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先验理性到具身认知的语言...梳理——兼论语言“人本观”_刘坛孝.pdf
下载文档

ID:2571713

大小:176.43K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先验 理性 到具身 认知 语言 梳理 论语 刘坛孝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湖南省非洲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课题()作者简介:刘坛孝(),男,副教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等研究;焦成(),女,助教,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第 卷 第期 年 月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从先验理性到具身认知的语言哲学理论脉络梳理 兼论语言“人本观”刘坛孝,焦成(华中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人文与艺术学院,湖南 衡阳 )摘要:西方哲学以客观主义形而上学为主线,从形而上学本体到形而上学主体的演变始终脱离不了先验理性的禁锢,语言哲学史见证了不同人本观的更替。古希腊传统哲学寻求形而上学本体,语言工具论得以产生。近现代肇始于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主体演变为康德的能动先验自我、黑格尔的绝对自我,他们的唯理论、先验论的哲学根基推动了现当代语言哲学先验语言逻辑的蓬勃发展,直至“体认语言观”的出现,学者们才认识到语言和认知的本质,开始重新审视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键词:先验理性;具身认知;人本观;体认语言观;主客体互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引言哲学研究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或者说是谁决定谁的关系,据此分立出传统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人是具有思维、认知的主观能动建构体,而自然是指客观外界或者现实存在。古希腊一直遵循“求真爱智”的形而上学研究进路,认为客观世界普遍存在一种客观真理。但是,在漫长而曲折的探索真理的历史长河中,“人本因素”从未真正处于主体地位,何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古希腊传统毕因论时期,哲学家把客观真理归结为形而上学的本体(实体),柏拉图“善”的理念、赫拉克利特贯穿宇宙实体的“逻各斯()”都是形而上学本体的代名词,它们在逻辑上是先验的。相反,人始终作为形而上学本体的一个异在的对立物而存在。处于相对隐秘位置的人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在形而上学本体的研究之外。到近代西方哲学,肇始于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主体逐渐演变为康德的能动先验自我、黑格尔的绝对自我,他们企图消解形而上学本体的根基,开创性地关注人的理性能力,因此构成德国古典哲学繁荣的唯心主义唯理论研究。正如王寅所说,处于隐性位置的人有时稍微露了一下“脸”()。从此,形而上学主体的先验理性不断被神化,笛卡尔的“我思”式理性经由康德的先验哲学最后发展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而且黑格尔还把绝对精神上升到上帝的高度。厘清先验理性的研究脉络,我们发现:他们声称人的先验理性实际上并非能够彻底摆脱传统形而上学的藩篱,只是把形而上学的本体研究转移到形而上学主体上来而已。形而上学主体具有先验理性能力,脱离现实存在和具身感官体验,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客观真理不受现实人的“价值污染”,以此通过人的先验理性来获得普遍真知。概言之,这种形而上学主体或者先验自我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脱离了与客观世界的主客双向互动,更不用说人类思维的体验性与互动性。人是思维、语言、行为交织在一起的有机体,谈到哲学不可避免会涉及语言问题,因为语言背后蕴藏着人的哲学运思方式。也就是说,语言理论会受到其哲学基础或者“人本观”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哲学思辨中预设语言来源,反思语言背后不同程度的人本因素。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兼有“理性、言说、思考”等义()。到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代师生为代表的古希腊时期,他们把语言视为探寻世界真理的工具。真正意义的语言哲学要从费雷格开创的“现代形式逻辑”算起,费雷格把分析语言作为根本任务,试图揭示语言背后的“存在与思维或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形式科学语言,排斥自然语言,保证语言(思维)与客观世界同构,否定人的思维的隐喻性和建构性,自然而然语言当中的人本因素被彻底排除在外。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逻辑仍然归因于人的先验理性,语言是形而上学主体、能动先验自我或者绝对自我表达先验理性的工具和形式。现代语言哲学受到传统形而上学本体或者主体的影响,它传承了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的先验论、唯理论等哲学传统。所以,语言哲学研究并非仅仅限制在从费雷格开始的形式语言,而先前的哲学家们不乏相关的语言理论。康德曾明确指出,人的先验悟性范畴在语言层面上指的是一系列的语法规则,也就是人的先验悟性(理性)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预先划定了语言的界限和范围。因此可以说,他率先提出了现代哲学中的所谓“语言的转向”。更何况之后的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他们的语言理论都有欧洲先验论、分析哲学和形式化理论的影子。前者认为语言是脱离现实人的一个先验的形式系统,后者坚信人类大脑存储着一套语言固有的先天句法结构。两者都竭力排除语言中的“人本因素”,认为语言是独立于生活在现实世界和社会语境中人的封闭系统。追根溯源,虽然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关注到人类理性、知性及认识能力,乔姆斯基也把人类大脑认知引入语言研究,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真正开始研究人、语言、认知的本质,割裂了人与现实的主客体双向互动。但是,在哲学批判中应该谨记列宁的告诫:不要将小孩和污水一同泼掉。只有基于前人的哲学或者语言研究才能更好地发展本土理论,要理性看待哲学脉络间的传承与创新。体验哲学的出场使人们重新审视人的具身体验和具身认知,“体认语言观”才让人真正认识到语言背后的现实基础和认知加工。二、笛卡尔之形而上学主体的先验理性笛卡尔首次把“我思”式的理性确立为认识的来源,认为人的天赋理性与生俱来,它能如同镜像般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他的初衷是基于“人主体”立场建立“笛卡尔怀疑式方法论”,以期凭借“我思”式理性来怀疑甚至否定中世纪神本观。尤其是,他通过贬低经验论反对人的感知觉的不确定性来建构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必然性的理性主义大厦。不过,他在寻求普遍客观真理的过程中,以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排除经验论所固有的“人之偏见”和“价值污染”,开创了主客对立的“二元论”。笛卡尔把作为怀疑之根据的“我”视为脱离现实世界和具身感官经验的形而上学主体,主张脱离身体的先验理性与具有物质属性的感官身体之间的二元分裂。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已经违背“人主体”的初衷,“我思故我在”第一原则中的“我”,严格来说是一个形而上学主体,或者是一个先验精神或先验理性。笛卡尔秉承先验理性统治现实存在、内在精神决定外界物质的唯心主义思路,把一种形而上学意义而非经验意义上的本体导入了人的认识,即作为一种先验理性发出思考或者怀疑的指令,开创了他所谓的以人为主体的认识论转向。诚如赵林所说:“通过 在 的直接明证,怀疑式的 思 属于内在经验结果,但是 我 始 终 处 于 缺 乏 现 实 根 据 的 形 而 上 学 预设。”总 之,“笛 卡 尔 范 式”的 理 性 人 本 观 把“人”视为披着形而上学外衣的主体,是先验理性之人,而非现实人,这样的哲学理论不可避免影响其语言观。语言同样被视作先验理性的产物,具有天赋性和普遍性,且笛卡尔持有“普遍语法观”。还有后来近代史上的阿尔诺和朗斯诺受到笛卡尔先验理性的启发,认为“理性”“逻辑”“概念”具有普遍性,语言是它们的表现形式,语法应依逻辑而建。在形而上学主体先验理性主导下的语言并非源自主客体的双向互动,而是一种单向的精神(意识)决定物质(存在)的机械运动,更不要说语言表征下的现实与认知特性。现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也提出类似“语言天赋说”的论断,学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笛卡尔的先验理性为乔姆斯基“语言天赋说”之先声的推测。因此,语言一开始就被禁锢在形而上学客观主义哲学的牢笼中,排除人的具身感官体验和基于此产生的能动的具身认知,它被视为人类探寻先验理性的工具。笛卡尔声称的形而上学主体的主观性派生于先验客观理性,他始终没有认识到人的主客体双向互动,而只是以形而上学主体作为哲学的牢固根基。三、康德之能动先验自我的先验哲学康德试图调和近代认识论史上关于经验论 年第期刘坛孝,等:从先验理性到具身认知的语言哲学理论脉络梳理和唯理论的对立,大胆建构“先天综合判断”的先验哲学,将认识方式限定在“先天性知识结构”上,主要包括“时空观”和“十二先天范畴”。先验哲学的宗旨是使客观对象符合人先验的认识形式,即以先验感性直观和知性认识客观对象。一方面,他承认“物自体”的客观存在,认为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另一方面,他认为人若想要认识“物自体”必须通过人先天存在的感性直观形式。换言之,“物自体”作用于人的感官并进入到时空才能产生其“现象”。所以,先天感性认识能力是经验认识的前提或基础,先验自我的感性直观使我们先天地获得关于物本身的感性认识,“物自体”的真正本质是人类所不能达到的未知彼岸。而且,康德提及的经验并非认知语言学的身体体验,二者有明显差异。他单单承认经验的刺激作用,认为经验知识从诞生以来就包含有先天成分,何谈身体体验对人具身认知产生的能动建构作用。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看,康德的先验自我进一步看到了人具有认识的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禁锢在先验主体的固有框架中,没有从物质本源或者具身体验的角度来审视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能力。正如单少杰所言:“先验自我 受孕 于物自体而产生其现象,但是感性认识是先验自我所固有的主观认识形式,所以这个孩子完全不像他的长辈。”与先验哲学中的经验不同,认知语言学关于认识的来源强调,认识(认知)是现实的产物,身体经验建构人具体的认识方式,范畴、意象图式、理想化认知模式等的形成都源于现实的身体经验,且人能够认识外界事物及其关系并内化于大脑中的认知网络。另外,先验哲学中的“十二先天范畴”属于先验知性概念,顾名思义,通过它建立的概念、范畴源自能动先验自我的知性认识能力,并不反映现实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先验感性所获得的零散知识必须通过知性才能上升为真正的知识。概言之,感性和知性是先验自我的属性特征,认识的产生脱离了具身体验,始终带有先验天赋的影子。尤其是从人的第三种认识能力来看,先验理性具有局限性,人只能认识现象却不能认识“物自体”本质,因此导致不可知论的产生。虽然康德没有过多谈论语言,但是从少有的语言观点中仍然可以看出先验哲学和先验自我的印记。他曾明确阐述“语言派生于知性”,认为语言是人的知性能力引导下的产物()。知性下的“十二先天范畴”不是从具身经验中归纳得来的,而是人运用先验知性所固有的内在逻辑机能对零碎的经验表象进行综合确定意义,从而生成具有普遍必然性或者客观性的先验性知识。语言作为规范客体(对象)的一种工具形式,其原则就是先验自我具有的先验范畴。语言是借助先验范畴使人们所要认识的客观对象成为共同规定的语言意义对象。也就是说,语言限定了人类先验知性和理性的各自范围。而且,康德认为,对象符合人先验直观机能的性质比感性直观符合未知的对象本质要容易得多。由此得知,康德把语言视为知性的产物是有其哲学基础的,他借以语言的先验范畴来规定客观对象的性质,实现从“认识符合对象”到“对象符合认识”的批判哲学革命。从这个意义上看,语言终究脱离不了客观主义哲学的窠臼,承袭了自古希腊以降的“语言工具论”。另外,他把先验范畴与语法规则二者进行比较,认为先验范畴是包含绝对的、普遍的和必然规律的逻辑形式,而语法规则是包含普遍语法的语言形式。康德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解释不了为什么每种语言有不同的形式结构,或者说为什么在某种具体的语言里存在固有的形式规定。”换言之,语法规则是先验范畴在语言工具层面上的具体阐释,是作为统摄具体经验的先验逻辑形式。透过康德的先验哲学看语言,语言中“人主体”的哲学立场还未真正建立,即使他比笛卡尔更进步,发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喊出“人为自然立法”的口号,但是始终囿于能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动的先验自我,自然语言观也脱离不了其先验、天赋的理性。四、黑格尔之绝对自我的先验理性黑格尔作为欧洲唯理论的集大成者,将欧洲形而上学研究推向高峰,试图借助“绝对精神”的一元论消解康德以“先验自我”为基础的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割裂的二元论。他认为,人是绝对精神的工具而且彰显了绝对精神本身()。康德虽然承认附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