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目的论视角下国学典籍《论语》的比喻翻译研究_何涛.pdf
下载文档

ID:2569273

大小:166.11K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论语 目的论 视角 国学 典籍 比喻 翻译 研究
第 42 卷第 3 期2023 年 6 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Journal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Vol 42 No 3Jun 2023收稿日期:2023-02-28学报网址:https:/lztx cbpt cnki net基金项目:兰州交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2040);兰州交通大学2022 年教改项目(JGZ202216);兰州交通大学2022 年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KCSZ021)作者简介:何涛(1986 ),河南信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论、翻译学。E-mail:2411631617 qq com文章编号:1001-4373(2023)03-0156-05DOI:10 3969/j issn 1001-4373 2023 03 022目的论视角下国学典籍论语 的比喻翻译研究何涛,刘雅琦(兰州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兰州730070)摘要:儒家经典之作 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言辞文约意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无出其右。论语 的显著特点之一是运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因而如何有效译介这些比喻十分值得探讨。本文以亚瑟韦利译本为例,从目的论视角出发讨论和分析韦利译本中比喻的翻译,总结出比喻翻译的具体方法,旨在为增强国学典籍的译介效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论语;亚瑟韦利;比喻翻译;目的论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A Study on the Metaphorical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of Confuci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HE Tao,LIU Ya-qi(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Abstract: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 classic of Confucianism,has a broad and profound content,and isrich in language and meaning,which makes it occupy the highest posi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One of the notable feature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the use of a large number of metaphors for rea-soning,so how to effectively translate and introduce these metaphors is worth exploring This article takesArthur Waleys translation as an example,discussing and analyzing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in Waleys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By summarizing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metaphor trans-lation,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the translation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classicsKey words: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rthur Waley;metaphor translation;Skopos theory国学典籍作为我国古人智慧的的结晶和我国文化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瑰宝,其对外英译正是向海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在浩如烟海的国学典籍中,论语 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典籍中的典籍”,因而广受汉学家与译者的高度关注。论语 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文中的修辞不胜枚举,而比喻更是被大量用于说理,成为其精髓所在。然而,这些比喻蕴含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常常成为翻译中的棘手问题。对此,翻译目的论主张译文和原文并不需要达到绝对的对等,而应当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分析原文的基础之上,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为目的,进而选择最佳的、合理的翻译方法与策略,该理论对于中国浩瀚典籍作品中所蕴含的博第 3 期何涛等:目的论视角下国学典籍 论语 的比喻翻译研究大精深的比喻修辞的翻译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从翻译目的论出发,以亚瑟韦利的论语 英译本为例,探讨比喻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期对国学典籍中纷繁异呈的比喻修辞提供翻译启示,助推海外读者更好地品读国学精髓,增强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传播力。一、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内涵“目的论”,其英文概念为 Skopos Theory(Ver-meer,1984:113)1。该理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于德国而兴起,最初是由德国著名翻译家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在他的代表性著作普通翻译理论框架(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Translation)一书中率先提出。目的论产生于以对等为基础的语言学翻译理论日渐显露其软肋的时期(陈小慰,2012)2,此时对等论面临对诸多现实翻译行为解释乏力的困境之中。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其以译文的预期功能为取向,将翻译置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之中,尤为强调译语语境和文化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翻译理论的不足。在目的论看来,翻译目的具有三种含义:其一是译者的基本目的;其二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其三是使用某种特殊翻译策略或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胡作友,2008)3。目的论倡导在整个翻译活动中采取的策略应由翻译的目的所决定,从源语篇和译文篇的地位、彼此间的关系、翻译的概念、译者的作用、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等方面开辟一个新的视角。目的论要求在翻译活动中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目的原则,对应英文为 skopos rule;其二是连贯原则,对应英文为 coherence rule;其三是忠实原则,对应英文为 fi-delity rule。三个基本原则之间在翻译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尽管如此,“目的原则”却是译者应当遵循的首要原则,只有在遵循目的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翻译的连贯性和忠实性。三个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如下:(1)“目的原则”,认为在翻译活动中首先要遵照明确的目的,即翻译的目标和任务,他们既是翻译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翻译活动的归宿。(2)“连贯原则”,认为翻译文本在语言和语境方面需要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即译者需要在保持源语的意义和风格等方面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读者的习惯、文化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3)“忠实原则”,认为翻译文本在意义和形式上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尊重原文的意图和风格,尽可能地传达其内在含义和特点,以便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翻译文本。二、比喻及其在论语 中的使用比喻是在书面或口语中通过使用联想、想象,依照甲乙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以甲事物来呈现乙事物的一种常用的修辞。比喻修辞引物连类,类比取譬,从而使抽象事物形象化,概括事物具体化,陌生事物熟习化,深奥道理浅显化,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艺术手段。由于比喻“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陌生的事物熟习化,飘缈的情思深沉化,爱憎感情强烈化,情境描绘生动化”(王占福,2001:155)4,比喻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具有突出的地位。以儒家经典论语 为例,其中的比喻修辞俯拾皆是,孔子及其弟子常使用比喻来说理施教,可谓“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云于貌,或拟于声,或譬于事”(范文澜,1958:602)5。论语 也因其别具一格的喻材、精妙绝伦的喻法,深邃的哲理彰显出隽永的艺术性。比喻的常见类型之一是明喻。“明喻”,也称为“直喻”或“显比”,俗称为“打比方”,常通过类比或直接的比较来创造形象、描述情感、传递信息,其基本格式是:本体+喻词+喻体。明喻常用的喻词有“譬犹”、“譬之”、“犹”、“若”、“如”等。在论语中,明喻除了包含现代汉语也常使用的“似”、“如”、“犹”、“譬如”这种明显的标志词以外,还存在词类活用现象。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更常见,一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如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王力,2001:343)6。例如,“寝不尸,居不客”(论语乡党篇第十)中的“尸”和“客”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表示“像尸体一样”、“像客人一样”。再如,“山节藻棁”(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中“山”是名词作定语,表示“像山一样的形状”。比喻的另一种类型是隐喻。“隐喻”,也称为“简喻”,是一种不直接点明而暗中作比的方式,也即通过暗示与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观点和情感。在形式上,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是相同的关系,其不用喻词,但可以使用“为”、“即”、“是”,或以不用系词的判断句来表达。论语 中的隐喻主要采用第一种和第三种表达形式,后者尤其表现在751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第 42 卷使用表判断句的“也”,其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是”。例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喻的第三种类型是借喻。“借喻”,通常“以乙代甲”的形式呈现,其不用任何譬喻词语,且本体也不出现,故借喻亦称为“暗比”。借喻的典型特征是“文字经济,寓意深刻”(陈定安,2004:15)7。在论语 中,借喻也被大量使用,旨在以物喻物或以物喻人,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而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例如,论语子罕篇第九 中就有一个十分典型的句子,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句中的“岁寒”一方面指天气,同时也比喻污浊的社会或艰苦的环境,而此句中的“松柏”则用来比喻君子,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松树就有着特殊的感情,因而“松”与竹和梅一道被誉为“岁寒三友”。三、目的论视角下论语 比喻译例赏析儒家经典之作 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述孔子和他的门人的言行的著作,在文体上体现为以语录体为主、以叙事体为辅的特征。论语 作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一座伟岸的思想丰碑,蕴含着极为丰富而崇高的文化精神资源,不仅是中华民族广为传诵和学习的重要典籍,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海外传播的重要典籍。事实上,自 16 世纪末以来,论语便不断被中外译者翻译成外文,至今已达几十种文字,这对海外读者认识儒家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论语 的诸多译本中,英国汉学家、翻译家亚瑟韦利(Arthur Waley,1889 1966)的英译本,其语言风格通俗易懂,受到读者的广泛阅读和高度认可。以下将从目的论的三个翻译原则出发,具体分析韦利论语 译本中的比喻翻译使用的策略与方法。1 目的原则如前文所述,在翻译目的论看来,目的原则是在翻译中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换言之,在翻译中,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对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的择取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具体而言,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包括三种:其一是译者的目的;其二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其三是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通常情况下,相较而言,译文的交际目的要比其他两个目的更加重要。论语 英译的三个目的是重合的,都是帮助读者理解 论语 原文内涵,了解中国文化。尽管中英语言在比喻修辞上有相似之处,比喻修辞常常可以被直译出来,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有时仅仅直译原文比喻,海外读者并不能理解这些比喻的深厚文化内涵。对此,韦利在处理一些比喻的翻译的时候,在直译原文比喻的同时,还通过增加注释,不仅补充原文比喻的背景知识,填补海外读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空缺,还对原文比喻进行举例或说明,帮助海外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具有深邃思想、运用巧妙的比喻。例 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