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城市轨道
交通
公共
空间
文化
服务
功能
研究
吴霞
经验交流symposium第 62 页2023/6 (下)总第413期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服务功能研究文/苏州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吴霞路靓;苏州工业园区苏航档案服务有限公司张盈;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邢璐近年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来了轨道交通事业的全面发展。纵横交错的轨道交通线路网络贯穿整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城市中人口聚集量巨大的重要公共空间之一。基于天然的人流量优势,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被赋予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能。在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与城市空间的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都要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强调城市空间的立体空间与功能布局的协调,城市整体风貌与文脉的延续性发展,保留城市特有的文化“基因”。一、公共空间概念及其特点(一)概念界定。“公共空间”这一概念源于社会政治领域,后被引入建筑领域。为了区分其他空间概念,强调空间在物质形态上的人文和社会意义层面的双重价值。从只重视空间基础功能转向兼顾人文和社会价值。狭义的公共空间主要强调其实体性,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开放空间。而广义的公共空间除了指向物理实体空间,更侧重指向供公众参与、交流与互动空间所隐含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日益得到重视,借助新媒体,甚至成为众多“网红打卡点”,以至上升到承担城市新地标的任务。尤其是承载各种形式公共艺术的地铁空间与公众发生更多公共文化宣传与服务的连接,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居民的公共文化生活供给,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宣传新空间,进而将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扩展成为更有文化意义的公共场所。因此,本文研究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是指由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站点所圈定和分隔出的,以轨道交通实体空间和公共交通服务为依托的、包含城市文化符号和文化服务的空间。(二)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特点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特点可概括为空间的实体性、环境的封闭性、人员强流动性,以及乘客观察空间的局限性等。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实体性是基于一砖一瓦的实体建筑所实现的。轨道交通所涵盖的线路、站台、站点都是人工主导的结果,通过钢筋混凝土等建造的特殊空间,也是其文化服务功能得以实现的场所基础。以苏州轨道交通为例,截至2022年,苏州轨道交通已开通7条线路(含有轨电车2条)、运营里程254.2公里、车站205座,这些车站均是以完全实体的形式存在。城市轨道交通载客量巨大,据苏州轨道交通集团官网发布的客流数据显示,苏州轨道交通线网日均客流超过120万人次、单日最大客流达到158.6万人次。受制于地下空间本身狭隘性以及光线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在视野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加之地下建筑与空间的开拓难度较大,且没有窗户,更在视觉上增添了一种局促感,给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文化服务效果造成了很大局限。二、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服务功能分类(一)艺术熏陶。城市轨道交通内部空间展示公共艺术作品的做法,发端于地铁系统建设较早的欧美国家,我国近几年随着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而日益蓬勃兴起。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艺术熏陶功能的实现从空间装饰开始,吸引了众多创作者,包括许多艺术家参与,甚至产生了“地铁公共艺术”领域。它主要依靠建筑设计、艺术装饰品、展览、涂鸦等具体的创作形式,通过建筑造型、艺术色彩、主题展览、空间氛围营造等方式,全方位地向社会公众传递艺术气息和美学氛围。(二)精神教化。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最直接、最容易接受理念宣传和行为引导的场所。因此,通过在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内安排一系列的标语、广告、视频以及语音播报等,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使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成为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传播正能量的重要阵地。(三)信息传播。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中的信息传播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城市文化和形象展示两种类型。信息传递的主要内容可分为指示导向类、生活服务【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服务功能的类型及形式,针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服务功能存在的覆盖率不高、与城市文化融合不足、商业化开发过度、公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从优化融合方式、扩大参与主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构建反馈机制的角度提出建议。【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服务功能第 63 页2023/6 (下)总第413期类和广告推广类等,涵盖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服务功能最基本的表现之一。而城市文化和形象展示则是通过将城市的历史、地域与民族特色融入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建筑设计、装饰风格等,以提高辨识度,打造城市名片。例如,莫斯科轨道交通在站点造型与主题设计方面,充分展现俄罗斯历史名胜古迹、人物和事件元素。(四)公益服务。轨道交通的公益服务主要是指在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内开展的带有人文关怀色彩,尤其是针对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服务活动。目前,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共享的文化资源主要分为实体和数字两种类型。实体文化资源包括文艺表演、展览、图书期刊报纸等形式;数字文化资源则主要包括文化资讯信息、影视娱乐、网络作品等形式。人文关怀色彩主要是指为弱势或者特殊群体在乘坐轨道交通时提供的定制化服务,自动发声装置、可触摸性设计等。三、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服务功能展现形式目前,国内外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服务功能主要依托于轨道交通各个线路、站点、车厢等物理空间得以实现,涉及形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广告标识、主题车厢、专题展览、文化表演、阅读空间五种形式。(一)广告标识。广告标识是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中最常见的文化服务功能展现形式。考虑到轨道交通错综复杂的运行线路,几乎所有轨道交通公共空间都采用了不同颜色来标记不同线路,并同时配备各种醒目的导向及文明引导标识,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注重规范乘客的行为。宣传广告的规模在轨道交通的公共空间中也占有绝对优势,无论是商业广告还是公益广告,他们都在进行宣传推广的同时,装点着整个公共空间,为公众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二)建筑装饰。融入了城市特色的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建筑设计与装饰风格,因其庞大的体量往往给人们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更为深刻的印象。它更是地铁站域标识系统的“信息、符号、地域性语义”三个向度的重要表现成分。比如德国法兰克福城铁的“后现代戏剧”装饰风格,意大利那不勒斯“数字信息时代”的绘画与艺术装饰,国内上海、西安、苏州等各具地方民俗或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装饰风格等。(三)主题专列。主题专列主要是指通过主题海报、色彩组合、壁纸喷绘等手段打造形成的具有强烈主题标识性的内外部地铁车厢或车厢组。除了一些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外(比如2021年我国各地地铁开展的建党100周年主题专列活动),国内外城市的常规性的文化主题专列往往选择特定时段或者历史契机,通过与具体文化艺术内容或者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相结合,打造各具特色的主题专列。如上海的迪士尼主题和119号地铁主题列车,北京的“老北京文化专列”“梵高专列”等。(四)艺术展览。艺术展览形式是指在地铁站点空间里,公开陈列包括但不限于书法、绘画、摄影、文物等内容,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这种形式以公益性服务为主,承担着公民教育、艺术熏陶等功能。例如,国内上海地铁开展的民族乐器展、摄影展、年画展;广州、南京、深圳地铁开展的多种类型与主题的书画展与摄影展等。瑞典斯德哥尔摩的100个地铁站中有90个设置了多种风格和形式的艺术品;希腊则将地铁建设过程中的古文物挖掘现场进行复原展示,形成由壁画、文物组成的小型地铁站点博物馆。(五)文化表演。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是一个天然的表演场所,有空间容纳、有人流侧目、有交流互动,为表演提供了条件与机会。国内通常是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进行公益性质的文化艺术音乐或美术表演。广州地铁以音乐会的形式开启2022年“文化地铁,精彩旅程”系列活动,并持续打造“地下文化长廊”。国外城市的地铁站,则由街头艺人带来各式各样的艺术表演。(六)阅读空间。地铁是一个重要的阅读推广场所,地铁公共阅读空间的打造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重要的精神文明窗口。例如,日本地铁设有图书漂流架和地铁站文库。国内城市在人流量较大的地铁站点设置24小时自助图书馆,以及书店报刊亭为代表的文化消费专区等形式,打造充满文化气息的公共阅读空间。四、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服务功能构建问题(一)文化服务功能的覆盖面有待提高。国内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文化功能实现形式和种类越来越丰富,但是覆盖的站点范围、文化服务活动的频率等仍有待提高。地铁建设起步较早的一线城市,凭借相对雄厚的经济和文化实力,较早对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中“文化植入”进行设计,地铁空间的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较高,但也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站点有公共艺术的覆盖。(二)城市文化与公共空间融合度低。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是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印记、文化发展脉络以及历史气韵应当在这些公共空间得到充分彰显。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建设和空间设计规划方面,基本都是以线路为单位进行工程外包,线路之间在工程建设上相互复制和套用比较普经验交流symposium第 64 页2023/6 (下)总第413期遍。最经济最省力的钢筋铁管的主流直线构造,欠缺个性化、艺术化的城市印迹的融入,在文化共情方面难以唤起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三)过度商业开发降低了文化艺术氛围。所谓的商业化是相对艺术化而言的,本身并不具备褒贬的意味。轨道交通公共空间里商业化开发比例过大,不可避免地占据了文化艺术形态的位置;商业氛围过浓也会轻易掩盖其文化功能,突出表现为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其数量远超资讯类广告和公益性广告,不利于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四)社会公众的参与度不高。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中任何形式的文化功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服务该空间里的社会公众。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互动参与是其文化功能得以充分实现的重要保证。但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文化服务构建中,顺畅的交流反馈渠道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社会公众大多只能被动扮演接受者的身份,而无法表达自身的意愿与诉求。五、优化策略(一)融合城市文化特色,扩大服务覆盖率。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功能在建构过程中需不断加强与自身城市特色的有机融合,努力彰显城市风貌,打造城市名片。充分利用好标语标识、装饰设计、活动宣传等展现形式,挖掘城市历史脉络、民风民俗以及当下的城市民俗风尚,不断优化融合方式。同时,有关部门应当提升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功能建设意识,全面提高文化展现形式的覆盖范围以及公共文化活动的举办频率,提升文化服务的公众惠及度。(二)建设复合型人才队伍。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越来越重视文化功能的构建与拓展融合,必然对轨道交通从规划建设到管理运营的各个环节参与者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把握文化服务建构的原动力。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地方政府以及轨道交通集团应当多渠道、多元化吸引和培养专业人才,加大公共空间文化服务功能建设相匹配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三)引导多元社会主体的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意味着在其文化服务功能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各类社会主体的参与以及协同合作(不仅仅是政府,还应包括企业、文化科研单位、大众媒体、文艺团体以及公民个人等)。保证社会各方可以在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文化建设中各尽其能,实现资金、活动、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为公众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轨道交通公共文化服务。(四)完善公众需求反馈机制。轨道交通公司要转变观念,重视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建筑物环境,加强对公众精神和文化空间载体属性的研究与规划。以具有地方特色的轨道交通公共文化空间为建设导向,完善公众需求反馈机制,满足城市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活动和人际交往的需求,提高社会公众参与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与满意度。六、结语轨道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也是城市相对固定的精神文明与公共文化宣传与服务阵地。我国轨道交通事业需要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系统性思考与建设,以持续优化软环境,打造轨道交通企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