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内蒙古
动物
标识
疫病
追溯
体系
建设
探讨
通信作者,:收稿日期:;修回日期:作者简介:王清(),女(蒙古族),通辽市科左中旗人,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证章标志管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建设与管理,:文章编号:()内蒙古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建设与探讨王清,刘文斌,阿荣,吴国庆,郝剑峰,巴特尔,林立杰(内蒙古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 ;扎鲁特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通辽 )摘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对提高对动物疫病的源头防控能力,保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以来,强化政府主导,加强项目投入,落实企业责任,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和执法体系建设,改善设施设备和技术支撑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动物疫病防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就可追溯体系构架、工作成就、有效监管和技术支撑等方面进行阐述,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关键词:动物标识;疫病;追溯体系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是国际通用的一种制度体系,对有效控制动物疫病发生、传播和扩散,保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都要求,当动物离开它们最初的饲养场地时,必须带有标明原产地的永久标识,以确保有效溯源,(国际标准化组织)对标识的识别、控制和记录做出了要求。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上进行了不断探讨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畜产品安全、提升企业产品质量信誉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构架与现状合理布局、推动可追溯体系建设开展基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的规定,我国建立并实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管理制度。它是以新型的动物标识为载体,对动物个体或群体进行标识,以动物标识编号为基础和数据轴心,将动物从出生到屠宰历经的防疫、检疫、监督管理工作贯穿起来,采集整个动物饲养过程中的计划免疫、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监督等环节的基础信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和传输手段把数据汇总到数据中心(中央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全国联网。通过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设备实现身份识别、数据查询和分析,实现对动物的快速、准确溯源,为行政决策和快速处理疫情提供高效的信息平台。内蒙古自治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制定了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建立了稳固的政府主导的投入机制和工作流程,现已实现了全区所有旗、县、区所辖的乡、镇、苏木全天候网络覆盖。动物标识及设备经费由自治区财政全额拨付,集中统一招标采购,实施中由盟市、旗县分级管理,细化责任和目标,层层分解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饲养场和养殖户的动物标识佩戴由企业兽医人员或防疫员按程序加施。各盟市也根据需求不断增加投入力度,订购动物标识数量逐年增加,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进 入 流 通 环 节 动 物的 标 识佩 戴 率 均 达 到 了 。同时,部分盟市和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尝试和开发了更为先进的电子芯片标识,使标识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更趋完善。年农业部开展信息系统整合,现有信息系统整合为全国动物疫病防控与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云平台,实现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信息系统、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系统用户的统一管理。内蒙古自治区积极跟进、整合系统、培训人员,极大地提升了可追溯体系的功效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发挥企业带动效应、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内蒙古自治区加强政策引导和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金扶持,抓好重点企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一些大型养殖企业,如以伊利、蒙牛、科尔沁牛 年月第期兽医导刊 业、呼伦贝尔肉业等为代表的一批乳肉产业企业率先垂范,带头落实可追溯管理的各项主体责任,引领可追溯体系在饲养环节的落地生根。内蒙古自治区在奶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优质奶源基地建设中进一步建立完善了动物疫病防控可追溯体系,在全面开展奶牛疫病防控和布病、结核病监测检疫净化中,实现疫病防控可追溯管理优先的效能,达到了“一牛一标,可追溯管理”,保障“安全奶”的目标。蒙牛所属的牧场全部奶牛都已佩戴 耳标,建立专属健康档案,部分还配备了专用传感器,监测牛生物防控、疫苗接种、产奶量、健康状况等生长数据,这些数据对接企业 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可优化奶牛养殖环节,在奶牛健康、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方面,获得了更多的价值。在由政府组织行业协会申请属地地理标志认证中及在冠以特色草原牛羊肉品牌时,都将动物疫病可追溯管理纳入必备条件要素,推出一系列高品质、信誉好、有名气的精品品牌。通过选择和命名一大批发展规模适度、市场潜力大、品牌影响广的地理标志优势特色农产品,起到了广泛的示范带动作用。规范可追溯流程、提升畜牧业管理水平规范动物标识使用是提升现代化畜牧业管理、推动畜牧业产业朝着 规模化、标准化、高端化、数字化、品牌化、国际化 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内蒙古各地严把动物流通关,强化动物产地和运输检疫,通过联网的国家信息平台使产品生产、运输、营销、监管、服务等方面的质量管理安全可控。同时,规范疫病可追溯流程、统一标准,使动物标识的订购、发放、使用更加规范、合理、便捷。乡镇将所需申购动物标识数量通过农业部追溯体系门户网站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自治区级审核、测算后传送到农业部追溯体系门户网站生成动物标识序列号,生产企业组织生产后通过农业部追溯体系门户网站将动物标识发往旗县,经签收后逐次发放到乡镇和养殖企业、场户。实行了使用源头单位直接、可控、量化管理的订购使用模式。内蒙古自治区现已对奶牛规模养殖企业及新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奶牛全部佩戴了畜禽标识,完成了信息录入,实现了每头奶牛的身份识别及可追溯管理;完成了规模种羊场、种牛场种公畜和基础母畜的耳标佩戴及信息采集。有些地方还积极与科技公司联手,引进功能更优化的肉羊电子芯片耳标,通过全产业链追溯体系综合服务平台审核,使牧区优质肉羊带上“电子身份证”,“护航”肉羊产业,发挥了品牌效益,实现了以质论价、农牧民增收,助力了乡村振兴的实施。强化研究开发、完善可追溯管理体系内蒙古自治区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在我国信息化、网络新技术不断完善基础上自主研发和创新中建立起来的,经过多年的开发完善而日趋成熟,实现了多项功能技术领先、应用性强,推动了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管理的持续高效发展。表现在:动物养殖场、屠宰场等类场所的管理。内蒙古自治区以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平台,将动物养殖场、屠宰场等类场所纳入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网络化动态管理,建立了 预防性监督、常态化管理 的长效工作机制。动物检疫电子出证系统的管理。建立了全区动物检疫出证数据库(数据库)并实现了与国家数据库对接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电子出证。动物产地检疫率明显提升。以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平台,以屠宰厂为切入点,将屠宰动物和动物产品出证挂钩,使内蒙古自治区动物产地检疫率显著提高。屠宰检疫出证更加规范。全区屠宰企业的屠宰检疫出证过程全部通过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管理系统无缝对接,从屠宰动物入场到动物产品出场,全程需有“内蒙古自治区动物产品可追溯标识”的动物产品检疫证明,环环相扣,屠宰检疫出证更加合理规范。官方兽医工作痕迹化管理。官方兽医出证工作依托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管理系统,出具的每一张动物检疫证明都记录在系统,实现了官方兽医工作的数字化、痕迹化管理,同时通过平台可以进行电子出证的查询统计、实现有效监管。实现了无纸化电子检疫出证。研发了手机端 ,货主可在启运地登陆系统手机 端申报检疫,极大方便了货主申报检疫,提升了官方兽医的工作效率,实现了无纸化电子检疫出证。规范了车辆备案和承运人管理。研发了车辆备案系统,通过采集出证后的车辆轨迹,达到检疫证和动物运输轨迹同步保存,使备案车辆和电子出证进行关联,查询检疫证的同时就可得知该动物运输车辆运行轨迹,实现了指定通道无缝衔接管理。加强检疫监管、助推可追溯体系建设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把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监管放在动物疫病防控和风险控制的突出地位,制定了 内蒙古自治区过程监管、风险控制、可追溯管理工作方案,细化监管内容,进一步完兽医导刊 年第期善了动物疫病可追溯管理。体现在如下方面:建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责任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动物饲养者和企业积极性,促进养殖个体、养殖小区和企业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自觉履行可追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将可追溯监管责任层层分解、划片包干,建立可追溯监管的长效机制。建立可行的动物可追溯监管模式。制定监督效果评价标准,实现动物卫生监督由定性监管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动态监管转变。将分阶段监管转向对动物及动物产品可追溯的全过程监管,将单纯监管转向监管和技术指导并重,逐步完善疫病可追溯管理的程序和方法。确立监管程序和风险管控机制。对辖区内确定纳入监管的场所,逐个建立电子和纸质监管档案,并将有关信息录入监管数据库,实现网络化动态管理。自治区统一制作了 可追溯管理监督检查表,确定了监督检查内容和相应的分值,把风险因素和风险点交给动物养殖单位和企业全方位控制。并通过对监管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查,及时采取可行的纠偏措施,督促企业或经营者落实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管理的措施。依托技术支撑、提升可追溯体系建设内蒙古自治区稳步推进网络化管理,认真组织并完成了相关信息采集、档案建立和数据录入工作,特别是对规模养牛场、养猪场的生产防疫信息报送工作,使疫病可追溯管理的数据更加充实、完整、准确、精细。同时,不断升级信息数据库,保证信息数据的顺利传输,开发了手机联网报检和信息查询功能,为广大养殖户和企业提供了便利。内蒙古自治区着力提升网络化管理效率,在新增的“牧运通”模块中开发了车辆备案系统,无纸化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实现了畜禽运输备案车辆和动物检疫电子出证的关联。存在的问题基层管理人员不足、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兽医体制改革,机构、人员发生了变化,以前从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人员也有相当一部分进行了调整,造成动物疫病防控机构相关人员普遍偏少,人员力量和承担职能严重失衡,导致数据传输和管理工作在个别地方出现相应的滞缓。网络化管理有待提升内蒙古自治区有部分旗县、苏木乡镇(动物标识管理单位)动物标识网络化管理滞后,动物标识签收、发放一直是采用手写登记台账的管理方式,没有通过农业部追溯系统要求的动物标识签收、发放工作,致使生产企业生产的动物标识在追溯系统中只呈现生产完成的状态,无法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可追溯。加施动物标识存在疏漏由于任务繁重,人力和经费投入等原因,部分地区只注重对流通环节即将出售或调运的动物佩戴或现场扫码耳标,对饲养动物佩戴标识实施全程监管上存在疏漏。可追溯体系与动物疫病防控衔接不到位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存在着专业性差,必备的设施设备支撑不够的问题。官方兽医制度尚不健全,检疫工作仍处于落后状态,一些现场临床检查和检疫流于形式、不到位、不规范等。同时,由于检疫把关不严,信息互联互通不够,使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在监督养殖主体落实疫病防控责任、切断疫病传播、防范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方面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对策加强部门职责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追溯体系建设管理,明确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各类机构设置、职能定位、人员配置标准,补足管理人员不足的短板,形成职责统一、协调有序的管理体制。制定更具体的年度目标管理和组织实施计划,细化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各项工作内容,将任务层层分解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实行有效的工作绩效考核机制,扎实推进追溯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为保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要进一步加强追溯体系建设的培训工作,确保基层人员熟练耳标佩戴、识读器等设备操作和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系统的应用与实际操作,并做好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相关档案、文件、资料的交接。同时,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宣传,充分调动养殖者、相关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推进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做好耳标佩戴和信息采集传输工作要组织和指导养殖场(户)为养殖的动物及时佩戴耳标,提高耳标佩戴率;加强对数据采集的管理,做到数据的真实、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