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医
韩懋脉学
思想
叶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 月第 卷第 期,.,.川派中医韩懋脉学思想探要叶静,尹沫淋,申重阳,吴垠莲,肖红(成都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摘 要】川派中医韩懋,由儒入医,医名盛于一时。所著 韩氏医通 在四诊中尤重脉诊,继承内经 难经 寸口脉诊、分定脏腑和五脏平脉思想,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法,并进一步详述五脏平脉及其诊断意义。韩懋以右尺切诊命门之火,认为三焦为其流行通道,元气为其表现形式,命门之火为“呼吸之根,性命之蒂”。对于各家脉学思想,韩懋提出自身理论见解,批判继承、补充发展。除此之外,韩懋提出绢上习脉,为后代学习者提供脉学学习范式。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总结韩懋脉学思想,为中医临床提供脉诊思路。【关键词】韩懋;韩氏医通;脉学;川派中医;五脏平脉;命门之火【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编码】.【引文格式】叶静,尹沫淋,申重阳,等.川派中医韩懋脉学思想探要.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第一作者】叶静,女,年生;本科生在读;:.【通信作者】尹沫淋,男,年生;硕士研究生在读;:.。申重阳,男,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韩懋(),字天爵,号飞霞子,明代著名医家,四川泸州人。古人谓“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科举不第后,韩懋弃儒从医,专注于医药济世,著有 韩氏医通 方外奇方 海外奇方 杨梅疮论治方。韩懋生逢明朝,在继承金元前贤丰富的学术基础上,去粗取精,撰集成篇。在 韩氏医通 中专列“脉诀章”阐发脉诊渊源、诊脉方式、平脉变脉与习脉之法等内容。其脉法思想独具匠心、广博古今,笔者系统地梳理和总结韩懋的脉学思想,希望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脉诊思路,进而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勘定脉位,分定脏腑韩懋在 韩氏医通脉诀章 勘定脉位,分定脏腑,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指法。指法包括定脉位、确指力、明指位。素问三部九候论 提出“上、中、下三部”“天、地、人九候”的诊脉范式,韩懋一脉相承 内经 中“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划分寸口三部分候,定脏腑所在脉位,即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肾。定脉位后,需确指力,因脉位虽知,但脏腑对应指力不同。“左寸下指法如六菽之重,为心本位,五菽以下,七菽以上,皆心与小肠络脉也。关以十二菽为肝胆本位,尺以至骨为肾、膀胱本位;右寸三菽为肺、大肠本位,关以骨肉之间为脾、胃本位”。左寸六菽之重对应心,右寸三菽之重对应肺与大肠,左关十二菽之重对应肝胆,左尺至骨之力对应肾与膀胱,右关骨肉之间对应脾胃。按照脉位、确定指力后,更进一步区分脏和腑的脉象,韩懋提出应以指位分脏、腑。十二经脉与脏腑相连,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两者相互表里,功能上相互影响。韩懋明确指位,以心和小肠为例,区分脏与腑“在指顶为阴、为心,在指节为阳、为小肠”,如此切脉,不仅可通过寸口分脏腑,还可分别区分脏与腑分别对应之脉。此外,韩懋提出“五菽以下,七菽以上,皆心与小肠络脉也”,心为血脉之主,络脉是血脉中较小的分支,在左寸以五菽以下、七菽以上的指力切诊可以感知心与小肠络脉之状,这为络脉之第 期叶静 等 川派中医韩懋脉学思想探要诊提供了独特的思路,也为“久病入络”等络病的客观诊断提供了方法。五藏平脉,承而论之韩懋在 韩氏医通绪论章 中开宗明义指出“天地万物,气成形也”“学者善识天时,则一时有一时之运”。人与天地四时阴阳相通、五行同体,五脏九窍十二节皆与天地相通,脉象亦然。韩懋继承 内经 五脏平脉理论,阐述了更为详细的五脏平脉及临床运用。“浮大而散,心之平。弦而长,肝之平。按至骨,举指来疾而实者,肾平也。肺平涩短,脾胃平缓而满指。”韩懋详细地描述五脏正常脉象何如,心之平脉应为左寸按之六菽,脉浮大而散;肝之平脉应为左关按之十二菽,如按琴弦,端直以长;肾之平脉应为左尺按之至骨,脉来迅速而坚实;肺之平脉应为右寸,按之三菽,脉浮涩而短急;脾胃之平脉应为右关按之九菽,脉象往来和缓有力,从容不迫,往来调均。如上所述,五脏平脉似与其病脉相仿,如肝脉弦,但弦亦为肝的病脉。区别平脉与病脉关键在于看脉是否“有胃”“有神”“有根”。素问玉机真藏论 阐述了“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即脉来柔和有力、和缓从容、节律均匀是有胃气的表现。韩氏医通家庭医案章 中记载了通过分析肝脾之脉来判断身体情况之案。“兄雪翁脉多弦长,左大而右弱,非即事亲治家,两居患难,频切丧哭”,从脉象看,整体为弦长之脉,弦长脉亦为肝本脉。关键在于脉“左大而右弱”,肝木克伐脾土之象已明,脉象亦少胃气。因此,从整体脉象、脉位脉象以及胃气来看均为恶象,再加劳碌之身、悲忧之性,“复遭诬狱,忿恚”,最终“背发疣”,病至危顿。命门之火,三焦流行灵枢根节 云:“命门者,目也。”其后难经 阐发“肾两者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此后历代医家对命门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发挥,韩懋继承明代温补学说的命门理论,并对其进行发展,认为可通过右尺切诊命门之火。韩氏医通 有言:“切脉至右尺部盖此部命门之火,系于心包,而三焦之位,实在五脏部位之中虚处,一气流行,绵绵不息,所谓呼吸之根,性命之蒂也。”右尺应肾命门之火,命门之火系于心包,与心包密切相关。手厥阴心包与手少阳三焦互为表里,功能相互影响,命门与三焦关系密切。韩懋认为命门之火系于心包,而三焦在五脏中虚之处,为命门之火游行不息的通道。难经三十八难 云:“三焦也,有元气之别焉,主持诸气。”元气生于命门,以三焦为通道,传布三焦,涵养全身。命门之火充盛,则元气从命门之火化生,不断循环周身,绵绵不息,故命门之火是“呼吸之根,性命之蒂”。韩懋在 韩氏医通绪论章 中提出“人之养气践行而致中和者”,人自出生之后,便由脾胃之气营运气血,“土为冲气,脾胃为谷气。冲气寄旺,谷气辅运,无一刻之停,此所谓真息也。”达到“真息”需冲气和谷气相互为用,冲气寄旺,谷气辅运,两者合和来营滋命门之元气。元气生于命门之火,但也需后天涵养。“至虚之地,气之枢而神之舍也”。三焦即“至虚之地”,使气机和合的条件在于“万物负阴而抱阳”。疾病之成也与气之变动有关,“不位不育,病之时也”,人体气机紊乱和异常,便会致病。韩氏医通家庭医案章 记载了韩懋以脉判断其嫂为真寒假热证之验案,其嫂“三十余,十八胎,九歹卖八夭”,可见其嫂元气亏虚、命门火衰,再加后天调摄失宜,谷气屡损,冲气失和,无以供养胎儿,导致多次小产夭折。后其嫂“惊忧过甚,遂昏昏不省人事”,出现“口唇舌皆疮,或至封喉,下部虚脱,白带如注”的症状。时医“或投凉剂解其上,则下部疾愈甚”,“或投热剂及以汤药熏蒸其下,则热晕欲绝”,韩懋“脉之,始知为亡阳证也。”韩懋以“盐煮大附子九钱为君,制以薄荷、防风,佐以姜、桂、芎、归之属,水煎,入井,冰冷与之。”收“未尽剂,鼾鼻熟睡”之效。韩懋虽未明言脉形,但从病机、方药推测,应为寸部浮大而右尺沉微之脉,正应命门火衰、虚火浮越之象。右尺部除了可反应命门之火的盛衰外,还可反应三焦状况。韩氏医通 提出“尺以盛弱分男女,而以浮、中、沉分上、中、下三焦也,皆本脉也。”切右尺脉可以根据脉搏跳动的盛弱分别男女,浮取对应上焦,中取对应中焦,沉取对应下焦。“浮为上焦,与心肺合”,通过浮取右尺脉,可观上焦心肺升发和宣散功能是否正常;“中为中焦,与脾胃合”,通过中取右尺脉,可观中焦脾胃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气血功能是否正常;“下为下焦,与肝肾合”,通过沉取,可观下焦肾、膀胱、大肠、小肠泌糟粕、蒸津液功能是否正常。前人之言,批判继承.叔和脉诀,思而辨之前人多认为 王叔和脉诀 为五代高阳生所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第 卷著,托名王叔和,王叔和脉诀 学术思想许多来源于王叔和的 脉经,韩懋批评时人将张洁古的“伤寒脉入式歌”杂入 脉诀,并被时医熊宗立“妄注”,故 韩氏医通 称此书“大为俗学之疑”,认为 脉诀 在脉象分类、脉象主病、相类脉鉴别、脉位对应等上都有理论上的鄙陋之处。.脉经 之言,判而论之脉经 总结了汉代前各家医书脉诊理论,集汉代之前脉诊之大成,韩懋对其提出了质疑,认为其文“犹复牴牾”“大段古书难尽信也”。脉经 谓:“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皆如其人形性者,则吉。”性情急躁者,脉象偏急;性情缓和者,脉象偏缓。韩懋在 韩氏医通 辨证思考脉经之言,提出质疑“夫脉者,气血之运行于呼吸者也。血禀偏胜必多缓,阴之静也;气禀偏胜必多急,阳之躁也。以其论血分、气分孰为不足可也,岂性情之谓哉?”中藏经脉要论 谓:“脉者,乃气血之先也。”脉象是气运血而行,禀赋偏阴之人,脉象必然多和缓,血属阴而静;禀赋偏阳的人,脉象必然多急躁,气属阳而动。性格急缓不能决定脉象,人的气血对脉象起决定作用。对前人之言,不能听而从之,应判而论之。.诊家枢要,补而行之韩懋认为 诊家枢要 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者为提纲为简明扼要。韩懋于此再补充“有力、无力”二者,对于判断证之虚实十分有效,脉象所反映之证便有确定的意义,韩懋认为“执此提纲,脉可得而明矣”。韩氏医通家庭医案章 记载了一则痹症验案,正是以虚、实为辨,投以扶正祛邪之剂而效。“三弟丧,予哭之哀,成疾,饮食全绝,筋骨、百节、皮肤无一处不痛,而腰为甚其脉涩,正东垣先生所谓非十二经中正疾,乃经络奇邪之疾,必多忧愁郁抑而成专主清燥汤而加减之,十剂而愈。”濒湖脉学 有言:“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涩脉主亡血失精或气滞血瘀,关键在于有力无力之辨,从后韩懋运用清燥汤加减而愈,以方测证可推测因悲伤过度,血少精伤,又因寒湿入营,而致全身疼痛,腰痛为甚,其脉应涩而无力,故治之以清燥汤,气阴并补,兼清湿热而愈。.杂病提纲,阐而言之朱丹溪以血、气、痰、火为病之提纲,韩懋在 韩氏医通 中对此提纲进行脉学阐述,“脉滑在血分,而有余为痰,凡有形者从之;涩在气分,而有余为火,凡无形者从之。”热在血分,热势亢盛,蒸腾于内,热邪充盛脉道,脉搏圆滑如珠。而痰湿流注,阴邪内盛,气实血涌,也可出现滑脉。涩脉因气机不畅,血行壅滞,故脉气往来艰涩,气有余便是火,涩脉提示无形郁火者为多。初习切脉,教之以绢对于脉诊初学者,韩氏医通 提出绢上习脉法。画三部于绢上,初学者定寸关尺三脉脉位;通过绢下衬以琴弦、小粟、竹痕、葱管、败絮来体会弦、滑、涩、芤、濡的脉象,让初学者逐一感受,记住脉象特征,并让初学者轻重按之,消息寻取,久练自知。韩懋的绢上习脉法为后世中医学子习练切脉之术提供范式,对中医脉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小结川派中医韩懋,游医于天下,医名卓著,所创制的三子养亲汤、交泰丸等方剂疗效斐然。在韩氏医通 一书中,韩懋在继承与发展 脉经中三部脉诊法同时,提出切脉指法,并准确定位脏腑,且提出心与小肠之络的切诊方法;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详叙五脏平脉脉象特征和临床实践;论述命门之火、元气及三焦应脉理论;评判继承前人之言,取精而用宏;同时提出了绢上习脉的教学方法。韩懋的脉学思想特色鲜明,对于当今脉诊理论的发展和脉诊的教学提供了更为宽阔的思路。参考文献 杨殿兴 川派中医药源流与发展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韩懋 韩氏医通 张浩良,校注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苏颖,李霞 难经译释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叔和 脉经 吕桂敏,徐长卿,点校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李聪甫 中藏经语译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秦养毅,向源龙 濒湖脉学注释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收稿日期:编辑:杨露)(下转第 页)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第 卷 “”,(,;,)【】,;,;,;,“”:,;,;,【】;(上接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