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地方
高校
音乐
专业课程
教学
合唱
指挥
课程
肖莉丹
第 43 卷第4期2023 年 8 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3.No.4Aug.2023【责任编辑:】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3)04-0001-05DOI:10.16778/ki.1671-5934.2023.04.001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以“合唱与指挥”课程为例肖莉丹1,王个松2(1.惠州学院教务处;2.惠州学院音乐学院,广东惠州516007)摘要:地方应用型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主要存在缺少价值引领、缺少实践平台、教学模式传统单一、学生创新能力稍显薄弱和信息技术融合不足等问题。文章以“合唱于指挥”课程为例,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改革实践,包括遵循“合敬风雅、行知合一、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按照“认证要求+校情学情”设计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引领+能力导向”重构教学内容,构建“学听练演赛”五位一体融合的教学模式,实施“寓教于舞台”重实践及服务社会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打造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不同的学习场景,构建注重目标达成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多管齐下的创新改革使得教学效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关键词:音乐学专业课程;地方高校;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3)04-0123-06DOI:10.16778/ki.1671-5934.2023.04.021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2018年第11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的报告中强调,要在大学本科生教育的课程建设中,将“水课”转变成为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1。2019年,教育部发布 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2,要求各本科高校建设一流本科课程。文件首次提出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两性一度”原则,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另外还强调了课程思政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这在课程建设中犹如一座灯塔,为各高校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地方高校的音乐学专业主要是为地方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音乐人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些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停留在过去的教育阶段,难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音乐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中改革创新,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及音乐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一、问题导向,激发改革动力所有的改革都是指向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只有把问题剖析准确,改革才具有方向和意义。普通高等学校主要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社会四大功能。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音乐学专业而言,更是有利于彰显这四大特征。它体现在,音乐学专业课程除了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和技能外,还应具有弘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优秀文化)、用艺术展演形式服务社会以及音乐作品的创作创新的重要职责。基于此,反观音乐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程缺少价值引领。每一门课程都应该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任务,学生情感的熏陶以及对美的感受在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中更为重要。然而,过去音乐学专业教师授课更多集中讲乐理知识和声乐技巧,许多课程是缺乏价值引领的,因此课程整体高度不够。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学习机械化,缺乏情感的投入,人、声、情无法融合统一,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对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理解不够,艺术展示水平显收稿日期:2022-08-09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粤教高函 2020 20号)作者简介:肖莉丹,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E-mail:2023年第43卷惠州学院学报得不足,文化传承理念薄弱。第二,学生缺少实践平台。音乐学专业课程多数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性课程。但是,一方面,课堂教学基本在校园教室展开,学生很少走出去,缺乏让其得以展现的实践平台,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没有被充分激发。另一方面,很多课程与地方社会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充分利用好地方的资源,把教学与实践相互融合。这对于应用型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欠缺的。第三,教学模式传统单一。传统的音乐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呆板,拘泥于教室之内,教师课室讲,学生课室听;教师课上教,学生课后练。教学方法缺少创新,课堂活动不多元不生动,因而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习效果欠佳。第四,学生创新能力稍显薄弱。当代高等教育倡导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创新力主要体现在对音乐作品富有创造力的表达,以及对新的音乐作品的创作上,地方高校的音乐学专业还应融入地方文化开展艺术创新,弘扬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很多课程在目标制定时没有考虑到这点,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是不足的。第五,信息技术融合不足。在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课程对于信息技术的利用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是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的。这个问题在艺术类课程中更为凸显,多数教师还是沿用陈旧的教学工具,鲜有结合时代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升级课程。二、创新实践,促使多维变革基于教育部提出建设一流本科课程的要求,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以及针对上述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惠州学院音乐学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做出了有意义的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笔者将从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组织方式等六个方面阐述教学创新改革举措。(一)遵循“合敬风雅、行知合一、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惠州学院“合唱与指挥”课程是音乐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主要面向大二、大三年级音乐学专业学生开设。本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提升合唱与指挥的实践能力为导向,遵循“合敬风雅、行知合一、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合敬”出自 乐记,乐记 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3。合敬,意指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合唱讲究集体的和谐,不同的人之间要相互尊敬,不同的声音之间要互相融合。“风雅”则是从 诗经“风雅颂”中获得启示,“风”意指好听风趣,有趣的课堂才能培养出有趣的灵魂;雅者,正也,是指端庄高雅,这恰是指挥技能的基础。因此,“合唱与指挥”课程是和谐的、有趣的,力在激发每个学生内在的动力及对音乐的感知力,从音乐中获取愉悦与能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它阐述了实践和认知的关系,知行合一,实践是认知的开始,而认知又是对实践的升华。陶行知先生还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等观点,给予教育工作者重要启发。行知合一强调要重视实践的作用,要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为此,本课程为学生创造大量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先行后知”,“边行边知”,而后达到“行知合一”。教学相长则强调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相互成全,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艺术展演和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师生同台表演,既是传承的师徒,也是合作的同伴,师生在不断的合作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教师在开展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育人水平,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提升自身的素养。课程通过一系列教学创新设计,把课堂主体还于学生,学生从观众变为主角,寓教于排演、寓教于舞台、寓教于乐,形成了风雅趣味、行知合一的课堂。(二)按照“认证要求+校情学情”设计教学目标师范类专业认证以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为基本遵循,即强调产出导向,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反映学生在毕业后3-5年内所应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毕业要求则要反映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课程体系必须完全能够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每门课程要有力地支撑毕业要求中的某几项核心能力。惠州学院音乐学专业是师范类专业,2021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旨在为地方中小学培养优秀的音乐教师。“合唱与指挥”课作为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对照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根据OBE理念,对标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制定多层次教学目标。“合唱与指挥”课程坚持“立德树人”,以音乐美育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中心,以学生的合唱与指挥等艺术表演能力的提升为导向,持续改进教学方案。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关于认知目标,了解合唱艺术与指挥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方法;掌握童声合唱124第 4 期肖莉丹等: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训练的教学步骤。关于能力目标,具备演唱和指挥多声部歌曲及音乐作品能力和鉴赏水平,能够独立地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并设计演唱和指挥的原则;具备协调组织能力和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有一定的教育情怀,喜爱合唱与指挥的音乐展演形式,认同并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根据“价值引领+能力导向”重构教学内容一流本科课程强调,教学内容为王。这意味着,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成为育人的重要一环。过去,大多数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局限于教材,教师依据教材的逻辑顺序讲授。然而,时代的飞速发展凸显了教材的滞后性,学生本身知识的积累、信息获取途径的增多以及自学能力的增强,使得以教材为中心的讲授方法已不适用于现代课堂,教学效果堪忧。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满足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的实际需要。对于一些课程,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或掌握基础的知识点。为此,教学内容的选取和重构显得尤为重要,教与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学内容既要以达成课程目标为导向,也要具备前沿性、高阶性等一流课程所倡导的原则。地方应用型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要充分利用地方优势,突出价值引领和能力导向,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合唱与指挥”课程在这方面做了有意义的探索。首先,优秀的教材依然是作为课程教学的基础内容,教材中符合课程目标的部分将被继续沿用,与课程目标相差较远的部分变为延伸或拓展学习内容,供学生线上学习或课后自学。其次,发挥红色音乐文化培根铸魂的作用4。为了凸显价值引领的作用,课程每学期会选取“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祖国颂”等经典曲目的赏析与排演,在曲目的排演中融贯知识和技能,并把歌曲背后的故事融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排演中达到情感、价值观的升华,从而提升展演效果。第三,教学团队坚持带领学生进行采风与创作,创编出融入地方文化的“红色东江颂”“罗浮颂”等高质量的原创曲目并纳入教学内容,学生排演自己参与创作的作品。每位学生以呈现出优异的舞台演出为目标,结合排演曲目,全方位训练合唱能力、舞台表现力、团队协作力等能力。第四,丰富并不断更新合唱与指挥相关的前沿知识,并把教学资料放在教师自建网络平台上,供学生线上学习。第五,有机融入思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效果,鼓励和引导师生注重扎根东江地区民间音乐的土壤,创作、编排贴近当地群众生活和审美习惯的节目,更好地为地方文化传播,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师生共同排演 长征组歌 黄河大合唱 红旗颂 等大型经典红歌。学习了红色文化中的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坚强品质,延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从党史里汲取力量。(四)构建“学听练演赛”五位一体融合的教学模式传统的音乐学专业大多停留在“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当中,学、听、练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演出和比赛往往是独立于课程而存在,归属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而且,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上舞台表演和参加比赛的机会。作为实践性和应用型很强的“合唱与指挥”课程的一大特色,便是把“演”和“赛”纳入教学过程,教师每学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表演和竞赛平台,并将学生的演出和竞赛表现纳入学习考核,从而打造了“学、听、练、演、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是指合唱与指挥基础知识的学习;听,强调音乐是听会的,不是教会的,学生每天需要听大量的优秀合唱作品并用心感悟;练,强调学而时习之,学生课上及课后需要反复实践和练习;演,学生在课堂上展演,在第二课堂中排演,在社会舞台上表演,把所学的技巧充分展现;赛,贯彻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理念,所有学生参加院级、校级组织的声乐比赛,优秀学生代表学校参加高层次学科竞赛。学、听、练、演、赛五个环节紧密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