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分析化学
农业
高校
课程
融合
教学
模式
研究
探讨
李永库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3 年 第 5 期 288 Chemical Engineering&Equipment 2023 年 5 月 农业高校分析化学课程通专融合 教学模式研究与探讨农业高校分析化学课程通专融合 教学模式研究与探讨1212 李永库1,王 琨1,司 旭2,王耀晶1,田金龙2,刘衣南1(1沈阳农业大学理学院;2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辽宁 沈阳 110061)摘 要:摘 要: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作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下,根据沈阳农业大学分析化学课程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分析化学学科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合教学设计有效利用第二课堂等新型教学资源进行通专融合教学改革,完善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关键词:关键词:通专融合;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沈阳农业大学校教改课题(2022-103)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刘衣南 我国经济、科技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多样化的人才。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了高校重要的目标和计划。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美国博德学院Packar教授提出的,是一种具有广泛性、非专业性特点的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态度为目标的教育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作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具有深刻的探究价值2。近年来,国内外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共识。通专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建立共同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关联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保障目标结果一致的评估体系是实现通专融合的关键因素3。在专业教育模式主导的大学体制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与融合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对通识教育的改革是高等院校未来解决的问题。沈阳农业大学是一所农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要求本科生在全校大部分专业范围内进行分析化学课程通识教育学习。“分析化学”作为沈阳农业大学理学院开设的一门校级公共通识课,是本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 “分析化学”课程开设现状 1 “分析化学”课程开设现状 分析化学作为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农林高校化学、食品、农学、生物技术、土环、园艺及植保等多个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门课程设课 24 学时,在化学类和农学类专业的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日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实验技能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层次和质量的提高,对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校每年约有 1500 名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及相应的实验课,专业学生均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时有限、内容均匀性差,重复讲解,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评价仍然以期末考试为主,以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为辅构成。同时期末考试依旧以传统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依托,命题依据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所涵盖的学科知识。平时成绩的考核量化依据做的不够细致、不够明确,并没有和通专融合教育的目标和效果评价相互切合。故急需改革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丰富考核学生的手段,增加考查学生的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把通专融合中的对学生的教和对学生的考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闭环,才能把通专融合的课程教学落到实处。分析化学课程是与农业院校各个学科联系最为紧密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各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各专业课程相关相关性最强,能够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核心基础课程。因此,研究分析化学课程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是很有必要的。2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目标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目标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充分解决“通专融合”的认知问题 通专融合是指通过实行“学术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4。但通过近几年的试行结果来看,结果并不理想,去年我申请固定食品学院的分析化学理论及实验教学至今,感觉和之前的教学方法并无大的改进,教学还是停留在课本表面。实现食品学院的资源共享,针对食品专业的学生开展正确的引导,力求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2.2 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食品专业的通专融合计划 分析化学的课程设计针对不同的专业理应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如针对食品专业学生,除了目前我校培养计划中规定的 24 学时内容之外,还应增加一些基础的仪器分析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能从专业的角度更好地去认识分析化学这门工具学科。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学时能够更好地将分析化学应用到专业课程中对我们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DOI:10.19566/35-1285/tq.2023.05.116 李永库:农业高校分析化学课程通专融合教学模式研究与探讨 289 2.3 建立完善的学生成绩评定体系 对于完善学生成绩评定体系,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依旧以传统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依托,命题依据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所涵盖的学科知识。而平时成绩计划利用雨课堂教学资源,根据教学进度,逐步发布与课堂相关的教学内容作为平时成绩给定的根据。并根据讲授内容的交叉程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进来做相关的调研及讲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定一定的平时分数,以此来激发学生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真正达到通专融合的目的。3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方法 3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方法 3.1 树立科学的通专融合的发展观 有效开展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工作,首先要提高融合意识,即从教师及学生心理出发,让大家增强融合发展意识,重视综合素养的培养。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应该秉持全面培养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融合发展观,落实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相关工作。其次,为了将高等教育引入正确发展的轨道,学校应该从自身出发,宣传正确、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念,修正师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误区,不断提升师生对新式教育的接受度。3.2 加强通识课程教师参与专业课程大纲的设计等进行深度融合 根据通识课程教师固定学院及对应的专业,主讲教师就要以交叉学科融合为导向,潜心于分析化学对于专业课程教学研究,还需要参与到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重新修订,使所讲的通识课程教学案例、实例、教学背景应与该专业相关,提供该专业在实际应用中所能遇到的可能问题的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提高通识课程课堂教学效果。通识课程的教师参与到专业课程学生的实习、毕业论文的设计等环节中。使通识课程教师把握对固定专业学科的未来发展动态,把新的结合点丰富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中,真正达到通专融合的目的。教师必须不时查阅相关文献,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前沿,把握学科发展动态,才能把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当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3.3 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有限学时内完成通识课程对专业课程的交叉结合 由于分析化学的教学课时有限,在现有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原有教学大纲的内容,还要融入与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通识课程教师就要重新拟定教学讲稿,准备上课材料。目前,在翻转课堂、雨课堂等新型教学资源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课程内容让学生自主预习,课堂或课下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以此来了解这些资源的教学效果。课后,通识课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在指定的新型教学资源的系统中发布课后讨论题并借助于平台完成师生沟通、答疑辅导等教学环节。以上的教学流程为课上的专业知识介绍节省出充足的教学时间,从而为通专融合的课程教学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3.4 建立较为合理的学生期末成绩的评定体系 除了学校教考分离制度确定的期末统考试卷,本研究拟用多种评价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如利用雨课堂等新型教学资源,根据教学进度,逐步发布与课堂相关的教学内容作为平时成绩给定的根据。并根据讲授内容的交叉程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进来做相关的调研及讲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定一定的平时分数,以此来激发学生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真正达到通专融合的目的。4 结 语 4 结 语 通专教育目的是为受教育者在这多元化的社会中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1。我国高校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高校通专融合的工作中处于主人翁地位。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谋生技能”,即专业知识时,会不断接触、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在多个领域的学习中感受到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碰撞和交流,逐渐丰富自己,提高“大学精神”的修养随着教育改革及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通过通专融合教育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接触并学习到不同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 陈菲.对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探索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44):75-77.3 刘菊青.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J.教育探索,2015(10):64-67.4 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71-85.5 王正加,斯金平,夏强强,等.“生物技术概论”通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2(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