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认知角度分析副词“还”的语义与“反义共存”语用现象_钟瑜雯.pdf
下载文档

ID:2571603

大小:1.31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认知 角度 分析 副词 语义 反义 共存 现象 钟瑜雯
128今古文创从认知角度分析副词“还”的语义与“反义共存”语用现象钟瑜雯(西南大学 文学院 重庆 400715)一、引言目前,众词典对副词“还”的义项划分存在着诸多分歧,汉语大词典 中“还”的义项多达 11 种,而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仅划分了4 种。众词典不仅在义项划分数量上存在分歧,还在划分标准上不统一,这足以说明副词“还”的分析难度与研究必要。现有关于副词“还”的研究集中在语义、句法、语用、与其他相关副词的异同四个方面。语义方面,丁声树1、吕叔湘5、王力3等重新划分并解释“还”义项,视角与分类标准各不相同;不少学者分析“还”所有义项的分布情况、构建其语义网络,高增霞4认为“还”的基础义为“延续”,唐敏5将动词“还”分为转折义、重复义后又再进一步进行了划分,童晓娥6认为副词“还”的各义项是通过家族相似联系起来的,忽略了“重复”义与“延续”义的差异。综观语义方面的研究,各学者虽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逻辑自洽,但仍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足以统一各家观点。句法方面,一般是将副词“还”放在几种典型句式中进行讨论,如丁力7、杨玉玲8讨论“还NP呢”句式,殷志平9、李杰10讨论“X比Y还W”句式,胡佳丽11讨论“还XP呢”句式等。将副词“还”放在句式中进行讨论,实际上是语义分析遇难的无奈之举,其结论的适用范围仍相对狭窄。语用方面,沈家煊12提出副词“还”的“元语增量”用【摘要】副词“还”的语义网络构建因原型义不明而存在一定障碍,不仅如此,副词“还”存在“反义共存”语义现象。从认知角度分析副词“还”,构建其意象-图式结构,可以得知“还”的副词原型义为“重复”,在此基础上,通过进行主观化程度的区分与梳理,其语义网络能够得以构建。主观表达的功能性要求使副词“还”兼具正向与反向的评价意义,意象-图式结构的不同认知扫描方式(scanning)与心理预期提供了该反义共存现象的认知基础。【关键词】认知语义学;主观化;图式【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8-0128-03【DOI】10.20024/ki.CN42-1911/I.2023.28.040法为主观主观的表态,张宝胜13在此基础上,用“还”是否读作重音来判断“还”是否有主观性用法。与 其 他 相 关 副 词 的 异 同 方 面,王 敏 凤14作了“还”“再”“又”重复义的比较,王欣、祝东平15则将“还”与“仍”相比较,前者是针对的是频率副词“还”,后者针对的是时间副词“还”,所作的都是副词“还”的一个单独义项与其他副词进行的比较,虽精细但不全面。综观现有研究成果,针对副词“还”的研究主要还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副词“还”的基本义目前仍没有定论,由于基本语义极大影响着其语义网络的构建,也关系着其义项的划分与释义,因此其语义网络也不能得到系统性的构建。第二,副词“还”具两个表示相反评价意义的义项,该反义共存现象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虚词词义具有空泛性、非自足性,同时处于虚化的连续统,因此不同义项间边界模糊。可见,多种因素造就了虚词研究歧见迭出的局面,因此,需要找到一种合理有效的分析模式,使得虚词语义分析有法可依。二、从认知角度构建副词“还”的意象-图式结构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说话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留下自己的立场、态度、感情等主观烙印,这便是语言的主观性;而主观化指为表达主观性而在共时层面上采用的形式或历时层面上经历的演变过程。从实词演变到虚词的过程中,文化综合1292023 年第 28 期副词“还”的词义从历时看是一个意义由虚到实,客观性不断减弱、主观性不断增强的演变过程,从共时看,各义项是不同程度主观化了的原型义。因此,从认知角度构建并分析副词“还”的意象-图式结构,能够在主观化过程的起点处找出其原型义(即通常所言的基本义)、构建其语义网络,同时能够对副词“还”反义共存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图式(schema)是在原型之上的更为抽象、概括性更强的语义模型,用以描述原型与示例的关系。Langacker认为,一个词语的意义不仅是这个词语在人脑中形成的一个“情景”,而且是这一情景形成的具体方式,成为“意象”。16用意象-图式结构来表示动词“还”在人脑中的意象:如图所示,该意象-图式结构展现了动词“还”从原域到目的域的运行轨迹。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意象特征:一是起点与终点同一且运行轨迹重复;二是从目的域返回原域时运行方向相反。该结构以及其特征能够揭示“还”的原型义、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语义网络,同时解释副词“还”表示正向与反向两个相反评价义的这一反义共存现象。三、副词“还”的原型义(基本义)及语义网络构建(一)副词“还”的原型义(基本义)多义词的各义项围绕原型义构成一个意义范畴,动词“还”意象-图式结构呈现出“起点与终点同一、运动轨迹重复”的意象特征,在隐喻机制下由空间域投射到认知域,就形成了副词“还”的原型义也即基本义:“重复”,其他各义项围绕该原型义,根据主观化程度的不同而各自具备与其他义项不同的区别特征,又由于共同围绕同一原型义、处于同一意义范畴,所以又具备与其他义项相同的共同特征。由于动词“还”意象-图式结构首先呈现出的意象特征是“起点与终点同一、运动轨迹重复”,所以,副词“还”的原型义(也即基本义)是“重复”。(二)副词“还”的语义网络意义上的虚化的连续统在共时层面就表现为副词的多义现象。副词“还”以原型义(也即基本义)“重复”为语义基础,在不断强化的主观化进程中延伸出多个义项,各义项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主观化程度,在共时层面就表现为多义性。副词的语义主观化演变基本上可以分为互相联系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实词、类固定短语或跨层结构主观化为副词;第二个阶段是副词内部主观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副词向主观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副词演化;第三个阶段是副词向连词或话语标记的演化。17尔雅释言 :“还、复,返也。”说文 :“还,复也。”“还”最初作为动词的本义是“返回”,即由目的地返回到出发点。动词“还”意象-图式结构首先呈现出的意象特征是“起点与终点同一、运动轨迹重复”,“动作的重复”在语言实践中抽象化、概括化,扩大为表示一般意义的“重复”:(1)如果其中的一个枝干进一步分杈,更新的枝干会产生。“重复”是同一行为有间断地发生,是典型的重复,“延续”则是同一行为无间断地发生。原型义“重复”实际上是指在不同时空有两个相同的事件或命题,该事件或命题在两个特定时点仍然成立,而非指某个时段内的持续状态。而“延续”义将这两个事件或命题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持续状态,是语用推理的结果,所以,“延续”义的产生体现出语言事件参与者的主观性,是由原型义主观化的结果:(2)19 世纪 50 年代前,日本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不仅如此,“重复”由描述“动作、事件频次的增加”扩大为“表性状特征等的增益”,副词“还”的功能由量化时间量变为量化性状量,进一步强化了主观性。性状量是概念化程度最高的,无法用数值计量,故副词“还”主观化程度加深,形成“表性状特征等的增益”义:(3)我不相信我那个将军,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比他原来的生活好!“增益”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由于自带褒义的评价色彩,故衍生出表“扬”的评价义,该义项体现了鲜明的主观性,是副词“还”主观化进程进一步深化的结果:(4)郭样把他们的手攥了老半天,最后瞅着齐堆,笑眯眯地说:“行!行!我看你这个老民兵真有两下子!”不仅如此,在认知机制的驱动下,还形成了对立的表“抑”的评价义,该反义共存现象将在下一节进行讨论:(5)知不知道什么是隐私啊,大学生呢?因为副词“还”的评价义具有能体现说话人对事物主观量度的印记的特性,所以能够进一步演化为情态副词,表“尚且”义:(6)这是明目张胆与国家对抗者,至于潜伏于社会的匪徒几遍地皆是。一般来说,能体现言者评价情态的副词的语义辖域是整个命题,因而在使用中,尝尝居于复句中后续小句的句首。在主观化的过程中,副词“还”自身语义不断隐退的同时,其连接功能不断凸显,因此虚化为连词,具有衔接语篇的功能。(7)有些国家不仅普及初中,普及高中,甚至努力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并推行从出生到老死的终身教育。(关联递进复句)(8)有的人虽然已经达到了成人的年龄,但道德发展可能停留在较低的道德发展阶段。(关联转折复句)(9)不论是在教育范畴是在社会范畴,合理的惩罚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关联选择复句)综上所述,副词“还”的语义网络可用以下示意图表示:130今古文创四、副词“还”反义共存现象的解释上文提到,副词“还”表评价义时,能褒亦能贬,这种反义共存的现象可以通过意象-图式结构、心理预期机制等因素获得解释。一方面,动词“还”意象-图式结构首先表现为“从原域向目的域前进”,在隐喻机制下由空间域投射到认知域,提供了正向义的认知基础;同时,动词“还”意象-图式结构又呈现出“从目的域返回原域时运行方向相反”的意象特征,在隐喻机制下由空间域投射到认知域,提供了反向义的认知基础。因此,正向义与反向义实际上体现的是对于同一个意象-图式结构的不同认知扫描方式(scanning),扫描路径为“原域-目的域”时,对应的是正向义;扫描路径为“目的域-原域”时,对应的则是反向义。另一方面,副词“还”在语用中经常能够暗含说话者的心理预期:(10)徐大伯感慨地说:“没想到今生有第二春。”“还”在此处表明徐大伯的心理预期是“今生没有第二春”,而实际情况却是“反预期”的。副词“还”不仅能够表达“反预期”义,还能够表达“符合预期”义:(11)头几天,情况还不错,似乎一切走上了正轨,表面上,已达到了定职定责、权责结合的初步要求。当事件结果并非在意料之外,而是符合说话人心理预期时,副词“还”能够表达接近“扬”的评价义。表示这种“反预期”义与“符合预期”义并非相斥,而是以对立分布的状态在副词“还”的语义系统中共存,因此表现为“反义共存”这一语用现象。五、结语“还”由最初表实义的动词经范畴化、抽象化转化为副词,以副词原型义也即基本义“重复”为起点,在不断强化的主观化进程中延伸出多个义项,各义项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主观化程度,甚至还从副词向连词虚化,形成了庞大而复杂的语义网络。副词“还”的原型义和语义网络以及反义共存现象可以通过对“还”意象-图式结构的分析加以解读和重构。意象-图式结构“起点与终点同一、运动轨迹重复”的意象特征能够表明副词“还”的原型义为“重复”;在原型义“重复”的基础上,通过进行主观化程度的区分与梳理,其语义网络能够得以构建;而主观表达的功能性要求则使副词“还”兼具正向与反向的评价意义,意象-图式结构的不同认知扫描方式与心理预期提供了反义共存现象的认知基础。在语言的使用实践中,语言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人”的印记即体现出主观性或进行主观化。从认知角度分析副词“还”的语义和语用现象,能够较好地解决构建其语义网络、解释反义共存现象的难题,具有一定意义。参考文献1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C.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90-192.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52-2543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131-138.4高增霞.副词“还”的基本义J.世界汉语教学,2002,(02):28-34.5唐敏.副词“还”语义网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D.上海师范大学,2003.6童小娥.副词“还”各义项的发展演变及其语义网络系统J 西南民族大学,2004,(08):448-452.7丁力.也说“还NP呢”句式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46-50.8杨玉玲.说说“还NP呢”句式J.修辞学习,2004,(06):48-50.9殷志平.“X比Y还W”的两种功能J.中国语文,1995,(02):105-106.10李杰.“X比Y还W”格式的夸张功能J.修辞学习,2001,(04):34-35.11胡佳丽.现代汉语“还XP呢”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12沈家煊.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J.中国语文,2001,(06):483-493.13张宝胜.副词“还”的主观性J.语言科学,2003,(05):71-76.1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