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链视角下产学研合作、高校创新与技术进步_张煜.pdf
下载文档

ID:2564406

大小:223.51KB

页数:1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创新 视角 产学研 合作 高校 技术进步
第 41 卷第 7 期2023 年 7 月科学学研究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Vol 41 No 7Jul 2023文章编号:1003 2053(2023)07 1294 12创新链视角下产学研合作高校创新与技术进步张煜1,2,3,苏竣1,2(1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2 教育部科技委战略研究基地:清华大学科教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3 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北京 100044)摘要:在创新链视角下,充分考虑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的差异性,将产学研合作不同类型高校的科技创新与全社会技术进步纳入创新链中,并提出三项假设,以此构建理论模型。采用中国 31 省 10 年的面板数据,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并应用中介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分别对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过程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加以实证研究,以揭示中国创新链中科技创新的运作机制。研究发现:加强产学研合作,对中央高校意义更大。加大创新投入,对地方高校更有益。技术进步中,中央高校的正向作用显著。提出建议:粗放型地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是促进地方高校创新的重要路径。中央高校应当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走精细化创新之路。应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中央高校发展,以促进全社会技术进步。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中央高校;地方高校;创新链中图分类号:F062 4;G3;G648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2 05 31;修回日期:2022 08 3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71520107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71721002)作者简介:张煜(1988 ),男,博士后,通讯作者,E mail:zyxicai qq com。苏竣(1965 ),男,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据 EPS 平台中的中国教育数据库数据显示:2020 年,中央部门普通高等学校数仅为 118 所。中央高校在机构数量上很少。但 2019 年,部委院校发表学术论文达 84025 篇,教育部直属院校更是高达384520 篇。尽管中央高校数量上很少,但其科研成果却很多,这与其机构数量不成比例。这显示出中央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十分突出。可见,中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中央高校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除了中央高校,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还有另一类高校 地方高校。2020 年,地方普通高校数达 2620所。2005 年,地方院校发表学术论文 270523 篇;2019 年,地方院校发表学术论文高达 614776 篇。地方高校影响越来越大,愈加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高等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进行横向课题合作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形式。据 EPS 平台中的中国教育数据库数据显示:2005 年,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指标,教育部直属院校为 9427636 千元,地方院校为5440439 千元。2019 年,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指标,教育部直属院校已高达 31632594 千元,地方院校达到 24807949 千元。产学研合作在中国科技创新体系中更显重要。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和产学研合作均在中国创新系统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它们对全社会技术进步有何影响?这值得研究者深入探索。本研究将在创新链视角下,充分考虑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的差异性,将产学研合作不同类型高校的科技创新与全社会技术进步统一纳入创新链中,以此构建理论模型。然后,计算全要素生产率,以反映全社会技术进步状况。最后采用实际数据,实证探究中国创新链中科技创新的运作机制。明晰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创新的重要意义,揭示不同类型高校在创新链中角色的异质性,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建议,也为优化中国创新链中各环节运作提供启示。这将有助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促进中国科技进步。本研究的创新点和贡献在于:第一,视角新颖。研究在创新链视角下展开。该创新链立足中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全过程,以中国高等教育为观察视角,完整地反映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运作机制。第二,异DOI:10.16192/ki.1003-2053.20220921.003第 7 期张煜 苏竣:创新链视角下产学研合作高校创新与技术进步质性分析。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的差异性,最终揭示了不同类型高校在创新链中角色的异质性,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第三,结论和启示有新意。为不同类型高校提供了差异化和针对性的建议。1文献回顾和理论假设1 1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产学研合作在中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十分重要。国内外文献中,有很多学者研究了产学研合作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问题。Ben Zhang,Xiaohong Wang 使用哈尔滨工业大学 804 名工程学者的数据集,实证检验了大学 产业合作对研究绩效的影响1。HuaCheng,Zhiying Zhang 等利用 2000 2013 年中国 30省大学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大学 产业合作政策(UIC 政策)对研发投入(企业 大学合作投入和政府 大学合作投入)、知识产出和创新链不同阶段的转型成果的影响2。樊霞,陈丽明等采用 PSM 方法,运用广东省数据,研究探讨了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政策效应3。王保林,张铭慎依托开放式创新的分析框架,分析了产学研合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并阐明其作用机理4。王红梅,邱成利指出企业创新必须有科研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的合作及政府的支持,因此创新链上各主体的合作对于创新至关重要。在产品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有利于各个参与分工的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及整体创新效率5。本研究聚焦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将探讨高等教育中的产学研合作与创新的关系问题。横向课题合作是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一种形式,其能够向高校提供研发经费等支持,这必将影响高等学校的研发经费投入,从而间接对高校创新产出产生影响。这种创新支持显然也可以直接对高校的创新产出产生影响。故这里给出假设:H1:产学研合作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高校创新产出。1 2创新投入产出研究科技创新过程中,最基本和核心的关系是创新投入产出关系。创新投入产出关系认为人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等研发投入有助于创新产出提升。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加以了研究。Eyup Calik,Fethi Cali-sir 利用土耳其 309 家公司的数据进行结构方程建模,以检验创新投入、创新过程和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6。曹勇,苏凤娇运用 Pearson 相关分析、改进的Griliches Jaffe 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实证分析 1995 2008 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7。古利平,张宗益等研究发现中国的创新投入产出弹性很高,专利对科研资金的产出弹性为 0 465,而我国专利对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产出弹性甚至高达 1 2018。马文聪,侯羽从 2009 年广东省企业数据库中选取 263家企业,探讨了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研发人员投入强度)和人员激励(薪酬激励和人员培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9。回顾上述学者研究,发现这些文献多聚焦高技术企业的研发创新。与此不同,本研究将探讨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过程,并将在此过程中考虑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的差异。通常认为:增加研发经费等创新投入有助于创新产出增加。这对高等学校同样适用。故提出假设:H2:研发经费投入对高等学校创新产出具有正向影响。1 3高等教育与技术进步高等院校是中国创新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主体。有很多国内外文献探讨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全社会科技进步的关系问题。Peng Wang,Jianbo Zhang基于 2001 2010 年中国 13 个省市的经济统计数据,研究了大学创新投入和产学研合作对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10。蒋佳,赵晶晶等采用2003 2014 年全国 31 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模型,对异质性人力资本之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增长、空间溢出以及追赶等三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政策建议11。吕艳,胡娟指出一个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该区域的创新水平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知识产出、实际创新活动的参与三方面12。王成军,秦素利用中国140 所高校 2010 2017 年的面板数据,采用 GMM方法,实证研究高校参与产学合作对学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不同学科分类下高校类型的调节作用13。王巍,陈劲等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研究对象,分析归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驱动创新联合体建设的基本架构和过5921科学学研究第 41 卷程模式14。张心悦,马莉萍基于 2004 2018 年省级面板数据对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影响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指出为提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应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保证高等教育在区域间协调发展15。回顾上述研究,发现王巍,陈劲等的研究涉及到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是中国高等教育中一种特殊类型的高校。王成军,秦素的研究也涉及到了不同高校类型。蒋佳,赵晶晶等和张心悦,马莉萍的研究探讨了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技术进步指标。本研究也将探讨高等教育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同样也会探讨全要素生产率问题。并且,本研究将考虑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这两种不同类型高校的异质性。高等教育的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的突破,能够给全社会带来技术上的正外部性。高校的科研成果与高技术产业的应用转化成果共同优化着全社会的创新生态,推动着技术进步。上述很多文献中的实证研究也都证实:高等教育有助于全社会技术进步。因此,提出假设:H3:高等教育发展对全社会技术进步有正向影响。1 4创新链研究与产业链的特征相仿,创新链是将创新过程中的各环节组成了一个链条,是当前国内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有很多国内外文献探讨了创新链问题。Siqi Fu,Yudong Wang 为了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和资金链的融合,提高产业创新绩效,实现资本增值,基于两条链的内涵和结构特征,从要素、融合过程以及演化规律三个方面对融合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16。蔡翔指出创新链思想的提出,为解决我国长期以来技术链、产业链、技术创新链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提供理论指导17。陈程,刘和东通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基于创新链的视角测度了 1999 2008 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绩效18。付丙海,谢富纪等构建了创新链资源整合、双元性创新和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并利用长三角 196 家新创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19。林淼,苏竣等指出技术链、产业链和技术创新链三者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失衡是导致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根本原因20。本研究也将探讨创新链问题。创新链将是本研究实证考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机制的主要视角。本研究将以 H1 H2和 H3三项假设为依据,以中国高等教育为立足点,将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各环节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构建一条创新链,将中国科技创新的运作机制反映出来。以三项假设为依据,本研究构造了以中国高等教育为中心视角的创新链条,见图 1。图 1以中国高等教育为中心视角的创新链条Figure 1Innovation chain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Chinas higher education图 1 为以中国高等教育为中心视角的创新链条。图 1 中以产学研合作为创新链的起点,以全社会技术进步为创新链的终点。该创新链完整地反映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运作机制。图 1 中,高等学校可以分为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两大类。本研究提出的三项假设即图 1 中的三条路径“H1 H2 H3”。“H1 H2 H3”路径形成了创新链的主干。其中,H1和 H2路径反映了高等学校创新的来源,H3路径反映了高等学校创新的去向。H1和 H2路径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科技创新生成的黑箱,从来源角度揭示了高等学校创新成果的产生过程。H3路径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创新对全社会技术进步的贡献,是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成果产生的作用,从去向角度研究了高等学校创新成果的最终影响。“创新人力投入”和“高技术产业创新”是创新链条的分支,分别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