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城镇
型滨水
空间
功能
活化
研究
水道
交汇
景观设计
王康志
4城镇型滨水空间功能活化研究以东莞太阳洲东河和寮夏水道交汇处景观设计为例王康志宋开丞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271000摘 要:新型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滨水区作为城镇空间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滨水空间成为承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场所。本研究结合水乡发展,依托滨水界面激活,多视角提出城镇型滨水空间功能活用策略。以东莞太阳洲东河和寮夏水道交汇场地景观设计为例,对规划场地进行现状解读,从生态景观利用、记忆场所搭建、公共空间设立、防洪防灾措施、休闲产业升级等视角解决问题。以三大视线通廊为轴,历史文化拾忆线、滨水生态服务线、智能公服主题线三带贯穿其中,形成三轴三带的景观结构。发掘场地文化,打造游憩地标,激活滨水界面,拥抱城市绿肺,提升水安全,强化滨水公共服务,促进水产城共治共生,为城镇型滨水空间的利用提供了可行的参考策略。关键词:新型城镇;滨水空间;碧道建设;场地重构DOI:10.19569/119313/tu.2023180021 城镇型滨水空间概念1.1 滨水空间滨水空间是指城市陆地区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空间,它的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2)km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1。1.2 城镇滨水空间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滨水区作为城镇空间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滨水空间成为承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场所。1.3 碧道“碧道”是广东省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造性实践,更是对海湾、江河、湖库等重要水域和滨水地区保护发展的高度概括。按照不同类型的滨水区及其所处区域和自然环境风貌特点,碧道可划分:自然生态型、乡野型、城镇型、都市型2。2 场地现状解读2.1 地理位置规划单元位于望牛墩镇中南部,毗邻水乡新城,处于水乡新城与镇中心区的功能联系轴上,项目总用地面积15.76 hm2,岸线全长3km。单元对外交通便利,周边有广深高速、大洲路、望洪路、中心大道等对外联系干道,同时规划单元内有穗深城际贯穿而过,设有望牛墩城际轨道站点。2.2 地质地貌规划单元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冲积平原,由于受河涌水位和降雨的影响,储有大量的表层孔隙水体,因此地下水位超高。土壤构造相当复杂,土壤表面主要为黄色黏性粘土,其下的沉积层大致上可分成泥沙、中细沙、淤泥质沙、粗砂以及砾沙等四层。下伏坝基岩性主要为陆碎屑沉积物胶结形成的沉积层3。2.3 水文条件项目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西北部鸡心岛。周边水网密布,东西两侧分别由东江南支流的太阳洲东河和寮夏水道环绕。区内水系发达,水网纵横交错,过境水系主要有中堂水道、倒运海水道、赤滘口河和洪屋涡水道,境内渠道主要有芙蓉沙排渠、洲涡排渠、望溪河及支渠、杜屋排渠、新联各排渠、下漕排渠等,规划场地水网分布及流向如图1所示。图1 规划场地水网分布及流向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4 文化资源陈贡案、拜七姐、赛巧工等传统文化是望牛墩等水乡片区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从农耕社会沿袭下来的乞巧习俗,已成为望牛墩镇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得到了很好保留和发扬,各村庄依托自然水网和乡村风貌烘托出浓厚的水乡岭南文化4。3 场地问题分析3.1 生态景观待利用规划场地内具有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应充分发挥景观植城市规划5物的生态功能,在美化城市环境,带给人们审美体验的同时,实现景观生态效益的最大化。3.2 记忆场所缺失场地内虽历史文化深厚,但实际空间少有体现,应使旧记忆与新场所相融合,保留原有肌理,介入创新元素,通过历史文脉的传承,重塑场地活力。3.3 公共生活旁落场地内可供居民与游客活动的场所缺失,生活品质不佳。应以园区公共服务设施系统优化为主要手段,切实根据周边居民与游客的生活要求,全面提升园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性与可达性。3.4 防洪防灾薄弱场地防洪工程薄弱且较为突兀,城市防洪工程应融入自然环境,将景观保护与防洪功能有机统一。3.5 休闲产业待完善在滨水空间激活的同时,应借助场地更新契机实现现有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在保存传统文化的同时,嫁接新功能,满足文旅康养消费时代对文化、艺术、休闲、创新的需求。4 滨水空间规划规划场地的景观结构以三轴三带为主,结合周围道路情况设立三大游憩轴并形成视线通廊,并使历史文化拾忆主题线、滨水生态服务线、智能公服主题线三大主题带贯穿其中。通过功能置入、空间活化、数字创新三大设计策略来进行滨水空间的彻底激活。4.1 历史文化拾忆主题线依托特色文脉,构建现代江畔诗意景观,再现现代水乡文化,以岭南水乡文化为特色,以碧道建设、城市更新为契机,打造滨水文化游憩地标。4.2 滨水生态服务线提升水安全,强化滨水公共服务,促进水产城共治共生,全民共享。增添绿地范围置入微型花园、雨水花园、设立海绵元素,将生态景观与市民生活所融合5。4.3 智能公服主题线以口袋公园为主要节点,数字智能的介入为主线,针对周边居民的活动空间与游客的活动路线设置适合的口袋活动空间,搭建一条符合大众审美诉求,能够获得情感共鸣与趣味交互的沉浸式景观,满足人们就近休闲游憩、社会交往需求,兼有生态景观、运动健身、文化展示、便民服务等一种或多种功能,并配套相应智能服务设施6。5 滨水空间的功能置入与空间活化5.1 滨水空间修复过去几十年,快速的城市化改变了我们居住和生活的地表,也为景观雨洪管理创造了机会。全球许多城市的成功经验表明,景观雨洪管理不仅是缓解城市内涝、生态恶化、水质污染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城市应对环境风险能力的可持续之道。5.1.1 构建生物群落净化水资源7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或自然恢复来改善河道水质。引入本土生物,完善河道两岸的生态菌落结构,打造生态多样性,坡岸植物一般要求耐水性强、扎根能力强,以乔灌木为主。可以选择水杉、落羽杉、紫穗槐、水杨梅等植物。5.1.2 水生植物种植能对污染物进行吸收、降解,从而达到净水效果。一般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8。5.1.3 微生物分解微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协助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养分,加强它们的净水能力。此外,他们还能够分解矿化水体中的有机物。5.1.4 生态护坡在河道整治过程中,生态护坡能够实现对污染物的拦截,从而为生态修复提供可靠的支撑。常见有自然原型护岸、自然型护岸、人工自然式护岸。生态驳岸如图2所示。图2 生态驳岸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5.2 可持续雨洪管理(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9,统筹考虑雨水控制、雨水渗透、雨水滞留、雨水集蓄、雨水过滤、雨水处理等方面问题,通过透水地面和植物截留技术分散雨水并高效率解决地表径流问题,利用调蓄技术控制雨水的存储与排放,最大效率利用水资源,改善园区微气候,通过物理或生物净化雨水从而达到园区内雨水的再利用,并使园区排水结合自然水系,充分利用原有资源,从而实现园区内的可持续水循环10。5.3 高架桥下灰色空间利用5.3.1 高架桥下空间主要利用形式停车场、涂鸦打卡地、文脉传承主题长廊、休闲观赏区、娱乐活动区、户外交往地、小型商业区、空间艺术长廊,文创产业基地。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桥墩可以利用当城市规划6地历史文化传承元素来妆点墩柱。5.3.2 高架桥下耐阴性植物的选用深圳市目前应用于垂直绿化的主要植物品种有爬墙虎、薜荔、炮仗花、变色牵牛花、蒜香藤、黄素馨、五爪金龙、美丽桢桐、金银花等10余种。目前的高架桥下植物选用主要以爬墙虎和薜荔混栽为主,但存在种类单一,色调不丰富、有叶无花及冬季落叶等问题。徐晓帆(2005)通过分析深圳市立交桥垂直绿化的现状,对新引入攀缘植物种类配植后的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得出一种比较适宜高架桥下的耐阴性植物搭配。以爬墙虎与薜荔混栽为主,添加猫爪花、海刀豆和蓝翅西番莲等绿色浓密且叶常绿的植物来覆盖墙面以增加桥下空间绿化的层次感,添加炮仗花、蒜香藤、美丽桢桐、桂叶老鸦嘴与变色牵牛等叶色浓绿、花期长且生长旺盛的植物来保持持续的绿色景观。5.4 历史拾忆场所搭建历史文化记忆场所是指群体记忆的诞生与追溯、使人们可以通过回忆的内容去找到记忆的地方。在历史记忆场所的搭建中,传统与现代文化共存的新探索,是对岭南历史文化复兴的一种新探索与发展。在历史拾忆长廊构建中,对记忆场所的保护与延续至关重要,场地设计应在顺应地区更新以及历史文化保护的前提下,对园区进行升级改造,以历史拾忆长廊为主线,沿线设置各种历史科普体验互动装置,汇总历史事件,唤醒场地记忆,充分展现当地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以水乡文化为设计纽带,重现空间活力。5.5 滨水空间利用以碧道为主线,完善公共活动空间,还水于民,重塑公共生活空间载体,梳理慢行交通,激活公共功能,提升碧道活动界面的开放度以及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强化滨水公共服务,提供“园区系统24h服务系统”,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完善公共活动空间,将河岸带打造为可供市民共享的活力空间,成为市民喜游乐道的好去处。5.6 区域产业升级规划单元位于水乡新城单元和望牛墩新城市中心区之间,是水乡功能区城镇体系的重要节点,内部的洲心岛是水乡功能区核心单元之一,增量土地资源丰富,具有交通资源、土地资源、风貌资源叠加的优势,应充分依托水脉优势,提升两岸生态、经济效益,重构城市滨水带的多元价值,形成水产城共治,引导碧道沿线公共服务功能提升促进沿线产业升级,强化滨水公共服务、完善休闲产业体系,让园区更加宜业宜游。6 结语新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滨水区作为城镇空间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滨水空间成为承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场所,以东莞太阳洲东河和寮夏水道交汇场地景观设计为例,对规划场地进行场地分析,解读现状问题,从生态景观利用、记忆场所搭建、公共空间设立、防洪防灾措施、休闲产业升级等多视角探索城镇型滨水空间的功能活用问题,场地规划以“激活滨水界面”和“拥抱城市绿肺”为主导,结合当地水文条件,设立弹性景观与海绵城市元素,重构人地水三者关系,依托特色文脉,发掘场地文化和历史脉络,打造滨水文化游憩地标,并叠加不同功能模块,规划场地的景观结构以三轴三带为主,结合周围道路情况设立三大游憩轴并形成视线通廊,并使历史文化拾忆主题线、滨水生态服务线、智能公服主题线三大主题带贯穿其中。在滨水空间修复、可持续雨洪管理、高架桥下灰色空间利用、记忆场所搭建、滨水空间利用、区域产业升级等多角度进行对滨水空间功能活用的深入分析,为城镇型滨水空间的利用提供了可行的参考策略。参考文献:1 蒋力华,高鑫,李红艳.辽中县生态水城滨水空间城市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3,(04):156.2 马向明,魏冀明,胡秀媚,申龙,袁涵蒙.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思路:广东万里碧道规划建设探讨J.规划师,2020,36(17):26-34.3 金艳平.浅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程地质分区评价及规划建议J.城市勘测,2020,(01):186-188.4 刘维佳.乞巧文化擦亮品牌 红色资源串珠成链N.东莞日报,2022-09-14(A04):2.5 曹新向,司艳宇.城市水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02):79-80.6 何钢.南京今年建设28个口袋公园N.南京日报,2022-11-03(A02):1.7 俞孔坚.构建和修复一个健康的水生态系统J.景观设计学(中英文),2021,9(04):5-9+4.8 王丽娟.佛山市千灯湖公园典型景点植物配置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0(02):164.9 马亚男.基于雨洪管理的城市公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20(02):242.10 陈义勇,俞孔坚.古代“海绵城市”思想水适应性景观经验启示J.中国水利,2015,(17):19-22.作者简介:王康志,本科在读,山东农业大学,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宋开丞,本科在读,山东农业大学,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