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地理
空间
资源
价值
特征
长城
文化
保护
发展
策略
研究
袁琳溪
18 北京规划建设话题 THEME|赓续:我国线性文化遗产之保护实践昌平区是北京市16个区中唯一一个三条文化带交汇的地区,其中长城文化带分布范围最广,知名度、辐射带动力最强。该区域涉及十三陵镇、南口镇、流村镇三个建制镇。昌平区长城资源数量在北京长城资源中占比虽不是太高,但已持续30多年不断地开展了长城保护利用工作。近年来通过编制北京市昌平区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北京市长城文化带居庸路重点组团-昌平区详细规划极大地推动了区域长城研究、保护、利用、管理进入多维度发展的阶段,对长城保护与利用的关注已不仅仅是遗存本体,还包括了自然环境、相关文化资源、村镇生产生活,为实现长城文化价值转化开展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区位特征与地理空间形态特征京师股肱重地的区位特征昌平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自古素有“京师之枕”“股肱重地”之美誉,这与它特殊的地理区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昌平区位于北京西北部,处于平原与山地过渡地带,既有雄奇险峻的高山,又有广阔富饶的平原,区内北部、西部群山连绵如同在北京城背后耸立起一道天然屏障,中部、东南部平原荡荡,北京的母亲河温榆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贯全境,成就了昌平区成为北京长城、大运河、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唯一交汇之区,且在关沟以西,长城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大面积重叠,奠定了其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的特质。昌平之地自古以来就维系着北京城的安危,在北京六个拥有长城的区中距离北京老城区最近,历来是北京的门户,在明代永乐迁都以后,它的重要程度一度达到巅峰。两山夹一沟的地理空间形态特征太行山山脉与燕山山脉交汇于昌平区及延庆区,形成了山脉环抱北京小平原的空间特征。以居庸关所处关沟为界,西部山地属太行山山脉,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与燕山山脉由于地壳运动不同,再加上山间小河流水冲刷、切割,逐渐形成了自南口越八达岭通往晋陕北部和内蒙古高原的天然孔道四十里关沟,二山交会的天然分界线也是太行八陉之一的“军都陉”,这里北连宣怀延盆地,南接华北平原,在交通、经济、军事、历史地位上都极为重要,自北入京师腹地,这里是最近的通道。另外,在昌平区西部和北部山区中,有多条宽窄长短不一、走向不同的山谷,这些山谷多因地壳断裂形成,又因流水的冲蚀而加基于地理空间及资源价值特征的北京昌平区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策略研究袁琳溪 张福升 王冰图1 昌平区在北京的位置图2 昌平区三条文化带分布关系示意 北京规划建设 19赓续:我国线性文化遗产之保护实践|THEME 话题宽加深,进一步将山体切割,形成天然的孔道,也成为古时交往与征战的紧要通道。这些地理空间形态上的特点为长城及长城相关文化资源的产生、演变提供了基底。昌平区长城文化资源类型分析基于整体性的视角,昌平区长城文化带内的资源包括长城资源、长城相关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三类,此外,还有一大类为非物质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方面,包括长城资源和长城相关文化资源两大类。其中长城资源,包括已经国家文物局认定的,以及虽未认定但有历史明确记载可能尚有遗存的部分。长城相关文化资源,既包括与长城同时期形成,且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资源,也包括长城军事防御系统形成之后,同一空间范围内生成的文化资源,这一类资源虽然与长城不存在直接关联,但基于整体性及文化景观的概念,同一空间“人”的迭代犹如“桥梁”,使得文化积淀承续,从而建立了价值关联,丰富和拓展了长城文化价值的内涵与外延。这些资源在保护与利用中同样需要关注,并可以从广阔的空间和层次上增加长城文化的丰富性、立体感。昌平区长城资源构成经国家文物局认定,昌平区的长城资源分为北齐和明两个时期,全部分布在昌平的北部山区,这里也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区。昌平区北齐长城遗存在全市范围内存量最丰富,长城墙体相对连续,包括大岭沟北齐长城、马刨泉北齐长城和两处烽火台。其中马刨泉北齐长城因为小范围考古,发现有北朝“五行大布”“常平五铢”钱币、指捏纹板瓦、铁器、瓷碗片及陶瓦,以及串联的四座戍所而成为北京市域内北齐长城的代表。明长城以重要关口居庸关为核心,另包括高楼段长城和南口城、上关城、白羊城、长峪城四座关堡。通过梳理还应包括部分未经国家文物局认定,但有明确记载和位置尚可深入调查的长城资源,即明代在山前地带多个沟口位置设置的“里口”。昌平区长城分布与地理空间形态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呈现出以“一沟”即关沟为中心,“一带”即山前“里口”为带,“两片”即东部十三陵片、西部长峪城片分布的特征。其中上关城、居庸关、南口城位于关沟沟谷,与延庆区八达岭关、岔道城共同构筑关沟防御;山前“里口”自明十三陵北上口村,沿山前向西南至小水峪村分布有十余处,目前大多保留有村名或村庄。关沟东片为明皇陵陵区,陵区设有十口防御。在四镇三关志的居庸路舆图中标示的灰岭口、贤庄口、锥石口、雁门口、德胜口、西山口等均为明十三陵兆域的防御口也是长城的“里口”,非常重要,陵区以北为大岭沟北齐长城。关沟西片分布有高楼长城、马刨泉北齐长城,以及白羊城、长峪城。昌平区长城相关文化资源构成昌平区长城相关文化资源有与长城同时期形成的长城守军将士墓、碑刻、寺观庙宇等,也有关沟沟域内由历代不断更替附会形成的关沟72景历史文化景观、近代修建于关沟沟内的京张铁路工业遗产、发生在北京北部长城沿线的南口战役抗战遗迹、长城脚下不断繁衍生息的村庄聚落,以及散落在区域内的其他各时期文物遗存。图3 昌平区长城资源与“里口”村落分布与高程关系图图4 光绪昌平州志“明陵图”山口与四镇三关志“居庸路”各隘口比对 20 北京规划建设话题 THEME|赓续:我国线性文化遗产之保护实践长城守军将士墓、碑刻、寺观庙宇明代200多年一直在持续不断地修长城、守长城,这其间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正是因为这样的需要很多人迁徙到了长城沿线繁衍生息,也就出现了不少守军将士或守关人员的墓,如孙公墓、李公墓、张公墓、龙潭李氏墓、明参将赵文魁墓等,这些墓大多有石牌坊或墓碑,上刻有一些关于墓主人的信息,可以判断其与长城守卫有所关联。另外,为了满足长城守军和普通百姓的多种精神诉求,长城沿线建造有数量众多的寺观庙宇,比较常见的有关帝庙、马神庙、九圣庙、九仙庙等,庙宇最集中的区域要数居庸关关城内外,根据历史记载曾有数十座庙宇,现存尚有七座,分别为城隍庙、真武庙、马神庙、关帝庙、关王图5 关沟72景之居庸叠翠图6 关沟72景之居庸关云台图7 关沟72景之四桥子村摩崖造像 图8 关沟72景之金柜山与翠屏山图9 京张铁路东园火车站老站房 图10 京张铁路居庸关隧道 北京规划建设 21赓续:我国线性文化遗产之保护实践|THEME 话题庙、吕祖庙、表忠祠,从名称可以看出大多是与军事守卫、战争有关,从侧面也反映了居庸关军事地位之重要。关沟一线72景历史文化景观关沟沟内自然风光迤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许多政治、军事、文化、贸易活动均发生在这里,由后代文人墨客不断附会,逐渐积累形成关沟72景,与长城、关口、碑刻、寺庙等有关的资源也被纳入其中,自古至今形成多个版本,其构成也在不断更替,大致可分为城堡类、寺庙塔庵类、山峰类、泉水类、台寨驿站类、摩崖洞窟类、奇石类、碑坊类等。穿越关沟的京张铁路工业遗产随着明朝的灭亡,关沟也逐渐丧失了军事防御功能,交通功能变得更为重要,清末,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穿关沟而过,现还保留有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包括多处保护要素,如京张铁路东园火车站老站房、居庸关火车站老站房、居庸关隧道等,这些资源很多与长城相邻。长城沿线抗战遗迹抗战爆发后,在南口、居庸关及长城一线中国军队与日寇展开鏖战,战场纵横3000平方公里,当时中国守军依托周边的有利地形地貌和长城防御设施修筑了临时防御工事,并展开顽强的抵抗,极大地阻挠了日军侵略的步伐,至今在长城沿线仍可以发现很多当时留下的抗战遗迹。村落资源长城脚下村落资源是体现人与长城长久以来互动关系的重要实物,根据村落与长城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城堡村落、里口村落、传统村落和其他村落四种类型,其中城堡村落即长城城堡所在地,如南口村、居庸关村、白羊城村和长峪城村;里口村落即与古代“里口”名称相关联的村庄,如德胜口村、虎峪村、马刨泉村、小水峪村等;传统村落即尚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维持传统风貌的村落,大部分与十三陵相关,如德陵村、康陵村、茂陵村等;其他村落则是分布在长城文化带范围内成村较晚、文化特色不突出的村落。这些村落中,有些还传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著名的要数拥有600年历史的长峪城社戏。其他各时期文物遗存这类遗存普遍保护等级较低,与长城关系并不紧密,如德胜口水库、西峰山粮站旧址等。“一沟一带两片”空间特征将昌平区长城文化带范围内的各类资源落位,发现不仅是长城,其他各类资源都与地理空间形态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可以感受到两山夹一沟、面向平原的地理空间形态对这一区域人地关系发展的影响,至今从关沟内连接东西两片依然不便,而山前地带由于关沟的南北贯通力太强被打破。“一沟一带两片”是地理空间格局的特征,一沟,是关沟昌平段,南北走向,即南至南口村、北至上关城之间的沟域;一带,是山前地带,即燕山、太行山山脉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多条面向平原的沟口汇聚至南部带形区域;两片,是白羊-长峪沟片,即环形沟域,太行山山脉的北端末梢区域和十三陵片,即燕山山脉的天寿山及其小平原。区域内文化资源的分布表现出对地理空间格局的强烈依赖与共生关系。关沟历史文化资源的聚集性极高可以说关沟是昌平区长城文化带最为核心的区域,因其特殊的地貌而具有连通中原与塞外重要通道作用。纵观昌平地区的军事防御历史,历代都以坐守关沟为核心战略需求,反复在此设关置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利用关沟一带的险要山川就设有“居庸塞”以控扼山口,有关“居庸”的记载则最早见于战国,吕氏春秋览有始览记载有:“何谓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明代随着洪武时期的“大将守边睿王守边”向永乐时期“天子守边”转变之后使得北京城周边长城的战略地位高于其他边镇,其中居庸关和古北口因为坐守两大天然孔道而成为最为关键的防御节点。明代中后期,以“昌”为名从蓟镇中划分出昌镇,以加强区域防御。这一时期对居庸路防区的修筑也达到历史顶峰。同时,关沟还具有重要的交通往来功能,使得诸多历史故事、文化遗产、人文景观浓缩于一沟之中,至今还可以看到部分关沟72景、元代居庸关云台、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等诸多遗存。山前里口地带具有极好的利用潜力昌平区山前地带的长城遗存一直以来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区域曾经分布有诸多长城“里口”,在关沟两侧山前的浅山地带形成明长城内侧点状分布的防御带。随着长城防御功能的丧失,这些“里口”部分发展成为村庄延续至今。通过地形分析发现,由于燕山山脉与太行山山脉东西方向因关沟而断开,所以恰恰山前地带是唯一能将昌平区长城文化带一沟两片联结起来的带状区域,同时,也是可以俯瞰北京小平原的区域,具有非常值得关注的发展潜力。白羊-长峪沟、明十三陵两片文化与生态资源相融相盛白羊-长峪沟片,山峰耸立、沟峪纵横,文化资源分布其间,白羊沟、老峪沟、长峪沟、高崖口沟共同形成白羊-长峪沟片独特的环形沟域,昌平区40处千米高山中超过一半都位于该片内,其中全区最高峰黄楼洼(约1439米)位于区域最北端,也是明代高楼段长城所在,马刨泉 22 北京规划建设话题 THEME|赓续:我国线性文化遗产之保护实践图11“一带一沟两片”空间结构示意图12 空间发展策略示意图北齐长城则选址在其内侧稍矮一点的山梁,南北向过锅顶山(约1131米)、鳌鱼岭(约1081米)、北西岭(约1012米)等千米高山,长峪城、白羊城以及其他文化资源散落在沟内或是山前地带。因为这里复杂的地形地貌,抗日战争的烽火亦曾在这里燃烧,是有着悠久历史的革命老区,保存着丰富的抗战文化资源。该片区是“长城+生态+红色”最为典型的区域。十三陵片,除了几处尚未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长城资源的“里口”外,最核心的长城资源为大岭沟北齐长城,呈东西向分布在十三陵陵区以北的山梁上,山梁高度在800-1000米之间,周边自然景观优美,属于一处景区。区域内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十三陵驰名中外,是昌平区旅游客源基础最好的,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