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清初贰臣诗词仕清归明心态“六观”论_赵润哲.pdf
下载文档

ID:2570541

大小:2.27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明末清初 贰臣 诗词 仕清归明 心态 赵润哲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3 年第 21 卷第 2 期 收稿日期 2022 09 22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文献学视阈中文言语体说部编撰及其思想研究”(20YJA751013)作者简介 赵润哲(1998),女,陕西西安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明末清初贰臣诗词仕清归明心态“六观”论赵润哲(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 明清之际出现的贰臣是一特殊群体,其诗词创作中融入了现实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的两难,即虽然身在清廷为官,但因为不同的原因最终在作品中体现出对明朝旧主的归依和效忠。厘清这一群体此种心态的诗词呈现及其形成原因,有助于对这一群体的洞幽烛微。文心雕龙知音 篇提出的“六观”之法,能对条分缕析此种诗词创作的幽隐,呈现清初贰臣们的仕清归明心态。关键词 六观;明末清初;贰臣诗词;仕清归明 中图分类号 I1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5871(2023)02 0144 05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 篇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列举了进行文学批评时需要注意的六个方面,即“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1 337的“六观”法。知音 篇对“六观”不曾有详细的解释。但综观 文心雕龙 劝说,有诸多与“六观”相关的论述,如 情采 篇谈到了创作的情感即主题,熔裁章句 等篇目可以看其创作结构,等等。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提出:“一观位体,体性等篇论之。二观置辞,丽辞等篇论之。三观通变,通变本篇论之。四观奇正,定势等篇论之。五观事义,事类等篇论之。六观宫商,声律等篇论之。大较如此,其细条当参伍错综以求之。”2 147顾此可知,“六观”的理论内涵散见于 文心雕龙 其他篇目中。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论山水隐居之遗民,抑或清朝求仕之官员,其复杂矛盾心态皆从文本可窥。本文所谓贰臣的观照,既有政治标准,更有文学标准,即原仕宦明朝,后改投新朝的官员,并且有一定文学作品或文学声誉流传后世的汉族作家群体。这个群体不被当时社会“反清复明”的汉族文化话语所认同,但无论是何种缘由改仕新朝,这个群体因为这种不被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模式所认同,必然形成文化层面的心理压力,因此有诸多贰臣试图寻求文化身份的归依,并折射到其诗文创作中,如在诗文中以伍子胥等历史人物以自况,曲折地表达对以明朝为象征的汉族文化的伦理认同。不论是否为当时社会汉族文化的语境所压迫导致,明末清初贰臣们和当时许多遗民相似,把自己对明王朝的沉痛追忆化入其诗文创作中,其诗词体现对于明朝旧主的伦理认同与道德追寻,这不论是否为当时社会话语的压迫导致,都体现了贰臣们的自我辩解与身份回归。鉴于此,本文拟从贰臣的诗歌文本出发,用刘勰文心雕龙 的“六观”之法,来分析其清初贰臣诗歌中蕴含的仕清归明的矛盾心态。一、观位体观“位体”,此类说法各家均有不同,比如黄维梁先生认为“就是观作品的主题、体裁、形式、结构、整体风格”3 355,周振甫先生在文心雕龙今译 中提出“作者根据所要抒写的情理来确定体裁风格,读者因此先看作品的体裁和风格。”4 128,不同的学者对此有看法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位体”考察的是文章体裁和风格等要求。以吴伟业创作为例,虽然入仕清朝,但其一生中对自己仕清的选择作了多次辩白。比如其临终诗 中所写: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临终诗其一)5 814从主题上看,诗歌是对自己入仕清朝的自我批441DOI:10.13895/ki.jimufe.2023.02.027判和对明朝恩泽的感恩怀念。如“忍死偷生”“罪孽”等字眼,可见吴伟业对自己并没有像其他明朝遗老那样,或是为反清复明而奔走,或是慷慨就义与明朝一同赴死的行为而羞愧悔恨。“受恩欠债”一语也能看出吴伟业对明朝恩德的肯定,和自己没有坚定选择的亏欠。本诗是晚期临终所写,并非某一个具体时期的心境,而是着眼于对他整体人生的回望。吴伟业此处“忍死”是创作背景临终心态的叙述,亦是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顾与总结,以“忍死偷生”消极意味极浓之语形容临终心态,使全诗在铺陈之余流露悔恨酸苦之情。吴伟业临终时的死生病痛让这首诗最大程度上地逃离了现实政治话语权的束缚,体现了他虽然选择入仕清朝,但是心中有对明朝旧主的回归与依靠,也体现了他作为贰臣的内心煎熬与愧疚。而以吴伟业其他作品为例,也能看出其作为贰臣的仕清归明的矛盾心态,如贺新郎病中有感:万事催华发。论龚生、天年竟夭,高名难没。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灸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绝决。早患苦、重来千叠。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6 1133整首词的风格悲壮慷慨的,全词有对“故人慷慨多奇节”的那些坚守自我反清复明遗民的高度肯定,也有对自己“草间偷活”苟活于世的羞愧。可以看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向现实屈服的无奈心态,如“脱屣妻孥非易事”一般难以甩开尘世物质家室的包袱与纠葛,与宁可放弃一切功名利禄,也绝不向清朝妥协的遗民相比,吴伟业的自白虽然并不决绝,但确实是体现了其现实生活与精神坚持难以平衡的复杂心境,是忠君爱国与实际选择之间的抵牾。二、观置辞因为刘勰并没有给“六观”法下准确的定义,所以对于“置辞”,学界也有不同看法,比如周振甫先生认为“置辞”是对文辞进行规范和安排4 428,这也就是强调语言文字与充分表达文章主旨之间的关系,更贴近于 神思 篇中刘勰所提出来的作者需要克服的下笔文字与脑海主旨之间表达矛盾的调和;而也有另一部分学者认为“置辞”更倾向于是对文辞修饰作用的强调。但诸家观点皆体现出“置辞”说都是从作品语言文辞切入来进行作品分析的,所以分析明末清初贰臣的诗词可知在入官出仕清廷的明朝旧臣中,很多人无法放下旧朝身份,限于政治话语权的约束,对怀念往昔的情感符号只能隐约投射在其创作中。这在其作品中的文辞与意象可见一般。如顺治二年,在京城的贰臣们以金陵怀古为题集会酬唱,唱和主题多为感慨故国、哀悼明朝。以其中代表性作者龚鼎孳的 大酺和秋岳春忆 为例:忆柳如烟,乌啼月,江左瑯琊何处。高楼红树里,有银筝纨扇,与花相妒。六代莺声,三山草色,曾记游人来否。芳怀随云散,悔东华走马,此行原误。更风满败梧,日斜横笛,燕穿飞絮。包胥无一旅,看公等、歌舞夸南渡。为问取、夷吾往矣,祖逖何如,绣芙蓉、那能频顾。梦逐江流去。还懊恼、数峰遮住。料难到、家山路。菱花怜我,萧索长卿非故。倩谁百金买赋。7 1125其实明清时期的所谓金陵怀古,大多与文人对于故国的追思与情感有关。但因为主流统治者话语权的原因,这些为清廷效力的臣子不敢直抒其对明朝旧主的哀悼与悲怜,但是从其作品中的字句,可一窥得其对故国的复杂心绪。据朱则杰先生分析,在清初人语境中,作品中的“春”“朱”“红”“日”“月”等意象,往往取其字面含义背后的隐语,喻指朱明王朝。8 如本词中“芳怀随云散,悔东华走马,此行原误”句,“东华”是太阳的别称,也就是“日”,暗指大明王朝落日西沉,大势已去;“更风满败梧,日斜横笛”句,暗指明朝日落西山,气息奄奄,为整首词笼罩了一层哀伤的气氛,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在于最后“萧索长卿”一句,用司马相如卖赋的典故,即使作者才华依旧,但物是人非旧主不在,无伯乐欣赏自己才能。此时作者效忠于清廷,但从他的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他对旧主明朝的愧疚与哀叹,体现了在其作品中蕴含的虽然仕清,但心归明的矛盾心态。熊文举词也是如此:“一片淮清波底月,迢递钟山何处。飞烟迷燕幕。有百种呢喃,差池相妒。桂子三秋,荷花十里,曾忆当年事否。更结绮临春,美人尘土,风流已误,况雨汛糟丘,风喧歌管,泪干丝絮。飘零如逆旅。看魂梦、千里随烟渡。宁知道、花晨月夕,地角天涯,乌啼更有谁回顾。春去几多时,烦问取、怎生留住。恨芳草、斜阳路。青山相忆,见说高门如故。鲍照芜城欲赋。”9 47541全词创作基调低沉愁郁,前文亦论述诸如“花晨月夕”“一片淮清波底月”“恨芳草、斜阳路”可以看作故国大明之象征,在整首词对亡国感叹的遗声中,出现了“春去几多时,烦问取、怎生留住”之语,即隐含对大明逝去而自身难以挽留的遗憾和无力,而这种无力无法为主流政权话语所知晓,只能隐晦地投射在诗歌中,这也体现了其虽然仕清,但心归明的矛盾心态。三、观通变“通变”这一观学界对此争论较小,正如文心雕龙 中有 通变 一章专门论述“文辞气力,通变则久”2 648,也就是对前人作品的继承与革新,“通”即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继承,“变”则是在此基础上创新,作者只有将二者合二为一,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以仕清贰臣中的钱谦益为例,他非常提倡“通经汲古”,强调在“通变”的前提下推陈出新,学习古人,如他提出“天地之运会,人世之景物,新新不停,生生相续。”10 323认为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当中,文学创作也不例外,这和文心雕龙 中所倡导的“通变”之观不谋而合。以其作品后秋兴八首 为例,这是在杜甫秋兴八首 用韵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用次韵组诗的形式进行创作而成,而在后秋兴八首 中,作者也将意象与 秋兴八首 贴合,如“舟”“雁”“泪”等都有重叠。但意象相同意指却相异,在这类意象感伤时事、营造愁绪氛围的诗歌功能之外,运用这些意象也不乏隐含了其在正统政治话语威压下的仕清归明的心态。如“海”“浪”等意象暗指郑成功反清复明的事业;“日”“月”连用暗指“明”字,即对明朝旧主的情感寄托等。钱谦益在杜甫原有秋兴八首 的框架下,赋予这些原有意象新的意义,以此来寄寓自己不能为清朝政治话语所探知的归明之心。四、观奇正学界对于“奇正”的含义也存在着许多争论。比如周振甫以此为一种表现手法,由定势 篇中“故文反正为乏,辞反正为奇。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则新色耳。”1 244得之,周振甫认为作者若要创作佳篇,必须语句颠倒,在奇变中寻求艺术美感。4 428而王运熙则认为“奇正”指的是一种文学风貌,“奇”即是奇妙之风格,而“正”则 更 贴 近 于 儒 家 所 倡 导 的“雅正”。11 235作者创作出佳作需要将“奇”与“正”相统一,强调的是这两种风貌在作品里对立统一而产生的文学张力。以明末清初文人王铎的作品为例,王铎常以奇特诡谲意象入诗,不论是咏物咏史,或是感怀言情,他都擅以冷色凄迷之景入诗,其弟王鑨曾作 读觉斯长兄诗文 云:“语峻多奇奥,幽玄孰可谋。补天惊彩石,飞海掣长鳅。人被诗书溺,笔擎日月流。公侯应不少,未必勒千秋。”12 613此等评价中作者奇绝冷厉之风格可见一斑。以王铎的 谢三弟言 一诗为例:子尚知狂性,非因徇禄留。大钧畴所坏,小智果难周。石脑求滋润,金龟积悔尤。潜愚怀旧咏,寤叹不能休。13 1131王铎在入清之后写的这首诗深刻忏悔了自己的失节行为,并且做出了辩解,即他降清并不是为了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国家已经“大钧畴所坏”,面对四分五裂的山河他不得不做出这个选择。在诗歌中他运用了“石脑”“金龟”等意象,虽然并没有他前期诗歌中奇诡风貌那么明显,但也不脱奇崛之感,在奇特中寓于自己哀叹故国的忏悔和追忆往事的悲伤。王铎诗歌中还有许多类似主题的悲歌,如“身退何劳八百咏,书成不羡五侯鲭。”13 2574“昔日谬儒业,折腰一病官”13 1015;“负日凌云还自嗤,鼎鼎匡时心以碎。丈夫得时遇合难,一鸾孤鸣意众吠”13 1268。他将自己的奇异风貌与其儒者文人的故国之思相结合,在作品中实现了“奇”与“正”的对立统一,所谓前路彷徨、仕宦悲歌显得越发有诗歌张力。而在王铎这类诗歌中“归隐”主题也是与之相关的,颇有伯夷叔齐之感。所以在其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是忏悔选择、怀念旧主、皈依山林的矛盾之情。与之前的贰臣不同,他选择降清之后对政治话语的束缚更为突破,虽为清臣子,实则明亡人之心情更加明显。五、观事义事义即为用典用事,刘勰强调用典需要“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1 378。因为刘勰并未对此下具体的定义和解释,所以学界对于“事义”的理解也是有所出入的,但相比于其他几“观”而言,对“事义”的理解通常是脱不开用典用事的,具体差异体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