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道德经》...渊冲译本为例看道家思想传播_宋雪纯.pdf
下载文档

ID:2570935

大小:282.68K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道德经 关联 理论 视角 译本 道家 思想 传播 宋雪纯
第 卷第期华 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年 月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抖音短视频中美版文化维度研究”(课题编号:);年度华北理工大学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认知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典籍英译模式研究”(课题编号:)。作者简介:宋雪纯(),女,河北保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郑侠(),女,河北唐山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学。文章编号:():关联理论视角下的 道德经 英译研究 以许渊冲译本为例看道家思想传播宋雪纯,郑侠(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关键词:关联理论;道德经;最佳关联摘要:道德经 一书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它对中国的哲学、政治、宗教、文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际上也久负盛名,因而其外文译本众多。以许渊冲英译版本 为文本,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来对 道德经 英译本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丰富 道德经 的英译研究和道家思想的传播。关联理论认为,译者应通过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通过明示推理正确译出原文内容的方式,使翻译达到最佳关联的译文。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引言伴随着经济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文化自信”和“一带一路”等倡议的提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成为当前十分重要且紧迫的任务。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翻译与传播在当前背景下已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研究,有助于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作品,吸引更多的外国学者来了解、理解中国的经典文化,并加以诠释和传播,以此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道德经,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著作,它是在世界上影响广泛的哲学经典之一,共有 章。这部经典作品涵盖内容广泛,对中国的现代哲学、政治、文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道家哲学思想重要体现的 道德经,很早就受到了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们的重视。由于 道德经 英译的历史悠久,对 道德经 英译的深入探讨有很多。道德经 是除 圣经 外被译成外文最多的名著,仅英译本就有 多种,翻译学界普遍认为,世界最早的 道德经英译版本是湛约翰的译本。迄今为止所发现的 道德经 中,最早的英语全本翻译可能是藏在耶鲁大学图书馆的译稿,其译者也许是首位美国来华传教士裨治文,此译稿由姚达兑于 年整理出版。这两个版本译稿均是从法国著名汉学家儒莲的法语译本 道德经 转译而来。如今比较知名的英译本作者有亚瑟韦利()、理雅各()、林语堂()、许渊冲()等。许渊冲先生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也是亚洲首位获得“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翻译家,因而其译本具有权威性。他于 年首次出版了 道德经 英译版。许先生所翻译的 道德经 致力于为现代读者提供更加合适的译文,让译语读者能更好地了解 道德经 及道家思想,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本文将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对许渊冲翻译版本的 道德经 进行分析探索。一、关联理论概述关联论(),是由斯珀伯和威尔逊根据格拉斯提出的语用学相关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人的学生格特以此为基础对翻译进行研究,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并在其书 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 中有所阐述。格特发展斯珀伯和威尔逊提出理论的同时,还在不断深化研究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两次明示推理的过程。在运用到翻译交际中,即为由译者推理出原文明示的内容后,再由读者推理译文明示内容的过程。同时关联翻译理论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论点:最佳关联。为实现最佳关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角色。译者作为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的连接者,不仅要正确理解原文的内容,还需要根据读者的认知语境,将原文更好地翻译出来,并最终形成符合最佳关联的译文。(一)认知语境格特()指出,话语的语境是“用以解释该话语的一系列前提”,“语境是个心理结构,是听者关于世界假设的一个分集”。该“语境”指的就是“认知语境”,包括知识背景、理解能力等。在翻译中,译者要通过将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差异降到最低,“要看作者的原意,译者的理解和今天读者的理解来决定”,尽量避免造成歧义,以实现最佳关联。如果原作及读者的认知语境相同,则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比如说 道德经 第三十章中的“物壮则老,是谓不道”,意为“壮年之后,老年就要来到,否则就是违背天道的事”,译为“,”就可以解释原文意思并使得译文读者理解。(二)明示推理在翻译中明示有两个层面:一是译者与原文之间的明示;二则是译文读者与译文之间的明示。译者需在表述原文明示内容的同时,推敲其中暗示的内容,结合原文内容和读者的认知语境,采取灵活的翻译方式,使读者能找到原文及认知语境之间的关联。如果译者对某一方的认知语境不够熟悉,可能会对原文产生误解,导致原文与译文的语境关联关系破裂。如 道德经 中第二章的“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中的夫()放在句首通常用来引起议论,在此处并无实意,如果译者对古汉语熟悉程度不够,很容易产生误解并产出错误的译文。(三)最佳关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根据原文作者的认知语境,对原文所明示的意图进行推理,再将其以符合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方式传递给读者。译文这种既符合原作者意图又符合读者期待的关联,就是最佳关联。换言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达到的最根本目标就是实现最佳关联,同时,最佳关联也为形式与内容难以兼顾的典籍翻译提供了合理的原则标准。二、关联理论视域下的 道德经 英译 道德经 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其用词及文化与现在有着很大不同。在对古文进行翻译时,要求译者先依据原文明示推断其隐含意图,然后在语境假设的基础上考虑读者认知语境,给读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语境效果,使其不费力就能理解 道德经。以下以许渊冲译版译文为例来探讨关联理论框架内 道德经 英译。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译文:,()本章为 道德经 开篇,根据当时的认知语境,第一、三个“道”即老子思想的核心道理原则等,第二个“道”意为“说;谈论”;第一、三个“名”指天地万物,第二个“名”为 动 词“取 名”,由 此 可 知 此 句 大 意 为:第期宋雪纯,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 道德经 英译研究 以许渊冲译本为例看道家思想传播“道,如果能完全解释明白,那它就不是恒久的道。名,如果能准确地展现事物本质,那它就不是永恒的名”。自 道德经 问世几千年来,其中的道理并没有被完全参透。此处与其他译者不同,许渊冲先生并没有将“道”直译或音译为“”和“”,而是要体现出道与道之间的差别,以“天道”而译,可以令读者感受出此“道”难以捉摸透彻。许渊冲先生将后半句的“非常名”译为了“”,与前半句“非常道”“”相对应,但没有单调地重复其句式,而是用了一种非常地道的表达方式翻译,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更加符合了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形成了最佳关联。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译文:,()此句大意为:“天地没有私亲偏爱之情,视同万物如刍狗般自生自灭;明道之君也是如此,对待群臣百官如同刍狗,从不妄自干涉”。老子认为治国之道的核心便是无为而治,天地圣人应同样没有偏私,一切都顺其自然。“不仁”一词,许先生选取了“”表示不加怜悯之情;“刍狗”意为“没价值的用稻草扎成的狗祭品”,许先生将其直译为“”,试图更直白地体现出天地、圣人的无欲无私,让读者能更明显地体会到原文的语境,不过通常“”在英文语境中偏褒义,而在中文语境中大多偏中性甚至贬义,并不能完全体现原意。例: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第十一章)译文:,()此句的意思是:“容器空的时候,才可以用。有门窗的房间空的时候,房间可以当作住宅”。器皿和房屋的构造及用处不同,“”意思通常为“空的”、“里面没装东西的”,只适合用于器皿和房屋的描述,同时其又有“徒劳的、无用的”之意,能展现出“有”和“无”之间的关系:因为“无”,所以“有”,“有”和“无”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有器之用有室之用”,译为了“可以用来做”的形式,更符合英文的表达方式,同时清晰明了地将器皿、和房屋在句中的隐意点名了 即“器皿能用”、“能当房子”。例: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第十五章)译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古时善于治理朝政的人,细微深远而通达,深远得难以认识”。译者在处理“微妙玄通”时,用了四个形容词来翻译这句话,“微”是精细入微,“妙”是意外地好,“玄”是深奥莫名,“通”是贯穿时空。既译出了原文的字面意思,也与后文呼应,体现出了得“道”之人的神秘不可测,风格多样、保留了神秘感,实现了翻译的最佳关联性。例:自古及去,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二十一章)译文:?()“众甫”指的是“万物之父”,即万物之始。根据本章前文可得知,“由此”指的就是道德经的核心“天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古至今,道一直存在,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发展变化。我怎么才能认识、了解万物的情况呢?就是根据这些。”译者将“众甫”译为“”并在后文中对应延续译为“”,在宗教信仰中一般都会用“”一词称呼神父,能让英文读者联想到其上帝创世,感受到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万物之始。万物本性都取决于天道,符合自然规律。保留原文语义的同时又能使读者身临其境,达到了原文作者及译文读者语境对应,实现最佳关联。例: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第二十三章)译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少说话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暴雨不能一直刮一直下,这都是天地造成的。天地都不能一直发泄,更何况是人呢?”第一句中“希言”即贵言、不言,此处译为了“”,后文中的“天地尚不能久”,可以理解为天地的“不言”,与前文对应译为“”,使读者能更清晰地感受到“希言”的重要性。在治理国家时,就是要少发号施令,做到无为而治,确保百姓安居乐业,才合乎自然之道。例: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译文:;()“彰”为表明、揭露,“伐”为夸耀,“矜”为得意骄傲,故此句意为:“只能看见自己的人不能明辨事理,自以为是的人看不清是非,只会自夸的人不会成功,自私自大的人不会强大。”原句以排比的形式劝诫要切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方能成功自强。译者在翻译时,不仅将其原文语境完整用译文展现出来,还同时使用了与原文对应的排比手法(且例句前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译文也与该句排比),得到了内容与形式上都符合与原文最佳关联的译文。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三十七章)译文:,()原文大意为:“道 总是不可见其形、顺乎自然的,即便如此也没有什么事情不是由它完成。帝王诸侯如果能按照 道 行事,万事万物都能自然而然地顺从教化、充分发展。”君王能够遵循无为为而无不为之道,国家自然而然就会长治久安。许先生将“无为”译为“”,意为不加干涉不加干扰之意,即顺其自然,原文译文的语境均能符合;“侯王”指代君主长官等位高权重之人,选用的“”一词能简单直接地表明掌握大权的统治者们,同样也符合原译文语境。此例句第二句与本书第三十二章的“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句式相同,译文也相应延续其形式,使得译文读者能够更快更好地理解该句。译文最终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原文形成了统一,达到了最佳关联。三、结语中华典籍博大精深,学者和译者们需要不断研究这些典籍,不停地探索适合作品的翻译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老子所著的 道德经 一书不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在国外享有盛誉,因此,国内外的翻译家和学者纷纷对 道德经 及其翻译进行研究。道德经 的翻译与传播不仅是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途径之一,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象征,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许渊冲先生通过自己的译本将中国特有的文化特点和语言本身的特色体现出来。以许渊冲版的 道德经 英译本为例,从关联理论视角对 道德经的翻译进行了分析。翻译时,译者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以充足的文化背景及语言知识,尽可能准确表第期宋雪纯,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 道德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