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课程
国情
培育
研究
龚联梅
2023年4月第20卷 第4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0 No.4Apr.2023一、引言新时代的大学教育应立足于“两个大局”。第一个大局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大国间政治博弈和战略竞争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全球化动力由传统的西方大国转向新兴经济体。“大变局”的核心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变,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第二个大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必须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要使命,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是对身处世界变局中、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也是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以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为基本教学目标。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既能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又能厚植家国情怀、促进大学生形成自觉的家国行为,是培养具有正确家国认知和坚定积极家国意志、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又要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开放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面临着国际多样文化的刺激与冲击,增强文化自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路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理清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并挖掘和彰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家国情怀元素,既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基金项目:湖北经济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经济金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YB202202);数字经 济 背 景下 经济 学 课 程 内容 更 新与 模 式改 革以 湖 北 经 济 学 院 数 字 经 济 国 际 化 试 验 班 为 例(YB202201)作者简介:龚联梅(1993-),女,湖北巴东人,湖北经济学院财经高等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齐航(1990-),女,河南南阳人,湖北经济学院财经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实验经济学;徐慧玲(1981-),女,湖北随州人,湖北经济学院财经高等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家国情怀培育研究龚联梅,齐航,徐慧玲(湖北经济学院 财经高等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205)摘要:“课程思政”“大思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建构社会成员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本文聚焦于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业课程中培育家国情怀,在剖析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和现实价值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业课程内容中的家国情怀元素并设计教学案例,从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目标、革新教学内容以及多元化教学考核四个方面构建渗透路径,形成在知识传递的同时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育人格局。本文所探索的在专业课程中厚植家国情怀的实施路径,将对加快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关键词:课程思政;政治经济学;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132复兴的精神定力,是对“两个结合”的重要实践。本文首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手,明晰家国情怀的具体内涵,并结合中国具体实践,分析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现实价值。基于此,本文制定了家国情怀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度融合的特定教学目标,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和课外资源中家国情怀的知识点和内容,并设计了将家国情怀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案例。最后,在课程考核中增设对家国情怀理解和实践的综合考察。二、更新教学理念,明晰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和现实价值(一)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无论是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还是礼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体现了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文人学者里历来重视和讨论的话题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家国情怀的内涵意蕴,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概括和阐释。一是认为家国情怀是一种人文情感认同。侯彦杰,魏莹(2022)认为“家国情怀是个体的人基于所在家庭、社会、国家政治取向和发展路径的认同而产生的一种自我归属感”。刘紫春,汪红亮(2015)认为家国情怀的当代价值是要让人们对家庭和社会怀有感恩之心,并从小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观念。邵清(2018)认为家国情怀是对国家文明的强烈认同,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家国情怀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纽带。杨清虎(2016)认为“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二是认为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张军(2019)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家国情怀的土壤,但家国情怀不能等同于民族主义,家国情怀是对集体的深厚情感并逐渐形成道德观而非政治意识与道德规范。贾付强,赵春风(2016)认为爱国主义源于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包含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思想和爱国意识,其体现在当“小家”与“大家”的利益产生冲突时应当以集体利益为重。吴菲(2022)认为“家国情怀始终贯穿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历史与现实,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家国情怀是对家乡、国家的热爱之情和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忠孝观念是家国情怀的价值提炼。于鹏等(2022)认为家国情怀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认同,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要从思政课程设计上入手,发掘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三是认为家国情怀是一种对自身责任的意识和行动。张倩(2017)认为家国情怀是发起于情感认同并维护所在的共同体,自觉承担责任的表现。易连云,毋改霞(2014)认为“家国情怀是一种对祖国、对家庭强烈和真挚的情感,是一种立足于热爱家庭,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并积极报效祖国的稳定情感”。赵存东等(2022)认为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人格素养和情怀,当代大学生应当将专业技能融入强国事业,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梁启超在呵旁观者文中写道:“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由此,知晓责任、勇于担当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李斌,2016)。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从个人情感、传统文化和行为责任的不同角度对家国情怀的内涵进行诠释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国家情感上的认同,逐渐形成家国一体的价值观、责任感,并最终体现在个人对待自己、家庭和国家的行为上。本文认为应当从“知”和“行”两个维度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在知识和认知的维度,包括知晓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三个方面;在行为和行动的维度,包括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三个方面。因此,本文第三部分也将从这两个维度六个方面开展家国情怀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设计。(二)家国情怀现实价值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家国情怀思政元素,并彰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家国情怀,从而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第一,家国情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挖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专业课程中的家国情怀元素,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既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可推广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018年、2019年和2021年四次发表关于课程思政和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将课程思政工作提高到了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新高度。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随后构建高校思政体系步伐加快。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教育部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在第三部分“学科教学体系”中提出要扎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133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吹响了全面部署课程思政建设的号角。然而,赵继伟(2019)指出,“但从既有的探索来看,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方案尚未形成”。同时,由于课程思政最终要通过教师这一关键主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这就要求任课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课程知识,还要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体系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王学俭和石岩,2020)。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对理解专业课程体系背后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提供了参考。本文的尝试为其他经济学专业课程挖掘思政元素提供了借鉴,是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第二,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业课程与家国情怀元素深度融合,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实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部分,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重要课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家国情怀思政元素,并彰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家国情怀,从而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促成大学生自觉的家国行为,是结合中国当前所处的世界格局、中国当前的发展任务以及中国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特征而做出的重要举措,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第三,将家国情怀融入学生价值塑造,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即大学的根本任务。青年的价值观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取向,而大学是年轻人价值观形成和知识储备的重要时期,在大学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传递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和道德修养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有助于实现大学的根本任务,为国育才,为党育人,造就“懂责任、敢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中华经典之一的礼记 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条目已经充分凝练了家国情怀的内涵和价值。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外来优秀知识成果的兼容并蓄,有助于大学完成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任务。第四,以培育家国情怀为抓手,培养学生勇担时代使命的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新时代潮头,以家国情怀托举民族复兴使命,是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专业课程目标是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社会经济运动的特征和一般规律。依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深化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