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研究_王正.pdf
下载文档

ID:2569342

大小:1.46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内蒙古自治区 农村 牧区 生态环境 治理 研究
http:/2023年4月 第14卷 第8期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研究王正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摘要:内蒙古自治区因自身资源、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的特殊性,在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中面临农村牧区治理共同体和“主人翁”意识不强、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有待完善、生态治理资金与技术相对匮乏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树立正确从生态治理理念、建立健全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与组织、强化技术创新及资金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应改善建议。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农村牧区;内蒙古自治区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8-155-40引言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在此背景下,农村生态宜居不再是简单强调单一化生产场域内的“村容整洁”,而是对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内生性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乡村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牧区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与此同时,生产经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生态环境安全。基于此,农村牧区针对生态治理依然需要做出更多努力。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草原分布广泛,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1。这导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实施生态治理的难度较大,生态治理将是当地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长期性、艰巨性任务。基于此,笔者对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区生态治理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其改善路径。1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四大牧区之一,草原面积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64%、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2。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加上内蒙古自治区地处边境位置,同时具有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功能区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向北开放经济带的双重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从4个方面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1.1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时代要求2021 年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调查公报显示,全自治区草地面积为 5 437.42 万 hm2,其中天然牧草地 4 792.20 万 hm2,占草地总面积的88.13%。草地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区域小气候、防风固沙等一系列生态功能,同时是实现畜牧业发展和各种农牧产品加工的物质基础。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不仅是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点区域,也是防沙治沙的关键地带,其生态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生态安全格局。因此,内蒙古自治区应加强农村牧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强农村牧区生态系统保护工作3。将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党中央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给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确立的重要政治任务。1.2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发展规划 提出,努力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增强农村牧区发展活力,积极作者简介:王正(1997),男,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55DOI:10.19345/ki.1674-7909.2023.08.023http:/2023年4月 第14卷 第8期开展农村生态治理,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逐步实现农牧业强、农村牧区美、农牧民富的奋斗目标。此项发展规划不仅强调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也更加突出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在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021 年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显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2021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较2015年提高4.25个百分点,地膜回收率提高至80%;全区主要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覆盖率达到57%,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5年的49.4%上升到2021年的55.0%,全区畜禽养殖综合规模化率达到60%4。虽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生产效率和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已有明显提升,但是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尽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内蒙古自治区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1.3满足农村牧区居民对良好生活环境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基本解决农村的垃圾、污水、厕所问题,打造美丽乡村。内蒙古自治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337元,比2020年增长10.7%;2021年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 15 691元,比 2020年增长 15.4%;2021年农村牧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比2020年下降0.5个百分点。随着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尤其是电子商务和物流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农牧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已经得到相对满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与之相对应的是农牧民对于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的更高追求5。目前,农村牧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必须要加强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以满足农村牧区居民对良好生活环境的现实需求。开展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可为农村牧区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有利于农牧业资源开发和利用,最大限度减少污染,使农村牧区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也使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因此,全面推进农村牧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成为满足农牧民实际需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综上所述,加强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对推动全国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满足当地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深远的意义。未来,内蒙古自治区需要着眼实际需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全面改善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存在的生态环境治理困境近年来,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也面临一系列复杂问题,如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等。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仍有40%的村庄没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75%的完整建制村没有系统的污水处理设施。具体到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治理实际,全区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率仅为19.72%,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制村覆盖率仅为43%6。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生态治理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2.1农村牧区治理共同体和农牧民“主人翁”意识不强理想状态下,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主体包含农牧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其中前三者作为环境保护的直接受益者,应该承担起生态治理的主要责任。但是长期以来,生态治理的相关行动都是由政府发起,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组织农村企业和农牧民参加治理活动,并在具体治理中起监督和保障作用7;相比较而言,农牧民、农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度不高。具体来看,农牧民自身的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农村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对生态环境关注较少,牧区相关社会组织没有承担起相应责任,致使无法形成团结有力的治理共同体。参与度不高也体现在农牧民认为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是政府的事情,认为相关治理工作对自己的生活影响较小。这导致农牧民在村庄各种事宜中未能发挥好自己的主体作用,不愿积极参与政府发动的各项生态治理活动。2.2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目前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监管制度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多为事后监管,事前、事中环节的监管存在一定的欠缺8。例如,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区域水资源管理长期较为宽松,违法取水用水问题突出,地下水超采整改目标落空,地下水位下降严重,水生态状况堪忧,但这一问题长期未得到有效监管,经中央督导组查验后才采取相关处罚措施,为典型的事后监管。另一方面,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工作机制也存在较多问题。具体来看,内蒙古自治区各旗区的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前期基础性工作开展较好,但在具体实施中各部门的职责划分不够明确,相关156http:/措施不够具体化,农村牧区的监督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此外,当地生态环境治理更多依靠行政手段,相关责任主体内生动力不足,全面化的治理机制尚未形成9。2.3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资金与技术相对匮乏一方面,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治理资金仍然存在较大空缺。虽然国家安排了一系列财政资金支持,但是资金主要投向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领域,导致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受限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牧区基本的垃圾污水收集、转运、处理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农村牧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另一方面,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水平较低,导致放缓了治理进程。3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路径探索乡村能不能振兴,关键在于生态治理能否让人民满意10。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时代背景下,要想实现农村生态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在不断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新发展理念,从而不断满足农牧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际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现状,笔者提出以下3条改善路径。3.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生态环境治理理念要想真正实现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必须转变各参与主体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生态环境治理理念。各级政府需要从以往盲目追求经济增速的传统政绩观念中转变出来,注重保护当地农村牧区的生态环境,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利益。在相关政策执行中,政府有关部门应在明确责任人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责任状等形式,将生态治理、环境美化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指标纳入各层级政府的绩效考核11。同时,农牧民需要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将生态环境治理融入日常生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此外,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与农牧民、社会团体、农村企业的沟通,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如组织观摩、表彰、评比等,树立环境治理典型,以增强其对环境保护的主观能动性11。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已进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例如,2020年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政府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镇干部、村干部、负责村子日常工作的专员,打造表彰典范,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采取组织观摩学习、评 比 评 优 等 方 式,让 农 牧 民 学 有 榜 样、干 有遵循12。3.2健全农村牧区生态环境监管与保障体系为实现农村牧区生态治理现代化,内蒙古自治区亟待构建政府、农牧民、农村企业、社会组织多方协同参与的生态环境监管与保障机制11。一方面,针对生态治理监管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应完善基层干部任期内生态文明监管责任,明确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实际运行单位的责任,建立健全有制度保障、有法律标准、有人才队伍、有群众监督的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长效管控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治理保障体系。基层政府需要转变以往的职能角色,通过职能放权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并强化农村企业在治理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对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的培训及农村绿色产业相关生产技术的培训,引导农牧民探索应用合理化、科学化、生态化的农牧业生产方式13。另外,政府要充分发挥各类环保组织在环保宣传、环境治理和配合相关政策实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14。3.3加大科技与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并提供相应资金保障是做好生态治理工作的关键。一是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从源头改变农村牧区发展方式,优化农村牧区经济结构15。例如,2021年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开展合作,规划了科技服务网络计划综合治理专项计划,实施“荒漠化治理和沙产业关键技术应用与研发”项目。该项目针对内蒙古黄河流域荒漠区野生药食资源分布少与种类单一化、植被覆盖率低等问题,建立特种资源苗圃,开展新品种培育,推广高附加值植物品种及生态培育的先进技术,构建沙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