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腔镜下小儿疝气高位结扎手术的临床观察_王喜科.pdf
下载文档

ID:2571600

大小:1.28MB

页数: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腹腔镜 小儿 疝气 高位 结扎 手术 临床 观察 王喜科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S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E组发生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各1例,两组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情况(P0.0 5)。3 讨 论竖脊肌(E S M)又称骶棘肌,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肉。E S P是近年来开展应用的躯干神经阻滞技术,有学者指出,其应用于胸科手术后镇痛有效性、安全性较高6-1 0。本研究发现,E S P具有并发症少、镇痛效果确切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超声引导下,其阻滞成功率显著提高,但仍可能引起低血压、气胸等并发症,在操作时,可以发现,E S P的穿刺用时更短,穿刺深度更浅,可能是由于其超声图像更容易辨认。E S P穿刺时针尖在T 5横突、竖脊肌深面间。E S P阻滞覆盖脊神经节段为T 3T 8,药物可沿肋间肌、竖脊肌扩散,直至椎旁间隙神经,阻滞平面较广。本文结果显示,E组在术后2 4h镇痛泵按压的次数更少于S组,首次进行按压镇痛泵的时间长于S组(P0.0 5);术后,E组的VA S评分均优于S组(P0.0 5);E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S组(P0.0 5)。综上,超声引导下E S P和的毕外科医师行肋间神经阻滞都可以减少T L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但是相比较的话,E S P的术中低血压风险更低,具有一定优势。参考文献1 毛菇,仇澜.前锯肌平面阻滞和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J.中国临 床研究,2 0 2 2,3 5(1 0):1 3 6 6-1 3 7 0+1 3 7 5.2 金刚,沈亮,崔东海.切皮前及术后分别行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 0 2 2,2 7(0 9):1 3 0 7-1 3 1 1.3 简春芳,沈熠,傅杭祥等.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J.中华疼痛学杂志,2 0 2 1,1 7(0 5):5 2 8-5 3 3.4 李真,王瑞.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和胸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联合P C I A的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 0 2 1,4 5(0 8):1 2 1 3-1 2 1 4.5 陈斌,苗民,王宁,等.超声引导下连续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胸腔镜下胸科 手 术 中 的 应 用 J.中 国 实 用 医 药,2 0 2 0,1 5(3 0):1 0 4-1 0 6.6 胡云霞,王瑜,卢静,等.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 0 2 0,3 6(0 2):1 4 4-1 4 7.7 孟庆胜,张媛,尹加林,等.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胸腔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 0 1 9,2 5(1 0):7 8 6-7 8 8.8 马丹旭,任惠龙,芮燕,等.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 0 1 7,3 3(1 0):9 6 5-9 6 7.9 杨勤勤,万政佐,刘胜强,等.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连续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 0 2 0,3 0(0 5):3 9 7-4 0 1+4 3 8.1 0 王青,余琅,高之心,等.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J.中华疼痛学杂志,2 0 2 0(0 2):1 3 0-1 3 1-1 3 2-1 3 3-1 3 4-1 3 5.(收稿日期:2 0 2 2-1 2-0 1)通信作者腹腔镜下小儿疝气高位结扎手术的临床观察王喜科1 杜黎1 陈智明2(1.旬阳市妇幼保健院外科,陕西 旬阳7 2 5 7 0 0;2.延安市安塞区人民医院普外科,陕西 延安7 1 7 4 0 0)摘 要 目的 观察腹腔镜下小儿疝气高位结扎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腹股沟斜疝患儿8 5例,随机分为传统组(n=4 2)和研究组(n=4 3)。传统组开展常规疝囊高位结扎术,研究组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恢复状况、炎症因子、肠黏膜屏障功能、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患儿术中诊断耗时、术后下床活动时长、住院时长以及切口长度均短于传统组,其术后VA S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研究组患儿术后I L-6、TN F-及C R P水平上升幅度均低于传统组;研究组患儿术后D L A及I F A B P水平明显低于传统组;研究组患儿1年内疾病复发率低于传统组(P0.0 5)。1.2 方法 传统组予常规疝囊高位结扎术,选择在患儿腹819G u i z h o u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2 0 2 3,V o l.4 7,N o.6部做一长度34c m的切口(与腹股沟韧带平行),逐层切开皮下组织直至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全面暴露,将疝囊游离至高位后丝线实施高位结扎,随后进行止血操作,再逐层关闭切口。研究组予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给予全麻后连接心电监护;手术详细操作步骤:在患儿脐部上缘做一切口(长度:5mm)进行闭合式气腹建立(气腹压力控制在8mmH g),再沿切口置入腹腔镜(规格:5mm),确保术野充分暴露后将3 0 镜沿切口置入实施探查,术中观察到患儿疝囊内气体充盈、内环口疝门处于开放状态,若观察到隐匿性疝,针对性实施双侧疝囊高位结扎术;选择疝门内环口的体表投影部位做一切口(长度:3mm),并经疝针穿刺,围绕患儿疝囊颈自内而外潜行半周,注意避开精索血管和输精管,拉出丝线并收拢、打结,同时闭合疝门。随后再采用相同方式处理对侧疝,气腹撤离后将腹腔镜器械拔出,对脐部小切口皮下筋膜层进行缝合,术毕。1.3 观察指标 术中情况:术中诊断耗时,测量其切口长度;术后恢复状况:患儿术后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长,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 S)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实施评估4;炎症因子:包括白介素(I L)-6、肿瘤细胞因子(T N F-)及C-反应蛋白(C R P);肠黏膜屏障功能:包含血乳酸(D L A)及尿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 F A B P)等指标,其中D L A测定方法为高压液相色谱仪法,I F A B P采用E L I S A。统计两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 2个月调查患儿疾病复发情况。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 2 0.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 5),研究组患儿术中诊断耗时、术后下床活动时长、住院时长以及切口长度均短于传统组,其术后VA S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P0.0 5),研究组患儿术后I L-6、TN F-及C R P上升幅度均低于传统组(t=9.3 5 8、3 7.7 2 0、1 1.3 7 3,P0.0 5),研究组患儿术后D L A、I F A B P水平上升幅度明显低于传统组(t=3 8.4 4 3、6 2.0 1 0,P0.0 5)。研究组患儿1年内疾病复发率0.0 0%显著低于传统组的9.5 2%(4/4 2)(2=4.2 9 7,P0.0 5)。3 讨 论有报道5认为,腹腔镜术式可有效减轻手术创伤、规避结扎过多组织所引起的术后疼痛不适,从而降低手术风险。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术中诊断耗时、术后下床活动时长、住院时长以及切口长度均短于传统组,其术后VA S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P0.0 5);研究组患儿术后I L-6、TN F-及C R P上升幅度均低于传统组(P0.0 5)。原因可能为腹腔镜可提供的直观画面,能够帮助手术医师有效辨别鞘状突开口与周围组织,从而精准无误地实施分离操作;同时为术中观察与辨别病灶部位组织及腹膜相关血管提供便利,以免手术区域周围重要血管受损,从而规避术中大量出血的情况,有助于手术治疗风险性降低,进而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加快康复进程,有效减少患儿精索血管、提睾肌等受损风险,以减轻机体炎症反应。腹部手术创伤容易破坏肠黏膜屏障功能,I F A B P是评价肠屏障功能早期损伤的有效指标,当肠黏膜屏障受损后,大量I F A B P会在短时间内透过肠道入血,在外周血内呈高表达;D-L A属于肠道细菌发酵的代谢产物,正常状态下极少经肠黏膜吸收入血,但当肠黏膜发生损伤时,肠屏障的通透性增加,会使肠道内D-L A沿肠黏膜屏障进入血液,促使血清D-L A表达上调6。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术后D L A、I F A B P水平上升幅度明显低于传统组(P0.0 5),提示腹腔镜术式对患儿肠黏膜造成的损伤较小,不会对其屏障功能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外,传统术式中医师盲目操作,容易出现结扎位置偏低这一不良情况,从而增加其疝气复发的可能;而腹腔镜术式中医师可直接确认结扎处于高位,从而有效规避上述不良情况,减少疾病复发。综上,腹腔镜下小儿疝气高位结扎术开展后,能够有效改善腹股沟斜疝患儿围术期指标,降低其机体炎症反应,减少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状况,并降低疾病复发率,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参考文献1 贺朝,赵哲.3 D高清腹腔镜辅助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及注水疝气针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2 0 2 2,4 6(1):9 2-9 3.2 黄珊,徐冰,蔡宝,等.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分析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 0 2 0,2 5(4):4 3 8-4 4 1.3 郭小刚,罗培燕.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腹股沟疝在患儿快速康复中的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 0 2 1,1 8(2):2 1 7-2 1 9.4 孙传成,王亮,苏义林,等.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原因分析及再手术对策J.安徽医学,2 0 2 0,4 1(9):1 0 7 4-1 0 7 6.5 管敏.腹腔镜下小儿疝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 0 2 1,3 8(1 1):1 7 0 0-1 7 0 3.6 方兴贵,项本宏,陈光彬.水分离法在小儿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中的应用J.皖南医学院学报,2 0 2 1,4 0(1):3 3-3 5,3 9.(收稿日期:2 0 2 2-1 0-3 1)919贵州医药2 0 2 3年6月第4 7卷第6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