融入并不受学科和课程门类的限制,社区教育体系内的所有课程,都要深入探索,挖掘、凝练课程中的“两邻”元素,结合不同学习对象的特点,制定具有课程特色的“两邻”目标,强化邻里间友爱、互助、和谐、共建的精神。(二)构建融合“两邻”理念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两邻”理念与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融合,要从“两邻”课程和“两邻”元素两个层面出发。“两邻”课程应围绕“两邻”理念的内涵、任务和实践工作来构建,但是单纯的“两邻”课程内容还不足以构成独立的体系,要将“两邻”课程融入已有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中去。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 指出要“广泛开展公民素养、诚信教育、人文艺术、科学技术、职业技能、早期教育、运动健身、养生保健、生活休闲等教35甘肃开放大学学报第 33卷第3期育活动”。文件对社区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划分,根据这一标准可以将“两邻”课程划分到“公民素养”的范围内。此外,不同地区针对本区域特点和需求制定了相应的社区教育课程大纲,沈阳市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指导纲要 将课程体系分为家庭生活系列、实用技能系列、文娱休闲系列、公民修养系列四部分5。“两邻”课程在这里就应划归到“公民修养系列”。“两邻”课程的归属要结合社区各自课程体系的情况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同时,“两邻”元素也要充分融入社区现有的每一门课程中,仅仅依靠“两邻”课程向居民讲授相关知识内容,课程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不利于居民对“两邻”理念的学习和接纳。因此,社区的所有课程都应该呈现“两邻”元素,让居民在任何课程中都能接收到与“两邻”有关的信息,促使居民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两邻”理念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三)开发融合“两邻”理念的社区教育课程内容“两邻”系列的社区教育课程内容开发要以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为依靠,同时注重对于隐性课程内容的建设,以中华传统文化和隐性课程为着手点,建设融合“两邻”理念的社区教育课程。1.立足中华传统邻里文化,构思“两邻”课程内容两邻理念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来源于我国睦邻友好的传统文化,是将我国传统文化中仁爱、礼让、互助、自我约束精神经过提炼与升华,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最终形成“两邻”理念。因此,“两邻”课程要着眼于传统文化,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出发,结合历史典故,由古及今展开课程内容。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所代表的仁爱也是“两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 颜渊 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指出“仁”的本质就是要爱他人,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和睦共处6150。孟子 离娄下 中“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指出要友善、礼貌的对待他人,这样反之别人也会友好、尊重的对待自己6322。这些都强调了与人为善的精神。礼记 大学 中则包含了自我约束的精神,“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指出不论身份地位,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根本,提高自身品质,约束自身行为65。这一要求同时也适用于所有的社区居民,每一位居民都应该做到“修身”,不断自我提高,最终做到居民自治。互帮互助的精神在我国也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墨子 尚贤 中“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指出有力量、有钱财就要尽力帮助别人,有学问就要多教导别人7。鼓励有能力的人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正是对互助精神的宣扬。通过对诗文的解读可以让居民了解“两邻”理念的来源,加深居民对“两邻”理念的理解。除了挖掘诗文中的“两邻”元素,还可以从经典的故事出发,例如借助六尺巷的故事“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等。对于其他类别的社区教育课程,也要挖掘其中的“两邻”元素,突出邻里之间要礼让、互助的思想。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两邻”内容,可以为“两邻”课程提供充分的支撑,“两邻”课程的建设也要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吸取其中养分,丰富课程内容。2.围绕两邻理念,开发隐性课程内容迈克尔 波兰尼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是可以直接表述的,具有明确内容信息的知识;隐性知识则源于内心感受、个体经历和实践体验,是一种无法进行总结、归纳和阐述的知识。这里的显性知识是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和外化,强调显性知识的习得必须以隐性知识为基础,迈克尔 波兰尼认为不存在完全脱离隐性知识的纯粹的显性知识。居民们对“两邻”理念的学习要建立在对“两邻”隐性知识的获得和积累之上,缺少隐性课程内容的“两邻”课程是不完整的,也无法实现涵养居民内在品质、规范居民实际行为的目的。由于隐性知识不能直接通过语言表达,居民对“两邻”隐性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个人观察、与人交流和实践体会这几个方式。相应地,隐性课程内容的构建也要与此相结合。(1)“个人观察”的方法对于观察的内容没有形式上的限制,只要居民眼睛看到,脑海里就会留下印象。要加强社区“两邻”文化环境的创建和宣传,让“两邻”元素在居民身边处处可见。例如沈阳市设计了“两邻”的专属标志,城市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志愿者的服装上大多都印上了“两邻”的图标,有一些还标注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字样,很多社区在园区内也增加了“两邻”标语,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反复观察到“两邻”元素,自然而然地就记住了“两邻”的概念,同时也能引发居民对“两邻”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