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价值
理想
中华
优秀
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
契合
周丹
特区实践与理论 二二三年 第三期 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38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两者互相成就1。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展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又展现为中华文明更化新生的过程;它不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它既是现代“化”中国,更是中国“化”现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等于丢了“根”和“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中国共产党坚守的初心使命看,人民至上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核心价值,是对中华文明天道理想的创造转化、继承发展的结果。一、天道政治的形成与中华文明的境界传统中国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于,以“大一统”作为根本的政治组织原则,以政治来安顿其他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与西方的政治和经济相分离不同,在东方尤其是中国,经济活动从来就被定义为国家责任的内在部分,国家把推动经济发展从价值理想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性周 丹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从价值观基础看,两者拥有共同的价值理想。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涵养出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突出表现为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立足中国实际,不断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激活中华文明的力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文明为根基,从天道理想到人民政治,从天下大同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民本”“爱民”到以人民为中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凸显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理念。以此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在自我锤炼中创造了共产党人的“心学”。关键词:天道理想;人民至上;中华文明;共产党人的“心学”中图分类号:G122;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706(2023)03-0038-0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的哲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研究”(22AZX003)。从价值理想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性DOI:10.19861/ki.tqsjyll.20230626.00139特区实践与理论 二二三年 第三期 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作为己任,同时也从中获得政权统治的合法性。当然,古代社会的皇权制度使“大一统”格局难以充分展现,“家天下”压抑了“大一统”内在的“公天下”的价值诉求。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真正解放了“大一统”内在的“公天下”的价值主张;能够集中力量办深入民心的大事,使国家意志始终围绕着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而运行;真正形成了“大一统”政治原理与“天下一家”政治理想的内在一致。从文明的价值观内核看,这种“公天下”和“天下一家”的天道政治理想为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奠定了深厚基础,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和密码。(一)以孔子为文化代表的中华文明:“仁”为价值本位、“礼”为社会秩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苏秉琦认为,我国分为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系,“距今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间中华大地如满天星斗的诸文明火花”2,并非传统的“中心边缘”文化起源格局认知。他举例说,以玫瑰花图案彩陶为主要特征因素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以龙鳞纹图案彩陶为主要特征因素的红山文化,这两种不同文化传统的南北结合,是花(华)与龙的结合,这也是中国人被称为华人、龙的传人的由来。中华文明经过一个漫长的交流、融合、发展的历史过程,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高峰期,即以孔子为文化代表的中华文明。春秋战国时期是传统价值观变革、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特别是私学兴起,文化空前繁荣,思想空前活跃。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等各陈其说,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建立起以“仁”为价值本体、以“礼”为社会秩序的价值体系,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影响最为深远广大。在儒家价值体系当中,价值规范很多,譬如,仁、义、礼、智、信、孝、悌、忠、诚等,而“仁”居于最核心的位置,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价值本位3。其一,“仁”是人的本性。孔子曰:“仁者,人也。”(中庸)仁是人的内在根据,是儒家价值观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其二,“仁”是做人的原则。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是仁的实践形态。“泛爱众而亲仁”,在孔子看来,个体的自作决定、自担责任是在与社群之他者的交往中实现的。个体与他者的交往原则有二:一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二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其三,“仁”是首要的价值选择。孔子认为,“当仁,不让于师”,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如果“仁”与其他价值发生了冲突,必须毫不犹豫地克制自己,牺牲其他的道德价值,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即“杀生以成仁”。我们熟知的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对于中国人来说,“杀身成仁”是最普通的道理,也是最高尚的价值选择和道义选择。“仁”作为价值本位,需要现实化为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4。儒家对社会结构、秩序和运作方式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礼治”来实现的,所谓“礼也者,理也”。儒家承袭的是三代之礼。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三代之礼虽然有所损益,然而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恢复周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可见,儒家特别强调礼治(而非刑治)的作用。其一,“礼”由仁义而生。“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中庸)礼是“成己”“成人”的必要条件。其二,“礼”是现实仁的途径。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和“复礼”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都是实现“仁”的途径。礼以仁为思想内容,仁以礼为实现路径。就内和外来说,仁主内,礼主外,通过外在规范来实现内在价值。其三,“礼”的实行关键在“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礼的运用,以和谐为目标,以和谐为贵。先王治国,就以这样为美,大小事情都这样。从价值理想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性特区实践与理论 二二三年 第三期 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40有行不通的时候,单纯地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就社会治理来说,“和”既是目标,也是方法,以和谐实现礼治。(二)以朱子为文化代表的中华文明:仁本体论从孔子开始,“仁”便有关切天下众生的核心面向;程颢以身体知觉为基础,建立了万物一体之仁的命题;程颐则突出了“仁”的公天下面向;朱熹在二程的基础上,运用理学的理气架构,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的命题打牢了宇宙论本体论基础,即发明了仁本体论。传统儒学“万物一体”的思想既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指万物关联共生的整体,这种整体就是仁体。仁本体论把传统儒学的一体之仁与生生之仁做了有机结合。仁本体与关联共生的万有是“全体是用,全用是体”的关系。“人与天地本一体,只缘渣滓(注:私意人欲)未去,所以有间隔。若无渣滓,便与天地同体。”(朱子语类论语二十七)陈来认为,朱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可以看作从两个基本方面呈现,一个是理学,一个是仁学。如果说理气是二元分疏的,则仁在广义上是包括理气的一元总体。在这一点上,说朱子学总体上是仁学,比说朱子学是理学的习惯说法,更能凸显儒学体系的整体面貌5。其一,仁者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朱子认为仁是天地用以生物之心,又是人心的来源,人禀受天地生物之心而成为自己的心。这一天心人心的结构,是朱子学仁说的基础结构。“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已矣。请试详之。盖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贞,而元无不统。其运行焉,则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气无所不通。故人之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义礼智,而仁无不包。其发用焉,则为爱恭宜别之情,而恻隐之心无所不贯。”(朱熹仁说)朱子的“仁者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为“万物一体之仁”建立了更为客观的本体论宇宙论基础。其二,仁是自身德行全面发展的根据。郑问:“仁是生底意,义礼智则如何?”曰:“天只是一元之气。春生时,全见是生;到夏长时,也只是这底;到秋来成遂,也只是这底;到冬天藏敛,也只是这底。仁义礼智割做四段,一个便是一个;浑沦看,只是一个。”(朱子语类性理三)“仁”须兼礼义智看,方看得出。仁者,仁之本体;礼者,仁之节文;义者,仁之断制;知者,仁之分别。犹春夏秋冬虽不同,而同出于春:春则生意之生也,夏则生意之长也,秋则生意之成,冬则生意之藏也。自四而两,两而一,则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曰:“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朱子语类性理三)孔子强调仁者应当全面发展自身的德性,故“仁”有“全德之名”;到宋明儒学尤其是朱熹那里,“全德之名”得到了进一步的本体论宇宙论奠基。其三,人(仁者)是天地宇宙间的独特存在。“天地生物,本乎一源,人与禽兽草木之生,莫不具有此理。其一体之中,即无丝毫欠剩,其一气之运,亦无顷刻停息,所谓仁也。但气有清浊,故禀有偏正。惟人得其正,故能知其本、具此理而存之,而见其为仁;物得其偏,故虽具此理而不自知,而无以见其为仁。然则仁之为仁,人与物不得不同;知人之为人而存之,人与物不得不异。”(朱熹延平答问)人之为人,在于仁之德行。此外,“仁”本身也包含着个体与他人的联结关系,互相关爱,和谐共生。(三)中华文明的境界:天人合一、天下大同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一套关于“仁”的价值体系。任何价值体系都不外乎要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三重关系,更进一步说,处理人与自然、群体(社会、国家)与群体(社会、国家)的两重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明的境界突出表现为:天人合一和天下大同。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核心范畴。汤一介尝试用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体系,并且认为天人合一意在解决“人”和宇宙的关系问题,探讨的是世界统一性问题,即本体论问题,因而是整个概念体系的基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是由天人合一派生而成。“天”和“人”是内在统一的,皆以“仁”为性。“天”是“仁”的表现,孕生万物,“人”也在其中;“人”敬“天”,尊“天命”,行“天从价值理想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性41特区实践与理论 二二三年 第三期 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道”,即为“仁”6。坚持天人合一,而非天人二分,才能深刻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天人合一,既是本体,又是境界。孟子梁惠王上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遵守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才是安邦定国的王道。荀子也有相同的思想和类似的表述,荀子王制篇中也讲:“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不是分开的,无论孟子还是荀子,虽然在讲自然规律,“天”之道,实则在讲圣制王道,“人”之道。习以成“人”,关键在于懂得、遵守、践行天道即人道,不断克服和超越自身的局限性,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