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德伦理视域下高校道德教育研究_张贝丽.pdf
下载文档

ID:2570386

大小:1.39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美德 伦理 视域 高校 道德教育 研究 张贝丽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 年*本文系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水平项目培育课题“美德伦理视域下新时代高校道德教育研究”(课题编号:SXU-SMS-C-2022-37)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张贝丽(1990-),女,山西运城人,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伦理学等研究。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不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审视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现状不难看出,通过知识传授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规范、道德原则的教育模式,很少关注学生本身的道德品质及人格修养,这一教育范式的根源在于道德教育的规范伦理学理论基础1。但是,道德教育与某一具体学科的教育判然不同,它不仅是学生对道德规范等相关理论的认知过程,更应是其内求于心、修身正己的践履过程,而上述规范伦理范式的道德教育,其实质是以行为者的行为为中心,忽视了行为者本身对价值认同和内在目的的追求,这就导致其逐渐远离了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即培养有道德的人。与规范伦理相对,美德伦理无论在道德理论还是道德实践中,都更重视行为者及其道德品质,这种伦理类型的关注重点不在于正确的道德规范,而在于有道德的人,从这一点来看,美德伦理比规范伦理更显示出与高校道德教育培养目的的一致性。一、美德伦理是新时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合理选择从教育目的而言,规范伦理范式的道德教育思路更符合培养掌握道德理论的人而非具有美德品质的人。不仅如此,在实践层面上,这种规则优先于美德的偏颇教育模式也导致了青年人对规则规范如数家珍,却对善和美德模棱两可,从而使其无法在现实中自发地追求善行,并由此带来了相应的道德问题,如道德冷漠现象,即在道德问题面前选择“观望”和“不作为”的道德现象,而这已成为阻碍我国新时代道德建设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状况,结合美德伦理在道德实践层面对规范伦理的弥补,有必要从美德伦理视域对当前规范伦理式的高校道德教育展开思考。(一)美德伦理能够弥补规范伦理在主体维度的缺失如前所述,相对于注重普遍规范要求的规范伦理,美德伦理强调的是社会主体的内在品质。但这并非是说美德伦理排斥规范,相反,美德培养的实质在于将外在的行为规则内化为主体的价值观念,进而对主体自身加以规范。因此,美德一旦形成,就如同主体内心确立起了道德律,从而对主体形成内在约束,使其按照自身善良意志的要求行事。换句话说,规范伦理的规范性在于“某种或某些社会公共行为规则体系和社会道义张贝丽摘要:美德伦理是将美德概念作为基本概念的伦理类型,它认为行为者的美德品质能为其行为提供正确指南,这种伦理研究进路不仅弥补了规范伦理的实践缺陷,推动了当代伦理学研究的深化,而且从重建道德主体性、指导道德实践及继承美德教育资源等层面显示出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以美德伦理为理论基础的高校道德教育应从加强道德理论教育、实施道德情感教育、丰富道德实践教育等多方面完善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关键词:高校;道德教育;美德伦理;规范伦理;道德理论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德实践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23)09004204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第 43 卷(2023 年)第 9 期第 42-45 页Vol 43(2023)No9P42P45美德伦理视域下高校道德教育研究*第 9 期承诺对所有个体行为的外在约束或限制”2,而美德伦理的规范性则表现为通过“主体价值观念对主体自身行为的内在自律”2。规范伦理是将一种对道德生活有用的做法当作了伦理上最基本的东西,而在美德伦理看来,伦理的首位必须是行为者所具有的某种东西。与此同时,相比于规范伦理对特定行为的约束,美德所要求的不仅是特定的行为倾向,它往往要比作出相应的行为倾向所涉及到的内容更为丰富,一个拥有诚实美德的行为者要比那些按照道德规则作出诚实行为的行为者,更显示出他的内在价值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因此,在促进我国高校道德教育重建道德主体性方面,美德伦理更具启发性和引导性。(二)美德品质的稳定性使得美德伦理得以稳定地指导道德实践美德作为一种品质特征,一旦形成就会非常稳定地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也正因如此,美德伦理在现实引导方面显示出优越性。现实的伦理生活丰富而庞杂,很难用一种精确的道德真理来公式化地解决问题,因此,更为重要的是用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来为现实道德行为做出规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德伦理要求行为者通过效仿美德者的行为或遵从美德教化者的指导进行道德行为,并逐渐习得稳定的美德品质3,进而以美德品质自发地审查自身的行为,这一规范方式可以在现实中考察并引导行为者对美德的理解和践行,这也显示出美德养成在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要意义。(三)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美德伦理范式的道德教育具有丰厚的底蕴。在我国传统文化占重要地位的儒家思想中,所贯穿的对美德品质的强调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一直不断地引导人们向往和推崇一种德性的生活。可以说,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都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来塑造行为者的品格,使之成为具有美德的人,即君子、圣人,进而自然、自发地从事德行。而这与美德伦理范式的道德教育要求培育行为者道德品质的进路相一致。不仅如此,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美德教育资源,其中依然能够提炼出许多具有时代意义的价值内容,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等,这些美德品质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成为了高校道德教育的源头活水。因此,美德伦理在中国社会的道德教育实践中更能发挥其培育美德、规范行为的重要作用。二、基于美德伦理的高校道德教育实践路径高校道德教育的使命在于引导学生追寻美德,养成道德的价值选择和实践倾向,铸就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合乎道德地生活。在美德伦理视域下,行为者拥有美德意味着,“第一,他必须有所知;其次,他必须有所选择,并因其自身而选择;第三,在行动中,他必须勉力地坚持到底”4,基于此,应该从理论基础、价值选择和实践追求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一)加强道德理论教育,夯实德性养成根基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同样地,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也来自于明确的理论教导,通过透彻的理论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内在道德品质养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高校思想政治课正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教导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强调,“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强调思政课的价值性,不是要忽视知识性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科学的知识作支撑,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6。因此,寓道德品质培育于透彻的学理分析中,加深学生对道德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使其形成在道德问题上的独立判断力,进而在其道德品质养成过程中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的使命。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进行理论正向引导,使学生明确道德的本质及其生成机制,并能充分认识到,道德不仅是一种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规范方式,更是一种遏恶扬善的社会意识和实践智慧,从而从理论层面明确提升道德品质的依据。不仅如此,还要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善恶标准,并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6,针对典型的错误理论和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与错误思想作坚决斗争,并及时反思自身观念。例如,要让学生认识到,道德虚无主义否定了善恶是非之分,消解了道德和一切道德传统,这种从根本上拒斥道德的理论观念必将带来道德冷漠、道德失范等现象,对社会发展而言毫无积极意义。此外,还要引导学生理性分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危害,抵制和防范错误思潮对自身道德品质的不良影响。总而言之,坚实的理论力量会成为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认知基础。张贝丽:美德伦理视域下高校道德教育研究43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 年(二)实施道德情感教育,引导向善价值选择“道德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知识,并不只依赖于理性化的知识传播,而是更多地依赖于人类感情纽带的互感、同感、共鸣”2,而实施道德情感教育正是借助人类情感的互感、同感、共鸣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从理论层面来看,美德伦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美德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情感对于美德的践行不可或缺,一个行为者不可能在情感上倾向于一种道德价值,而在实践中作出符合另一种道德价值的事情7,也就是说,情感因素在美德践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情感的共鸣移情有助于塑造美德。美德伦理学家斯洛特认为,“根据人类的移情功能而对他人实施的关心”8就是美德的本质。也就是说,正是在对他人情感的共鸣中所形成并实施的对他人的关心构成了人的美德,而这也说明了情感教育在美德养成中的重要意义。从实践层面来看,实施道德情感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正面情感,以及对假恶丑的负面情感,唤起其内在价值选择的自觉,从而有助于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而且可以使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仁慈、公正等)因道德情感的加入而变得浅显易懂。比如:人善待动物不仅是因为遵守仁慈等道德原则,还出于对动物的恻隐之心以及对虐待动物这一行为的厌恶和愤怒等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道德情感。因此,高校道德教育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还应加强道德情感教育。在我国,丰富的传统美德和连贯的社会文化为高校实施道德情感教育提供了足够的思想资源和道德谱系。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公义胜私欲”的道德要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追求,“成由勤俭破由奢”的涵养精神以及“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更是形成了丰富的革命道德和优良传统,有坚持斗争、不怕牺牲的担当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尊重劳动、谋求平等的价值取向,修身自律、保持节操的人格力量。这些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为当前我国实施道德情感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校应该从中华传统美德以及中国革命道德中汲取力量,并结合时代精神和时代楷模,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节、道德宣传周、道德模范宣讲会及主题演讲比赛、班会等活动,深层次、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展开道德情感教育,积极树立道德榜样,弘扬道德模范精神,使之成为学生自觉构筑崇德向善价值取向的强大精神力量。(三)丰富社会实践活动,锤炼个人道德品质理论来源于实践,因此,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关于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同样存在这种辩证关系,即对道德的认识与思考源自于实践,已形成的道德认知可以指导道德实践,道德认知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完善。道德认知与实践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为高校道德教育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一方面,对于尚未真正进入社会、缺乏实践经验的高校学生而言,单纯的道德理论教育总是晦涩抽象的,因为“这种理论来自生活经验并说明生活经验”4,因此,高校道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结合社会实践案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理论。另一方面,高校展开道德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道德是什么,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而道德认知要想真正转化为稳定的道德品质,也要在实践中完成。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在美德养成的过程中,“知的作用是非常微弱的”4,而实践却非常重要。也就是说,美德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道德行为的实际运用及多次重复而保持下来的。因此,高校道德教育应创设条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深刻感受道德的重要价值,在实践的检验中完善自身的道德认知,锤炼自身的道德品质。高校道德教育对社会道德生活的影响,不仅在于延续了社会中已形成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引导青年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更在于向社会系统输送具备明确道德认知及道德实践能力的社会成员,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匡正社会风气。从这一角度来说,高校道德教育在个体德性养成及社会的良序运行方面,都对社会道德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从美德伦理的角度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展开思考,既是新时代推进高校道德教育精准定位的具体要求,也符合伦理学的研究宗旨。一方面,新时代高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有道德的人,进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