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圈·跨界·创新——从《京...芹》看当代红楼戏发展新路径_吕婷.pdf
下载文档

ID:2570683

大小:1.98MB

页数:1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京.芹 跨界 创新 当代 红楼 发展 路径 吕婷
破圈 跨界 创新 从京韵红楼和曹雪芹看当代红楼戏发展新路径 破圈 跨界 创新 从京韵红楼和曹雪芹看当代红楼戏发展新路径吕 婷【提 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自问世以来就生发了众多的戏曲改编,一般称之为“红楼戏”。自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以来,红楼戏已经绵延二百二十余年,如今红楼梦已经是中国戏曲舞台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但是在多元文化融合的今天,观众的审美变化呼唤着红楼戏新的自我变革。年 月在北京上演的京韵红楼音乐会和昆剧曹雪芹为红楼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内容上“破圈”,从红楼影视中汲取能量;在形式上“跨界”,与歌舞等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不失为红楼戏创新的新路径。【关键词】红楼戏 京韵红楼 昆剧曹雪芹 跨界“红楼戏”,或称“红楼梦戏”“红楼梦戏曲”,这一概念目前有两种含义,有的学者用来描述小说红楼梦中关于戏曲的描写和相关的戏曲活动,但更多的情况下指的是根据小说红楼梦改编而来的各种戏曲作品。本文所讨论的“红楼戏”采用后者的定义,即由红楼梦改编的戏曲。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自问世以来便生发出了众多戏曲改编。根据现有资料和学界考证,最早的全本红楼戏应为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创作于嘉庆二年()底,至今已有二百二十余年。另外,有学者统计,“红楼戏”发展至今,已经横跨昆曲、越剧、京剧、黄梅戏、川剧等十多个如顾春芳红楼梦戏曲剧目及各类演出考证补遗(上),曹雪芹研究 年第 期。参见胡淳艳八十年来“红楼戏”研究述评,红楼梦学刊 年第 辑。张云:合传前后梦 曲文演传奇 仲振奎红楼梦传奇对后红楼梦的改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曹雪芹研究 年第 期剧种,共排演了近一百八十出戏。可以说红楼梦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戏曲中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从红楼梦的传播角度来说,红楼戏的编演是对小说文本的接受与再创作,同时也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扩大了红楼梦的世俗影响力;从中国戏曲发展的角度来说,红楼戏是对中国戏曲有着独特价值的优秀题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戏曲和表演艺术的丰富和发展。进入多元审美并存的新时代,红楼戏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及挑战。过去二百二十余年的积累,为红楼戏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但同时也构成了珠玉在前的困扰和难以走出的固定模式。年 月的北京,有两个全新的“红楼戏”被搬上了戏曲舞台,分别是北京京剧院京韵红楼和北方昆曲剧院曹雪芹。二者均由北京曹雪芹学会提供合作支持,分别对红楼梦的情节和曹雪芹的人生进行了富有新意的演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或许这两部戏并不能算作传统的“红楼戏”,但是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它们在编创和演绎中具有的先锋性、实验性,带给我们的启示远远大于创作本身。京韵红楼的最大亮点在于“破圈”跨界,依托 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广为传唱的歌曲重新编配,再加上对小说中经典情节的舞台演绎,展现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昆剧曹雪芹则将红楼梦的造“梦”者曹雪芹作为主人公,为观众展现他一生的悲欢苦乐,同时将红楼梦中的情节以“戏中戏”的结构与全剧融合。总之,这两部以红楼梦为创作素材的戏都别开生面、各具特色,体现了多元审美趋势下的传统戏曲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新变。笔者认为,二者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对于丰富红楼戏的谱系、推动红楼梦文化的当代重建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关注和探讨。一 多元文化背景下亟待创新的红楼戏清乾隆五十六年()红楼梦程甲本刊行,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本就广为传抄的小说吸引了更多的读者,“人家案头必有一本红楼梦”。根据现存资料来看,在程甲本面世的第二年即乾隆五十七年,就出现了仲振奎由红楼梦中黛玉的悲剧而改编的戏曲葬花(一折)。由此可见,“红楼戏”的兴起与小说的大规模流行朱小珍:“红楼”戏曲演出史稿,上海戏剧学院 年博士论文,第 页。京韵红楼于 年 月 日晚在国家图书馆国图艺术中心首演,曹雪芹于 年 月 日晚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郝懿行:晒书堂笔录,见一粟编红楼梦资料汇编,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徐扶明: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破圈 跨界 创新 从京韵红楼和曹雪芹看当代红楼戏发展新路径 几乎是始于同一时间的。若对红楼戏进行整体回溯会发现,围绕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而创作的红楼戏,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艺术面貌,反映着当时的审美倾向和艺术追求。关于红楼戏的发展历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已有学人做过比较详细的考证和总结,本文在此不再展开,仅对这一问题作简要的勾勒。概括地说,红楼戏的发展大致呈现出了从案头到舞台、由单薄到丰富的总体特征。红楼梦与戏曲的相遇,发生在中国传统戏曲经历了宋元以来的稳定发展后即将迎来巨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可以说,红楼戏在某种程度上伴随和见证了中国传统戏曲在时代变迁中所经历的重大转折点,即由古典形制向现代形制的转变。红楼戏诞生之初,形式多为大型传奇,文词优美,但缺陷也比较明显,如情节冗长繁复,多则八十出,少则二十余出,“不能比较广阔地反映出原著中丰富的社会生活”,这一时期的红楼戏往往止步于案头,舞台性逊于文学性,因此很少搬上舞台。到了民国,借着京剧表演艺术蓬勃发展的东风,红楼戏也开始大规模地走上戏曲舞台。梅兰芳、欧阳予倩和荀慧生等艺术家们纷纷编演红楼戏,产生了梅兰芳黛玉葬花、荀慧生晴雯红楼二尤等诸多优秀剧目,在丰富京剧题材的同时,也促进了红楼戏在其他地方剧种中的流行和传播。建国后,红楼戏的发展更是空前繁荣,各个地方剧种纷纷编演红楼戏,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极大的增长,而且出现了众多优秀剧目,如 年由徐进编剧,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红楼梦,至今仍是越剧的经典之作。可以说,红楼戏已经是中国戏曲界名副其实的主流题材。数目的增长伴随着内容上的不断丰富。盱衡二百年来绵延不绝的红楼戏,我们会发现,它在舞台上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一个根源于小说的戏曲题材,红楼戏的“生命力”既体现在剧本对原著的再创作,也体现在舞台表演的与时俱进。前者诸如对原小说情节的选材增删、对人物设置的定位以及整体价值取向的选择;后者包括表演方式、服装道具、舞台设计等等。众多综合因素共同作用,成就了红楼戏一次次的探索和创新。在这里笔者仅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略述其要,以管窥红楼戏在历史沿革中的不断丰富。如前所述,清末的红楼戏大多是以全本戏为主的案头文学,面对人物纷繁复杂的小说文本,改编者似乎并未进行提纯,而是全景式地复刻收录剧中。如陈钟麟的红楼梦传奇共出现了一百五十多个人物,这就导致其在人物塑造方面是较为如朱小珍“红楼”戏曲演出史稿;刘衍青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上海大学 年博士论文;支涛红楼戏的前世今生,中国戏剧 年第 期。徐扶明: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第 页。曹雪芹研究 年第 期薄弱的,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京剧鼎盛的民国时期,红楼梦折子戏大量出现,这一时期的红楼戏塑造了以黛玉为主的典型人物形象,黛玉葬花黛玉焚稿黛玉伤春潇湘探病等剧目使得黛玉在红楼戏的主角地位逐渐确立下来;同时晴雯的角色也受到编剧和观众的青睐,出现了一批以晴雯为主角的剧目,如京剧晴雯、闽剧晴雯补裘;此外,袭人和众多丫头也纷纷成为戏中主角,红楼戏的人物谱系逐渐丰富起来。当然,人物覆盖面之广并不能代表人物塑造的成功,同一人物在不同剧目中的不同设定才更能反映红楼戏在选材和人物塑造方面的进步。后来的红楼戏创作者已经不满足于既有的角色塑造,而是将目光转移至对红楼人物的深入挖掘。如面对王熙凤这样一个复杂的女性形象,陈西汀编创的京剧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将其塑造为冷酷恶毒、心狠手辣的蛇蝎女人,徐棻编创的川剧红楼惊梦中则展现了王熙凤的苦衷和悲剧命运,另外一部川剧王熙凤也兼顾到了王熙凤的多面性格特征,不再将其刻画为一个脸谱化的反面角色。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审美的改变,红楼戏对人物的塑造也体现出主创人员对人物的深层次解读和对价值观的深入思考,这也是红楼戏发展至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景况的重要原因。可以说,红楼戏自诞生二百二十余年来,在中国传统戏曲领域是一个逐渐走向经典的题材。历代热爱红楼梦的主创人员围绕着原著编创了形态各异、精彩绝伦的红楼戏,创造了红楼戏在中国戏曲舞台上蔚为大观的可喜场面,给小说读者和戏曲观众都带来了美的享受。但是客观地说,当下红楼戏的发展仍有很多可以拓展的空间。横向地看,红楼戏在各剧种中的比重以及观众影响力都有待提高,因此,红楼戏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经典剧目的传承和新剧目的编创同时进行。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红楼戏编创的难度。来源于红楼梦这样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小说,决定了红楼戏的编创注定不会是轻而易举能够实现的。红楼梦中千丝万缕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家庭琐碎情节的描写,既为红楼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决定了将其搬上舞台的极大难度。这样的特殊性,导致历代的编演者所面对的问题 如何设置戏曲中的人物与情节、如何处理戏曲与小说的关系等等 很难有前例可循。因而有不少研究者直见陈西汀著、毛时安主编大音希声:陈西汀剧作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年版,第 页。成都市文化局编:徐棻戏剧作品选(上),四川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成都市文化局编:徐棻戏剧作品选(上),第 页。破圈 跨界 创新 从京韵红楼和曹雪芹看当代红楼戏发展新路径 言:“红楼戏不好演、不宜演。”“变古典文学名著为今天的戏剧演出,难;改编上演红楼梦,更难。”新时期,在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文化融合的新趋势和大众审美趣味的新变化,都呼唤着红楼戏能够推出别开生面的新作品。当然,从观众的角度来讲,人们对男女恋爱及家庭伦理故事的向往和欲求固然是永恒的(这也是红楼戏之所以历久长青的原因之一),但是,当下的观众对传统戏曲的情感疏离和审美陌生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影视制作精良和媒体繁荣发展的今天,简单质朴的传统戏曲结构是否还能满足观众的期待?对红楼梦原著的重复搬演以及对红楼戏经典剧目的复刻与移植是否符合戏曲发展的规律?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戏曲是一种鲜活的艺术,保持常青的秘诀在于符合甚至超越当下的审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红楼戏仍需要不断自我更新,否则将会消弭于时代的风云之中。面对小说红楼梦的巨大影响力和诸多优秀红楼戏剧目的珠玉在前,不得不说,当下的红楼戏主创者要承担更大的创作压力。在笔者看来,今天红楼戏要推陈出新,需解决的难题有三:一是将“案头叙事”转移至“场上叙事”的“老”问题;二是从经典剧目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红楼作品中汲取养分,进行内容方面的新探索;三是在多元文化下寻找符合时代审美品味的新形式。笔者同意这样的说法:“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危机正是重大发展的前奏曲,戏剧历史正是在不断克服危机中前进的。”因此,红楼戏亟待拓展创作空间,在文化融合的新土壤中创新发展,在表现方法和内容主题等多个侧面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二 京韵红楼:一次影视对戏曲的反哺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能否认,当提到红楼梦时,或许首先映入当代万千读者脑海的是 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塑造的人物和场景,版电视剧的精心制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剧播出时广受欢迎,在全国掀起了“红楼热”,直到今天仍然备受关注。以“哔哩哔哩”平台为例,该剧在 年 月上架,至今两年哀梨:红楼梦戏,见吕启祥、林东海主编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郭汉城,章诒和:改编上演红楼梦的成功实践 川剧王熙凤观后,郭汉城文集(第二册),中国戏剧出版社 年版,第 页。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 年版,第 页。曹雪芹研究 年第 期多时间内已达到了 亿的播放量,可见 版红楼梦已经成为红楼影视作品中难以超越的经典之作,是观众心中具象化红楼梦的典范。在该剧中,作曲家王立平耗时四年所创作的十二首主题音乐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红学界的认可,不仅与电视剧珠联璧合共同成就了经典巅峰,单就音乐本身而言,也是不可多得的绝妙之作,三十五年来一直广为传唱。对 版电视剧红楼梦稍有了解的观众会发现,该剧借用了许多戏曲元素。如宝玉的装束是对戏曲造型的明显借鉴,林黛玉初进贾府的发型、首饰、披风与越剧红楼戏非常相似,可以说也是对越剧红楼梦的借鉴。可以想见,延绵二百多年的红楼戏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电视剧制作的血液和营养,正如有学者所言:从时间上讲,电影、电视剧这种(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