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城镇
乡村
振兴
耦合
发展
DOI:10.19299/ki.42-1837/C.2023.04.0202023年第4期 总第210期 社会治理 领导科学论坛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发展王强张梦婷摘要:逆城镇化是我国乃至世界城镇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客观趋势,使得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出现反转。当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构建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助于推动城市要素进入乡村、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为此,要分析乡村振兴与逆城镇化发展在生态文明、利益相关者协同、城乡统筹方面的耦合机理,探寻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与实施路径。关键词:逆城镇化;乡村振兴;耦合;政策基金项目:阿坝州社科资金一般项目(ABKT2022036)。作者简介:王强,阿坝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助教(四川 阿坝 623200);张梦婷,阿坝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财会部助教(四川 阿坝 623299)。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3)04-0097-05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日新月异。2022 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65.22%1。城镇化的高速推进也衍生出“逆城镇化”现象。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2。逆城镇化现象是我国乃至世界城镇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客观趋势。国外有学者认为,“逆城镇化”是与“城镇化”相对,用来描述大城市人口向小城市和农村回流的现象334。国内有学者认为,逆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进程过程中出现的逆流形态,是城镇化成熟后的产物,一般在城镇化率达到70%时开始出现4。一方面,我国部分地区或城市由于城镇化进程迅速,受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等影响,出现城市人口膨胀、交通堵塞、资源枯竭等问题,导致部分人口外溢郊区或乡村,逆城镇化现象就此产生。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现状亟待破解。城镇资源与乡村资源存在流通障碍,主要表现为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逆城镇化的出现,使得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出现反转,城市对乡村、工业对农业由资源依赖转变为反哺。与此同时,国家层面大规模的资金、人力资本等下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支持。正确认识并看待已经出现的逆城镇化现象,既有利于继续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镇化深度转型,也有利于顺势而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城乡融合发展引导政策。本文尝试将乡村振兴置于逆城镇化发展的宏观视角,分析乡村振兴与逆城镇化的耦合发展机理,力图探寻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与实施路径。二、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机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逆城镇化为其提供了路径。如逆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逆向流动,为乡村人口格局重塑带来便利;逆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本下乡,为乡村产业发展扩宽渠道。可见,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在目标追求、地理097空间、资源要素和组织管理上的融合是一个协调转化的过程5。首先,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在发展理念和目标上具有耦合性,都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面貌;其次,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在地理空间上具有耦合性,二者都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再次,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在资源禀赋上具有耦合性,二者对资源要素的共同合理配置是促进地区节约化发展的前提;最后,二者在组织建设上具有耦合性,都需要整合乡村资源,并促进城镇人口回流乡村。具体而言,乡村振兴与逆城镇化可从三个方面分析耦合机理。(一)乡村振兴与逆城镇化发展在生态环境要求方面相耦合近年来,农业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资源利用率,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注重城乡资源互补、协调发展。“农村增绿”作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一大政策亮点,旨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既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也要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形成新动能,实现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由粗放型增长向全链条全环节全要素协同发力、可持续发展转变。在产品供给上,高品质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多,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可信赖,品牌农产品成为主流,以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建立健全农业绿色生产与污染防治相结合的制度体系,保障乡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化,推进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的质量关系农产品的品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6。生态与逆城镇化问题直接关联,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城市消费向农村领域的挺进创造了良机,助力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近些年来,各地纷纷提出了生态立省、生态立市和生态立县的口号。从已有的经验来看,及早提出生态发展战略的地区,都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说明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所呈现的生态环境的需求,对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7。(二)乡村振兴与逆城镇化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相耦合农民是“三农”工作的主体,农村发展关键在于农民致富。2006年,围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2009年,中国第一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首次下降到10%以下,2014年,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开始低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比。2010年前后,农业的内涵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农业发展模式从满足温饱、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转向显化乡村价值、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为主8。在此阶段中,“三农”政策的强农惠农富农指向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稳中求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提出更是积极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要充分利用逆城镇化消费的优势,着力在调整优化结构方面下功夫,调优产品结构,鼓励绿色生产,培育新兴产业,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三)乡村振兴与逆城镇化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目标上相耦合城乡融合发展以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重点,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意义深远。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是互促互进的,乡村振兴需要城乡资源、要素的流动互通,城乡融合发展亦需要乡村振兴的支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协调发展主要有两个关键任务:一是协调城市发展、自然地保护和乡村发展的关系,从城市乡村自然地一体化的角度来定位三者对应的功能和结构,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二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最终逐渐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因此,加快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促进更多优质资源要素进入农村,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关注的重点。要允许一定规模的工业企098业到小城镇和村庄落户,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同时为农村产业发展带来长期收益。要改革传统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适应工业企业逆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形成新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可在乡村地区建造有利于旅游度假、休闲观光的设施,塑造深度参与的休闲度假、健康消费旅游模式,并加强规划引导。此外,政府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城市资本和消费人口到乡村投资和消费的良好基础设施条件,利用税收和金融政策,支持乡村振兴项目以及城市资本和农村产业的融合7。三、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政策体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不是不要城镇化,也不是放慢城镇化,是把以前的过分偏重城镇化转变为如今的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并重发展,让那些以前使城市蓬勃发展的要素能以较为低廉的成本流向农村,把城市公共资源的投资建设和城市治理方式引进到农村,助力现代农业发展。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的政策系统,具有多目标、多维度和多重合的特点,要充分利用城镇化发展和逆城镇化趋势支持乡村振兴。如上图所示,实施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政策体系相互融合,乡村振兴目标政策体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要求展开,涉及产业、民生、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方面;而逆城镇化要素从人、地、钱、文化、生态五方面入手,最终作用于政策体系。在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体系中,产业层面上要筑牢产业基础,夯实产业平台,乡村作为一级平台,要在财政资金保障的前提下实现三产融合,通过延伸产业链保障产品质量;生态层面上要严守生态底线,改善村庄景观质量;社会层面上要与“人”“地”“钱”“文化”等要素融合,推进城乡服务无差异化;治理层面上要坚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保障基层服务;民生层面上要以人为本,在“人”“地”“钱”“文化”等要素资源上,实现资源权利让渡过程中共享共赢的基本要求,构建公平正义和效率。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政策体系示意图乡村振兴目标乡 村 教 育 事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增收、农村社会保障等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农业生产、质量兴农、一二三产业、现代农业、小农户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农村环境、生态补偿、生态产品服务供给等思 想 道 德 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公共文化建设、移风易俗行动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法治乡村、建设平安乡村等“文化”“生态”“钱”“地”“人”逆城镇化要素099“人”的政策体系方面,要积极转变发展思维,创新乡村教育发展理念,构建城乡融合一体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多层次、广覆盖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公益性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等社会力量加入培训主体。“地”的政策体系主要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宅基地退出与利用9。“三权分置”重点是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既完善了稳定承包权,又激活了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农村承包地时限的延长大大保障了农民土地利用权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政策是优化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保证国家、集体和个人收益更加平衡。农村宅基地退出与利用政策是对闲置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的完善,是集约型发展和维护农民利益的关键。“钱”的政策体系聚焦于“农民增收”。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一政策,并且在往年“增收”的基础上,增加了“致富”新要求。为此,要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业经营增效、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等方面进行部署,如维护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制度、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测预警机制、加快完善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制度等。“文化”政策体系主要由文化产业、优秀文化传承和公共文化建设构成。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乡村人民生活质量上的提高,还要强调历史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等文化建设。要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底蕴,加强对农村遗迹和文物的保护,将其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提升乡村文化品牌影响力,形成具有地方特征的产业名片,促进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生态”政策体系主要由人居环境、生态产品与服务供给、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资源保护几方面构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宝贵的财富,要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农业产品服务供给,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优势,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重视市场化、多元化的特征,赋予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受益区独立、对等的市场地位,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10。四、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实施路径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需要清晰地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与乡村发展规律,在乡村振兴政策体系保障下,做到精准实施、因地制宜。要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对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文件及规划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