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频
超声
小儿
肠系膜
淋巴结
中的
诊断
价值
丁璐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 年 5 月第 23 卷第 9 期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丁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河南郑州 450052)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70例疑似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9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高频超声检查,记录研究组患儿不同检测部位肿大淋巴结情况,并对比两组肠系膜淋巴结纵横比、淋巴结最大径、血流分级等声像图。结果:研究组70例患儿中脐周部位肿大淋巴结有55例,占比78.57%;脐周至右上腹部位肿大淋巴结有10例,占比14.29%;右下腹部位肿大淋巴结有4例,占比5.71%;脐周至左上腹部位肿大淋巴结有1例,占比1.43%;左上腹部位肿大淋巴结有0例,占比0.00%;研究组血流分级0级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级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脐周、脐周至右下腹及右下腹部位肠系膜淋巴结纵横径比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脐周、脐周至右下腹及右下腹部位肠系膜淋巴结最大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高频超声;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23.09.025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儿科常见病之一,多发于 7 岁以下儿童群体,典型症状为腹痛、发热及呕吐等,也有部分患儿出现腹泻、便秘等症状,威胁其身体健康1。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原因较多,包括链球菌血行感染、寄生虫病以及肠道炎症等,其中肠道炎症属于发病的主要诱因2。由于该病发病初期缺乏特异性症状,给临床诊断带来较大难度,常被误诊为阑尾炎、肠痉挛或肠套叠等,导致最佳治疗时机被延误3。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快速发展及临床诊断方法的不断增多,CT、X 线、超声及 MRI 等影像学技术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率逐渐上升,均获得了一定诊断价值4。高频超声因可通过高频探头将肠系膜淋巴结清晰地显示出来,达到动态、无放射性检查等目的,深受广大医生与患者认可5。为进一步了解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给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与同期健康体检儿童展开高频超声检查,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 70 例疑似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 90 名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 38 例,女 32 例;年龄112 岁,平均(6.352.17)岁;病程 592 d,平均(42.055.36)d。对照组男 49 例,女 41 例;年龄112 岁,平均(6.271.95)岁。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 理 编 号:201900375 号)。1.2入组标准(1)纳入标准:年龄 112 岁;研究组患儿伴腹痛、发热及呕吐等症状;重要脏器功能正常;精神及意识状态正常;家属对本研究信息知情,自愿签署相关同意书。(2)排除标准:伴有先天性疾病者;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合并有阑尾异常增大、腹腔积液或腹腔肿块等症状者;正参与其他临床研究者。1.3研究方法所有受检儿童均使用美国 GE 公司生产的 GE LOGIC E9 型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检查时协助受检儿童保持仰卧位,使用线阵探头(探头频率 612 MHz)给予全腹部扫查。重点是对肠系膜根部、右腹部、回盲部、脐周展开多切面扫查,了解有90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 年 5 月第 23 卷第 9 期无肠道蛔虫、肠间隙积液、肠管扩张以及腹腔肿瘤等,排除以上异常因素后,扫查淋巴结是否出现肿大,并对淋巴结横切面、纵切面进行扫描。如出现淋巴结数量增多或是体积增大等问题,需给予进一步观察,了解其具体数量、大小、分布、回声及形态等,记录淋巴结最大径、横径及纵径,并据此计算出淋巴结纵横径比。1.4观察指标(1)记录研究组患儿不同检测部位肿大淋巴结占比,包括脐周、脐周至右下腹、右下腹、脐周至左上腹、左上腹 5 个检查部位。(2)记录并对比两组血流分级,包括 0 级(无血流信号)、级(少量血流信号)、级(中等血流信号)及级(大量血流信号)。(3)记录并对比两组肠系膜淋巴结纵横比、淋巴结最大径。1.5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23.0 软件对本研究相关资料展开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 2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研究组患儿不同检测部位肿大淋巴结占比研究组 70 例患儿中脐周部位肿大淋巴结有 55 例,占比 78.57%(55/70);脐周至右上腹部位肿大淋巴结有 10 例,占比 14.29%(10/70);右下腹部位肿大淋巴结有 4 例,占比 5.71%(4/70);脐周至左上腹部位肿大淋巴结有 1 例,占比 1.43%(1/70);左上腹部位肿大淋巴结有 0 例,占比 0.00%(0/70)。2.2两组血流分级比较研究组血流分级 0 级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级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表1两组血流分级比较例(%)2.3两组肠系膜淋巴结纵横径比比较研究组脐周、脐周至右下腹及右下腹部位肠系膜淋巴结纵横径比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表2两组肠系膜淋巴结纵横径比比较(xs)2.4两组肠系膜淋巴结最大径比较研究组脐周、脐周至右下腹及右下腹部位肠系膜淋巴结最大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表3两组肠系膜淋巴结最大径比较(mm,xs)3讨论因远端回肠部位的淋巴引流较为丰富,所以回肠及结肠部位的淋巴结数量较多,而当肠道感染或是上呼吸道感染后,细菌、病毒等顺着血液循环进入该部位淋巴结,对淋巴结造成损害,最终引发肠系膜淋巴结炎6。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其发生多由病毒感染造成,常并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或继发于肠道炎症后,腹痛症状最先出现,可出现于腹部任何部位,其中以右下腹痉挛性疼痛或是隐痛最为常见,疼痛程度不及急性阑尾炎7。目前,临床常通过血常规检查来明确患儿病情,虽可有效判断出机体炎症或是病毒感染,但不能准确检出发病部位,无法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8。由于儿童腹壁厚度较薄,同时腹腔内脏器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体表与肠系膜之间的距离较短,因此借助高频超声进行检查不仅可做到多角度、多切面及连续性扫描9。同时,还具有可重复操作、无辐射等优点,可作为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有效手段10。在对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进行诊断时,需与下述几种疾病做好区分及鉴别:(1)肠痉挛:小儿肠系膜淋巴炎一般为自限性疾病,可先行保守治疗,包括休息、保暖,针对发热、腹痛等对症治疗,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可选择抗感染治疗11。而肠痉挛属于一种神经黏膜紊乱性疾病,需使用解痉药给予治疗12。肠痉挛主要是因肠壁平滑肌阵阵强组别n0 级级级级研究组对照组ZP70900(0.00)85(94.44)11.7390.00013(18.57)5(5.55)37(52.86)0(0.00)20(28.57)0(0.00)组别n脐周部位脐周至右下腹部位右下腹部位研究组对照组tP70902.730.502.600.451.7270.0862.670.402.590.391.2730.2052.760.522.650.491.3710.172组别n脐周部位脐周至右下腹部位右下腹部位研究组对照组tP709023.773.145.771.6047.1120.00019.834.107.052.1725.3680.00015.123.554.731.8024.0830.00091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 年 5 月第 23 卷第 9 期烈收缩造成的阵发性腹痛,属于小儿急性腹痛最常见病型,常阵发性发作,患儿除了出现腹痛外,还常伴面色苍白、额头冒汗及四肢冰凉等症状,在病情发作时患儿常因腹痛出现捂腹、弯腰、拒按等现象,待腹痛消失或是仅存在脐周隐痛症状时,其整个腹部偏软,不存在明显固定压痛或是反跳痛症状13。(2)肠套叠:在超声图像的横断面上可出现“同心圆”征,在纵断面上可出现“套筒”征或是“假肾”征,同时患儿还会出现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包块及血便等症状14。(3)急性阑尾炎: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患儿均会出现发热、右下腹疼痛及压痛等症状,所以在诊断时除了考虑腹痛与发热的关系、腹痛性质、体温等方面,还需借助超声图像进行诊断15。急性阑尾炎超声图像上表现为右下腹阑尾外径6mm,周围系膜网膜肿胀,合并淋巴结肿大,如合并穿孔时可见包裹性积液等表现,另外再结合血常规检查,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水平较高,即可确诊为急性阑尾炎16。而肠系膜淋巴结炎除了存在腹痛、发热及呕吐等症状外,在高频超声图像中还有下述表现:脐周双侧或是右下腹部位均存在肿大淋巴结17;淋巴结外形为椭圆形或是肾形,且呈低回声状态;肠系膜淋巴结的外层薄膜未损坏,且其表层较为光滑18;肠系膜淋巴结周边皮质呈低回声状态,而中央髓质呈高回声状态,皮质与髓质的分界具有较高的清晰度19。本研究应用高频超声对研究组 70 例患儿不同检测部位肿大淋巴结占比进行探查,结果显示,70例患儿中脐周部位肿大淋巴结有 55 例,占比78.57%;脐周至右上腹部位肿大淋巴结有 10 例,占比 14.29%;右下腹部位肿大淋巴结有 4 例,占比5.71%;脐周至左上腹部位肿大淋巴结有 1 例,占比1.43%;左上腹部位肿大淋巴结有 0 例,占比 0.00%。提示高频超声可有效检出脐周、右上腹、右下腹及左上腹部位的肿大淋巴结,且以脐周部位肿大淋巴结最常见。同时,本研究还对两组受检儿童的血流分级、肠系膜淋巴结纵横径比及淋巴结最大径变化展开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血流分级 0级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级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脐周、脐周至右下腹及右下腹部位肠系膜淋巴结最大径较对照组更高。与云永子等20研究结果趋同。提示高频超声可通过肠系膜淋巴结部位的血流状态及淋巴结大小的差异性来鉴别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虽本研究得到如此理想结果,但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比如病例数量偏少、研究时间偏短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导致研究结果产生偏倚,所以后续还需通过增加病例数量、延长研究时间等展开进一步探讨,从而提升研究数据的可靠性。综上所述,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参考文献1孟庆凯,苏春娅.温中芳香止痛药贴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效果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11):96-97.2Lohr CV,ONeill TW,Daw DN,et al.Pyogranulomatous enteritis and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in an adult llama caused by rhodococcusequi carrying virulence-associated protein a gene J.J Vet DiagnInvest,2019,31(5):747-751.3郑玲玲,吴银娣.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9):103-104.4党玉萍.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102 例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8):1360-1361.5Peng X,Gong Y.Valueofhighfrequency ultra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