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难的困境:抗战时期的难民...问题(1938—1940)_万振凡.pdf
下载文档

ID:2571446

大小:1.65MB

页数:1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两难 困境 抗战时期 难民 问题 1938 1940 万振凡
两难的困境:抗战时期的难民回流问题(1 9 3 81 9 4 0)万振凡 何金华 内容摘要 全面抗战时期难民的跨区域流动并不只是由沦陷区向后方的单向流动,在难民内迁的同时,1 9 3 8年初即出现了难民返回沦陷区的回流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难民在后方的生存危机以及日军以“怀柔”政策主动招引。难民的返乡本身是出于生存的再次抉择,但由于难民返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特殊性,返乡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是政治意义上“义民与顺民”的气节之争,二是牵涉到长期抗战背景下后方储备人力的现实需要。返乡难民的生存立场与国民政府的抗战立场,实际上是一个矛盾冲突的两难困境。这种矛盾冲突既反映了在直接的战争暴行之外,日本侵华对普通民众基本生存权利的侵害,同时也展现出了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关键词 抗日战争 难民回流 返乡 难民全面抗战爆发后,大批难民向后方迁徙,在难民的跨区域流动中,由沦陷区向后方的迁徙是难民的主要流动方向,学界围绕难民的迁徙背景、对难民的救济以及难民迁徙对西南地区的影响方面已有较为系统的探讨。但战时难民跨区域的流动并不只是由沦陷区向后方的单向流动,1 9 3 8年初即开始出现了难民从后方返回沦陷区的人口流动现象,即战时难民的回流问题。早在1 9 3 8年,叶朔中就曾对难民回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此后学界对此虽有注意但并未给予较多的关注,鲜有专文论述。事实上,随着战时难民回流现象的普遍出现,社会上随即展开了一场关于如何看待、应对难民回流的讨论,国民政府也在战时颁布过相关条令与措施,应对、阻止难民的自由回流。难民的回流14目前学界对全面抗战时期后方的概念并未统一,在地理视角、空间视角、政治视角下后方都有不同的阐述、解释。本文所指的后方既包含了政治视角下国统区的范畴,也包含了地理视角下的中西部等地理单元。关于后方概念的讨论可参见周勇 抗日战争研究视角、方法与途径的探讨 以大后方研究为例,抗日战争研究2 0 1 2年第3期。本文所说的难民回流,具体是指在战时由后方返回沦陷区。而沦陷区区域内的流动,如从农村重新回到城市,亦或是各乡村、城市之间的地域流动,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如孙艳魁:抗战时期难民群体初探,民国档案1 9 9 1年第2期;何一民:抗战时期人口“西进运动”与西南城市的发展,社会科学研究1 9 9 6年第3期;程朝云:抗战初期的难民内迁,抗日战争研究2 0 0 0年第2期;张根福:抗战时期人口流迁状况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 0 0 6年第6期;常云平、刘力:乱世飘蓬:抗战时期难民大迁移,商务印书馆2 0 1 5年版。参见叶朔中 伤兵问题与难民问题,独立出版社1 9 3 8年版,第6 36 6页。如孙艳魁的 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2年版,第2 7 22 7 9页)与程朝云的 抗日战争时期人口内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1 3年版,第2 3 42 3 9页)都对此问题有所提及。此外,张根福的 抗战时期浙江省人口迁移与社会影响(上海三联书店2 0 0 1年版,第5 25 7页)以浙江杭州、嘉善、吴兴、桐乡等县市为个案,以战时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动探讨了战时人口回流的问题。以上三位学者的研究都是以其专著中的某一小节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关注了战时难民回流的现象,至于社会对回流难民的讨论、国民政府的应对以及难民回流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并未进一步的探讨。DOI:10.13740/ki.jiiohr.2023.02.009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 0 2 3年第2期不仅是抗战时期的人口逆流动现象,并且由于难民回流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特殊性,该现象也引申出了政治立场上“义民与顺民”的气节之争,同时也牵涉到后方为长期抗战储备人力的现实问题,交织着国民政府与返乡难民生存处境之间的现实矛盾。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不仅是对抗战时期难民迁徙、流动上的研究作一点补充,也希望通过探讨战时返乡难民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与回乡行为,呈现国民政府与回乡难民在宏观与微观层面存在的矛盾与差异,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去思考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民众所造成的间接的战争苦难与基本生存权利的侵害。一、战时普遍的难民回流现象全面抗战期间,国统区与沦陷区并存,全国范围内人口数量的变动并无精确统计。若从战时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动来考察难民的回流,存在一定客观困难。因此,本文主要通过解读梳理重点档案史料与报刊史料,来考察战时难民普遍的回流现象。1 9 3 8年初,难民的回流就普遍引起了社会关注,申报 抗战 等主流报刊频频对该问题进行了报道。当年2月 抗战 就报道称,“最近流亡在内地各大城市的江南战区难民都纷纷地准备回乡去”,报道还提及了“集体回乡”的方式及回乡的三条具体线路:一条是走粤汉路经广州、香港再换海船到上海,再由上海进入战区各县;一条是走浙赣路到金华,再经浙东海口到上海;一条是先到九江再步行过马当山封锁线,坐外国江轮赴下游各埠。同年3月,申报 也对难民回流的现象给予了较大幅度的报道,3月1 5日 申报 香港版就刊发了简讯,“难民约二三万人,陆续由汉南下,经港回籍”,这与此前 抗战 所报道的第一条线路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申报 汉口版则在3月8日就发表社评 难民回乡问题,提到“近来关于难民回乡问题,颇引起社会之注意。除一般刊物上,关于此项文章多所披露外,政府当局以及公众团体,亦皆纷起研究”。随后不久,3月1 4日 申报 香港版继续将此文以社评形式刊登,并在卷首强调,“救济难民与防止难民回乡问题,本报曾于八日有所论述”。从 申报 特意将该问题重复刊发这一点不难发现,此时难民回流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及政府当局的普遍注意。同年6月,抗战 仍对该问题关注不减,“发现有不顾离去而宁愿冒险重返陷落敌手家乡的很多!这个问题实有深切加以注意的必要”。此后,社会对战时难民回流现象持续关注,就笔者所见的报刊资料而言,迟至1 9 4 0年,社会各界对难民回乡问题仍有较多关注。在时人所留下的私人记述中,也发现了战时难民返乡的记载,其内容在时间与地点上与上文的报刊资料有一定旁证关系。原清华大学教授浦薛凤曾记载,1 9 3 7年1 1月常熟沦陷后,他大姐一家从常熟逃难至武汉,但1 9 3 8年2月初浦薛凤收到书信得知,“大姊同儿女已离汉搭车由港返沪”,“瓞农住汉不久,亦合伴归乡,一行五六十人”。北大教授郑天挺在1 9 3 8年9月经香港乘船回乡24倪锡英:可注意的难民回乡问题,抗战 第4 9期,1 9 3 8年2月,第6页。难民陆续过港回籍,申报(香港版)1 9 3 8年3月1 5日,第4版。难民回乡问题,申报(汉口版)1 9 3 8年3月8日,第1版。难民回乡问题,申报(香港版)1 9 3 8年3月1 4日,第1版。王哲民:关于难民返乡问题,抗战 第8 3期,1 9 3 8年6月,第7页。如范式之:减少难民与防制顺民问题,全民抗战 第5期,1 9 3 8年7月,第5 65 7页;蒋玉麟:解决难民问题的建议,轴心 第1 4期,1 9 3 8年8月,第1 31 4页;沈威:政治进攻声中的难民回籍问题,大风 第7 2期,1 9 3 8年1 2月,第56页;振委会通函各省市劝阻难民回籍,新闻报1 9 3 9年3月1 5日,第1 4版;港地难民陆续回乡,中国商报1 9 3 9年1 1月1 5日,第1版;彭文应:难民回乡问题,抗战月报 革新特大号2卷1期,1 9 4 0年7月,第2 93 0页。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 中册,黄山书社2 0 0 9年版,第7 0页。万振凡 何金华/两难的困境:抗战时期的难民回流问题(1 9 3 81 9 4 0)吊唁时记载:“旅客多江浙人,大多逃难由皖、赣、鄂、湘转道粤东以归。”这与1 9 3 8年2月 抗战所报道的线路和集体回乡的方式都有所印证。浙江瑞安乡绅张棡在日记中也曾记载自己的儿子原已迁至重庆,但在重庆政训处的工作解散后,便从重庆回到了浙江老家。此时国民政府为应对战时难民回流所采取的措施,则再次表明了难民回流现象的普遍。1 9 3 9年3月 申报 报道:“国府鉴于近来各地由战区逃出之难民,因日久旅居,生活困难,一般贫民,拟回籍度日,为纠正此种错误思想起见,特饬由振济委员会切实劝阻。”大约一周之后,多家主流报刊也报道了同样内容:振济委员会劝阻难民回籍。据此,作为难民救济主要机构的振济委员会应该是在1 9 3 9年3月向各省市下达了有关劝阻难民回籍的正式指示。1 9 3 9年行政院在关于救济工作的报告中也提及了难民的回流问题:“敌伪近月以来,对于各地难民多方诱惑,故订颁回籍难民处理办法及难民组训办法大纲,现各地报告成立难民组训委员会者,计有四川、陕西、湖南、湖北、山西等省共十八处。”从这则史料分析,难民的回流现象在各省应均有发现,国民政府也统一颁布了关于难民回籍的处理办法。在1 9 4 0年 湖北省政府公报 所刊发的 难民回籍处理办法,文尾就注有:“本办法由军事委员会会政治部、振济委员会分呈军事委员会及行政院核准施行。”1 9 4 0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所颁布的一项训令,也印证了国民政府的确正式颁布过难民回籍处理办法:“前曾会同拟定难民回籍处理办法,呈奉钧座核准施行在案。”从此处国民政府的应对措施以及应对层级上看,难民的回流在此时应是一个颇为普遍且备受国民政府重视的问题。部分地区档案资料所反映的情况也基本与上文的分析相佐证。1 9 3 8年1 1月军政部曾抄发了第五战区关于防止回籍难民的办法,“拟呈 防止敌人在豫皖边境欺骗利用我民力物力办法 及对过境回籍难民宣传纲要各一份”,“各战区同时施行以利抗战”。1 9 4 0年1 1月,江西省临时参议会也提出过“制止难民回籍以免资敌案”。1 9 4 2年万县的一份报告则反映了难民回流的具体现象:“此地难民时有逃回沦陷区者(据调查,数月以来,已逃回四五千人),实抗战建国中之危机。若不亟为补救,倘效尤成风,后患实堪虞也。”万县作为此时陪都重庆的近邻区县,其材料所反映的回乡问题颇具代表性和说服力。从以上档案资料所反映的情况看,难民的回流现象在地域分布上具有一定广泛性。张根福和徐旭阳两位学者分别依据浙江、湖北的一部分日伪资料,论证了难民回流的现象。张根福以浙江杭州、嘉善、吴兴、桐乡等县市为个案,指出全面抗战初期与中后期沦陷区都存在“人口回迁”现象,并整理出了具体的回迁人数统计,特别是全面抗战中后期的难民回迁,应该包含大量从后方返回的难民。张著引用了伪浙江省政府印行的 浙江省政概况,伪警务处于1 9 4 3年对杭嘉湖及萧绍等1 7县市控制区人口进行了统计,“计自三十年九月份起,至三十二年六月份止,人口总数34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上册,中华书局2 0 1 8年版,第8 9页。张棡日记 第9册,中华书局2 0 1 9年版,第4 3 7 2、4 3 8 0页。振济会劝阻难民回籍,申报1 9 3 9年3月5日,第9版。如 振委会通函各省市:劝阻难民回籍,新闻报1 9 3 9年3月1 5日,第1 4版;振济会劝阻难民回籍,时报1 9 3 9年3月1 5日,第5版;中央劝阻难民回籍,救济旬报1 9 3 9年3月2 1日,第5版。行政院关于救济工作之报告,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社会建设(二)第9 7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 9 8 3年版,第3 9 0页。难民回籍处理办法,湖北省政府公报 第3 9 9、4 0 0期合刊,1 9 4 0年1月,第3 5页。同时该办法也收录在 中央战时法规汇编,具体详见 处理难民回籍办法,中央战时法规汇编 下,1 9 3 9年,第2 6 72 6 9页。关于废止难民回籍处理办法的训令(1 9 4 0年8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 0 5 3-0 0 0 2-0 1 4 9-0 0 0 0-0 0 0 3-0 0 0。军政部兵工署关于抄发防止敌人在豫皖边境欺骗利用我民力物力办法(1 9 3 8年1 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 1 9 1-0 0 0 1-0 1 0 3-1 0 0 0-0 0 3 8-0 0 0。许参议员提制止难民回籍以免资敌而利抗战案(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