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需要
角度
浅析
脱贫
时代
资助
工作
第 卷第 期学报.年 月 .,:从需要角度浅析后脱贫时代普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资”与“助”方萍(河池学院 学生工作处,广西 河池)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十三五”时期普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回顾,指出后脱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学生需要角度提出后脱贫时代怎样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资”与“助”,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匮乏需要和成长需要,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为推动后脱贫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关键词:后脱贫时代;需要;学生资助;资助育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方萍(),女,安徽铜陵人,河池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管理与体育教学。年 月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正式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我国进入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后脱贫时代,乘势而上进入“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此背景下,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教育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必须继续“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学生资助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保民生、暖民心工程,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学生资助工作做得好不好,事关教育公平、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事关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将直接影响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效果。这无疑对后脱贫时代高校怎样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十三五”时期普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成绩回顾及问题挑战自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构建起涵盖“奖、贷、助、勤、补、减、免”的全方位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资助体系以来,建立了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学校和社会资金为重要补充的经费筹措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社会广泛参与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从制度上实现了培养单位、教育层次、公办民办、所有区域的全覆盖,国家学生资助项目从少到多,资助面从窄到宽,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和“三不愁”,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实现了应助尽助。随着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年完善,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下,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以高等教育为例,“十三五”期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类资助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 万人次,年均资助达到 万人次,较 年的 万人次,增长了。资助金额从 年的 亿元,增长至 年的 亿元,增长了,年均增幅。年至 年的资助总金额达到 亿元,年均资助金额达到 亿元,较 年的 亿元,增长了 倍,详见表。无论是资助人次还是资助资金规模和人均受助金额上整体都呈持续增长态势,有效缓解了大学生的经济压力,切实减轻了经济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杜绝了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现象的发生,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人生梦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高校资助在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表 年和“十三五”时期全国普通高校学生资助情况统计年度资助总额(亿元)增长金额(亿元)增幅()资助人次(万人)人均受助金额(元)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站相关年份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进入后脱贫时代,解决贫困问题,不仅仅要解决“贫”的经济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困”的社会发展问题。关于学生资助工作,近些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政策文件,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资助育人应把“扶困”与“扶智”和“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完善资助办法,提高精准水平,实现应助尽助。强化资助育人理念,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中国教育现代化强调要“实现困难群体帮扶精准化,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推进教育精准脱贫”这些文件既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也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提出了新要求。加上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诸如学生自助的主体意识淡薄、感恩意识淡薄、自卑心理难以消除等折射出的资助育人实效性还不够强等问题,如何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促进教育公平,在解决学生“贫”的经济问题的基础上,继续解决“困”的发展问题,满足大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将是新时期提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质量的重点和难点。二、后脱贫时代普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资”与“助”“资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为“用财物帮助”。其中“资”是显性,静态的,阶段性的,而“助”则是隐性,动态的,可持续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笔者认为,要做好后脱贫时代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就要立足现实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需求,通过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促其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以阶段性经济帮扶的“资”为手段,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需要,再通过“助”的持续影响和教化过程对受助学生进行道德浸润、精神激励和能力拓展,以实现情感培育、价值引领、道德养成赋能强本,满足学生一系列成长需要(详见图),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资助育人的实效性。图 需要视角下“资”“助”协同育人运行模式 (一)用好阶段性的“资”,满足学生基本需要,促进教育过程公平教育公平问题之所以出现,就是由于资源相对匮乏,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国家虽然一再加大教育投入,但资源总是有限的。当前我国高校资助政策是“普惠、助困、奖优、引导”的复合型资助模式,在“普惠性”的前提下,如何用好有限的“资”去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深化改革,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是后脱贫时代提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质量的重点。精准“资”的对象,应助尽助国家出台资助政策的初衷是助困,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进入后脱贫时代,鉴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相伴相生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将没有绝对贫困再出现的风险,所以仍要坚持资助政策的普惠性遵循“适度、公平、统筹”、救济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保障与激励相融通的策略,“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和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对于脱贫家庭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孤残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等困难学生群体,要利用好全国资助管理中心信息系统和各省、自治区的学生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乡村振兴局、民政、残联等部门进行系统信息对接获取他们的基本信息,继续做到“一生一策”资助保障,防止出现复贫、返贫的风险。以国家助学金为例,继续将脱贫家庭学生、返贫致贫风险未消除的监测对象家庭学生(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突发严重困难家庭学生)、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城乡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事实无人抚养和烈士子女等全部纳入无偿享受国家助学金的资助范围,确保一个不少。对于其他不同困难程度的学生群体则要建立更加精准的识别、认定机制和评价指标,攻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的老大难问题,突出资助工作的“靶向”效应,改变“大水漫灌”的资助工作模式,将保障性全面资助与差异化精准资助相结合,以满足学生多元化资助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有力量和信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拓宽“资”的来源,提高效益“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因此脱离物质基础来谈精神建设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根据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和安全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只有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后才会考虑其他诉求,谋求其他发展,关注所做事情的意义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仓廪实而知礼节”,所以首先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最现实的经济压力是前提。高校需继续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争取更多资金来源,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完善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目前财政投入是高校学生资助经费的主要来源。至 年间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 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拨款 亿元,占,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 亿元,占,高校从事业中提取并支出资助资金 亿元,占,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资助资金占,相对占比很少(分年度数据见图)。今后要继续扩大政府主导、学校社会广泛参与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改革完善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实现资助资金投入的良性发展。鼓励扩大社会投入,鼓励号召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学校资助工作中来,完善社会捐赠收入财政配比政策,按规定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发挥各级教育基金会作用,吸引社会捐赠,在资金分配时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高校适当倾斜,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进行补偿,以帮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渡过阶段性难关。转变“资”的模式,促进转型推动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方向转变,对于保障教育公平、促进学生成长、创新资助内涵具有重要价值,传统的保障型资助以“奖、贷、助、减、补”等经济资助强调物质的帮扶,偏重于满足贫困学生的生理和安全的基本需求,而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能够激发学生自助意识,增强受助学生的综合实力,符合以生为本思想,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要继续推进转变“资”的模式,凸显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满足学生资助工作全方位、差异化、个性化的实际需求,重视培养受助学生成长成才。通过统筹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形资助有机结合,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等资助育人方法的创新,由均等化公平到差异化公平,以普惠助困为主,兼顾奖优,强化引导,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生性发展动力,满足其归属与爱以及尊重的需要并促使其进一步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推动“物质”资助和“能力”资助的同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如图 所示),提升资助育人效果。图 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来源情况分布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站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年)。(二)通过可持续的“助”,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在“资”的基础上,学生满足了底线生存的基本需要,摆脱“物质贫困”,这不是资助工作的终结,而是开始。需要在“资”的过程以及后续帮扶中持续加强引导,全员参与,各部门协同联动,同频共振,与“资”同步。继续着眼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根本利益,统筹协调各教育教学环节,提供个性化帮助。在“扶志”和“扶智”上持续发力,统筹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使受助学生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助力培养激发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动机并为之而努力,帮助受助学生摆脱“心理贫困”;助力实现精神自信自强,激发其主动成长成才的内生性动力,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构建长效育人机制。这也是后脱贫时代提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质量的难点所在。“助”道德浸润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将解决困难学生思想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相统一,将品德修养教育融于资助育人工作中,紧扣诚信、励志、感恩,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知恩怀德、自立自强、勇于担当等优秀品质。如:在困难生认定、奖助学金的评审发放过程中,通过召开诚信教育主题班会,宣传优秀典型受助学生,结合主题征文、演讲、微视频比赛、网络知识竞赛、观影活动等开展资助政策宣传活动和党史教育活动,进行励志诚信感恩教育,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引导大学生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在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开展诚信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通过搭建社会志愿实践平台,倡导受助大学生积极参与学雷锋志愿者实践团体,力所能及地参加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