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莆田俚歌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究——以《乞丐诗》一课为例_黄青梅.pdf
下载文档

ID:2569218

大小:2.13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乞丐诗 莆田 俚歌 走进 小学 音乐 课堂 乞丐 青梅
88课 程教学新探2023.06.莆田俚歌,又叫“乞丐诗”,始于宋,盛于清,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流传历史,源于民间、师傅口授、学徒强记进行传承,曲目甚多,约百余种类型,极富乡土韵味,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吸引了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并对它进行项目研究。现今的莆田俚歌似乎已经逐渐被淹没在尘埃中,即将成为“绝唱”。努力抢救莆田地方文化遗产,加强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蒙教育,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认识,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如何充分发挥音乐学科优势,更好地做到守护、传承与发展地方民族文化?本文以乞丐诗一课为例,谈谈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创设氛围传承文化莆田俚歌是闽中优秀的民间演唱艺术,它形式多样,题材丰富。音乐教师如果能将优秀的莆田俚歌引进课堂,与音乐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一定能改变以教科书作为唯一音乐课程资源的格局,这样既符合音乐新课黄青梅以乞丐诗一课为例摘要莆田俚歌,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流传历史,极富乡土韵味,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文章简要阐述了莆田俚歌的相关概念及莆田俚歌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莆田俚歌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具体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会说方言、会唱俚歌、会打板鼓的能力,以期让莆田俚歌得到守护、传承并发扬光大。关键词莆田俚歌小学教育音乐课堂实践探究莆田俚歌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探究程理念要求,又对当前的音乐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教学中,音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莆田俚歌是中国民间说唱文学的一枝独秀。例如,在教学莆田俚歌乞丐诗导学铺垫时,教师可问:同学们,听过莆田俚歌吗?先请欣赏一段传统的莆田俚歌曲目乞丐诗。听完后回答:演唱者用哪个地方的方言演唱?主要的伴奏乐器是什么?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其中的问题,答对了,给予鼓励;答错了,耐心引导,使全体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并从中了解到莆田俚歌原为盲人表演,用莆仙方言演唱,也就是用莆仙地方话演唱。接着,教师介绍莆田俚歌的由来:莆田俚歌,流行于莆田、仙游等地,旧时也叫板鼓咚,或叫咚鼓、咚鼓当、盲鼓、乞丐歌、乞食歌等,它属于渔鼓道情的一个支派,是莆田民间的独特曲艺。关于板鼓咚的起源,据宋代的有关文献记载,相传北宋治平元年(1064),人们为纪念、歌颂千古一女钱四娘截溪建陂的功绩,自发用她装铜钱的竹筒鞔皮作为鼓,一边敲鼓,一边用莆田本地的俚语向人们说唱钱四娘悲壮殒身的感人故事,以这样的方式到处募捐,木兰陂才得以建成。自宋代之后,随着兴化戏的发展,板鼓咚渐渐地被莆仙戏曲所吸收,新中国成立后经民间艺人整理,板鼓咚改称为莆田俚歌。此时,学生的新鲜感已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问题的思考或知识点的记忆上。二、艺术实践培养能力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实践、体验与探索,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情感、想象和理解,绝不能单靠教师的讲述来完成。教师要坚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热情、关注和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守护和传承地方优秀的音DOI:10.16704/ki.hxjs.2023.06.01789课 程教学新探2023.06.乐文化遗产。具体教学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一)学说方言方言是一种地方独有的语言。莆仙方言,也叫兴化话、莆仙话等,它的形成,有其古老的渊源,是莆仙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和有机组成部分。它有三大特色:一是由七个传统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和一个新调类(类似上声、但短促的调型)组成的;二是还存在着国际音标中边擦清音,也就是舌尖前音;三是没有前后鼻音之分,只有鼻音尾韵;没有平卷舌音之分,只有舌齿音。因此,莆仙人说普通话地方口音较重。莆田俚歌,是流行于莆仙方言区的一种说唱曲种,属于多段体叙事诗。它的唱词是七言韵律句式,也就是每段四个乐句,每个乐句七个字,很讲究押韵,遇到双的一定押韵;可以是一段一韵,也可以是数段一韵。主要内容大多是来自民间传说或戏曲故事。莆田俚歌的说唱形式简单活泼,通俗易懂,不仅方便于吟唱,也极容易记忆,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所以,学说莆仙方言的环节很重要。例如,在学习莆田俚歌乞丐诗的唱词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演唱莆田俚歌,一定要用莆仙方言演唱。莆仙话有文读和白读两种读音:文读音(接近普通话)和白读音(接近莆仙人的生活用语)。生活中,常见比较多的读法是白读音,而文读音一般在连句中运用的比较多。接着,教师激情导入:听着这么好听的唱腔,老师也想唱上几句,这首莆田俚歌一共有两个乐段。请男同学聆听第一乐段的唱词,女同学聆听第二乐段的唱词,比一比,哪位同学听出最多内容?随后,教师演唱莆田俚歌乞丐诗,并问:听出来了吗?老师演唱的唱词有哪些内容呢?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有的男同学说,听到了第一段的第一乐句中有“喜听春雷哎”五个字的唱词;有的说,听到了“第一”和“天子”;还有的说,听到了“独占”两个字;有的女同学说,听到了第二段的第一乐句是“尊声太老爷、太夫人”;有的说,听到了“有福有量哎”;还有的说,听到了最后一个乐句唱着“可怜我俩没饭吃,求求送米又送银”,课堂气氛空前热烈,学生沉浸在快乐、高涨情绪的氛围中。于是教师抓住时机,出示莆田俚歌课题乞丐诗,请学生用莆仙话朗读课题,并说明:“乞丐诗”的莆仙话在莆仙方言词汇中读为“乞食诗”,再如“锅”为“鼎”、“我”为“寡”、“你们”为“汝辈”、“害喜”为“病囝”等诸如此类的字词,分别和古汉语的运用方式基本相同,所以学术界有人称说“莆仙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接着,请男同学分句至连句跟随老师朗读并分析第一乐段的唱词:“喜听春雷哎第一声”,因为是连句,基本上是文读音,所以大多同学能够很快听出意思来;第二至第四乐句:“天子门生呀至恭贺衣紫共腰金”,其中只有“天子”“哎”“独占”“衣”和“腰”是文读音,其他的都是白读音,接近莆仙人的生活用语,难度有点大,需要慢慢领会。但是能够从中发现押韵句,如,第二乐句的“万众钦”和第四乐句的“共腰金”有押韵。然后,请女同学分句至连句跟随老师朗读第二乐段唱词。因四个乐句中大部分是文读音,所以女同学基本上都听出意思来了。最后,请全体学生互相交流并思考:用什么好办法能够快速记住唱词呢?有的说,按节奏朗读容易记住唱词;有的说,分组接龙朗读更容易记住唱词;还有的说,可以跟名字联系起来,比如:生、钦、金、福、恩、银等字,都是人名,可以联系莆仙话的名字这一过程的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二)学唱俚歌万物皆有其韵味。莆田俚歌的声腔是“兴化腔”,唱调严谨,音律变化灵活。因兴化方言语音的特殊性,曲调随着唱词音高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演唱者在演唱中,虽然唱腔只有四句主曲,但演唱者能够根据词意的喜怒哀乐,自由地即兴发挥,临时地做出调整,用一个基本唱调,或顿,或扬,或用拖腔,巧妙变化,唱得句句声腔不重复,音律不等式,极富乡土韵味。莆田俚歌的表演形式,从音乐的角度,叫做单曲体多乐段的形式,曲调韵味,跟莆仙方言紧密吻合,紧密结合,讲究音节的韵律和句末的押韵,地方特色浓郁,具有娱乐性的特征。例如,在学唱莆田俚歌乞丐诗时,音乐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并感受其韵味和魅力,提升莆田俚歌文化的素养,为学唱莆田俚歌做好铺垫,而并非单纯地让学生读出唱名或音乐符号。接着,教师用琴弹出旋律,让学生由分句至连句,一边用手指随旋律的线条划一划,一边轻声地跟随琴声唱一唱,反复练唱,直至学生记住旋律的节奏和音高。教学中,教师不要刻意强调专业的咬字、气息及声音的浑厚及亮度,这样会人为地造成发声障碍和紧张心理。加入歌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范唱并进行对比,哪一乐句是带有“兴化腔”的90课 程教学新探2023.06.韵味,也就是有音韵、有声调、有情感的。因前面已经多次聆听其韵味,做好铺垫打基础了,此时,学生一听就能辨别出来。最后,进行分句教唱、跟随音乐模唱、师生接龙演唱、男女生接龙演唱、对唱等,并指导学生演唱莆田俚歌的一些要点:一是注意乐句的音头,也就是乐句的第一拍,如男同学演唱的第一乐段中的“喜听”“天子”“独占”“恭贺”,以及女同学演唱的第二乐段中的“尊声”“有福”“可怜”“求求”等音头要唱的稍重、清晰;二是注意莆田俚歌的韵味,演唱者根据唱词及情感灵活变奏,也就是心情不一样时,所唱出的莆田俚歌的音调也就不一样了,有时可能会添加上滑音或下滑音,有时也可能会随着语气、声调和情感的变化而转换,唱出不同的旋律。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心里留下莆田俚歌的种子,并且慢慢地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才能使莆田俚歌不会被淹没在尘埃中,做到守护和传承莆田俚歌的文化遗产。(三)学打板鼓莆仙俚歌说唱时的伴奏乐器是板鼓和竹板。竹板是由两片竹片做成,两竹片背靠背握在手心,一张一合对敲能发出“考”的声响;板鼓的节奏较为灵活多变,但节拍的规律与竹板是相同的。板鼓咚的伴奏由演唱者自己一边演唱一边敲击板鼓和竹板来完成的。开唱前,演唱者需要表演一段前奏,然后才逐渐引入故事所需的气氛和感情表达的主题,这轻重缓急和喜怒哀乐完全依靠演唱者的手上功夫来完成。演唱者在说唱的乐段之间,以及乐句末也要敲击板鼓咚,长短也要看表演者的情绪需要来确定,具体的表演形式比较自由灵活。例如,在学唱俚歌乞丐诗后,教师先出示板鼓咚的主要伴奏乐器板鼓和竹板,再示范正确的动作:演唱者腋下挟着板鼓,右手击鼓,左手拿着两竹片背靠背握在手心,手指一张一合让两竹片相击发出声响,节奏比较稳定,一般一拍“考”一下。接着,教师介绍板鼓的敲击方法并演示:板鼓的鼓点有响鼓(食指或中指敲击鼓心,发出咚咚的声响)、边鼓(食指或中指敲击鼓边,发出当当的声响)、点鼓(食指或中指弹打鼓面,发出嘟嘟的声响)、闷鼓(食指或中指压打鼓面,发出扑扑的声响)、轮鼓(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四根手指依次均匀、流畅地敲打鼓面而形成)等多种敲击方法。然后,教师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乐器竹板,左手的大拇指和中指紧紧扣住乐器,听着教师的口令整齐地“考考”一个八拍,并引导学生寻找身边声源,激发创新思维。具体教法:第一,教师示范。教师一边示范,一边口念板鼓经:2/4 咚咚咚咚 咚 咚咚咚咚 咚 咚咚咚 咚咚 咚咚咚 咚,同时,教师一并交待学生,竹板的节奏要稳定,一拍“考”一下,节拍的规律与板鼓相同。第二,学生练习。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练习板鼓、竹板并口念板鼓经;教师作巡视指导,深入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思考新的教学切入点,实施课堂上的“二次备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的帮助上,这样的巡视才有价值。第三,学生展示。学生集体一边演奏,一边默念板鼓经;教师作指导,并鼓励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再评价,营造评价的氛围,尊重学生的想法。第四,师生合作。学生演奏,教师演唱乞丐诗;教师演奏,学生演唱乞丐诗。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对师生的合作表现给予评价,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为手段的教学方式。第五,学生分组,变换角色。男生演唱,女生伴奏;女生演唱,男生伴奏,互评互学、共同提高。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莆田俚歌在整个莆仙曲艺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参与者和实施者,特别是莆田地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更有义务挖掘当地课程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音乐学科优势,积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牢记传承并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让本土音乐文化遗产得到守护、传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使中华戏曲艺术更好地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参考文献:1 卢静.乡音俚歌亦育人 J.未来教育家,2016(09):75-75.2 黄璟.板鼓咚乐器制作的发展访非遗项目板鼓咚传承人黄文栋J.莆田学院学报,2017(12):78-83.3 林荣华.莆仙板鼓咚的艺术特征研究 J.莆田学院学报,2007(03):99-102.注:本文系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