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汉语
标记
语义
演变
方向
梁银峰
收稿日期:2023 05 04作者简介:梁银峰,男,1972 年生,河南濮阳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言语互动视角下古汉语语气词的功能、运用及相关演变研究”(2022BYY002)。参见琼拜比、里维尔珀金斯、威廉帕柳卡 语法的演化:世界语言的时、体和情态M 陈前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第 137 页。汉语时体标记“了”“着”的语义演变方向梁银峰(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200433)摘要:汉语时体标记“了”“着”的语义演变方向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解决。关于时体标记“了”的语义演变方向,主要涉及“完毕”义动词“了”、完成体标记“了1”和完成体标记“了2”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完成体标记“了1”和完成体标记“了2”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完整体标记;关于时体标记“着”的语义演变方向,主要涉及“附着、放置”义动词“着”和表持续的“着”、表进行的“着”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演变关系。汉语史的事实表明,“完毕”义动词“了”虚化为完成体标记“了1”以后进而发展为完整体标记,“完毕”义动词“了”虚化为完成体标记“了2”,但汉语中尚无充足的证据表明完成体标记“了2”可以进一步发展为完整体标记。“附着、放置”义的动词“著”同时虚化为持续体标记“着”和进行体标记“着”,但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后两者之间存在演变关系。关键词:了着完成体标记完整体标记持续体标记进行体标记中图分类号:H146 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9853(2023)02 012 10一、相关概念及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汉语时体标记“了”“着”的语义演变方向问题在汉语学界充满争议,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在西方语言学理论中讨论得比较多,如拜比(Bybee)等学者认为,从完毕义动词到完成体(perfect)再到完整体(perfective)(或过去时)的演变是语法化的典型演变。所谓完成体强调某一情状发生在参照时间之前,且与参照时间相关;所谓完整体往往表示的是有界(bounded)情状,是用来报道事件序列的一种体类型,它经常用来描述发生在过去的情状。英语的完成体就比较典型,它往往表示具有现时相关性的过去行为。例如:(1)Carol has taken statistics(So she can help us)(2)I ve just eaten dinner(So I don t want any more food)212023 年 6 月第 2 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Journal of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Jun,2023No 2科姆里(Comrie)也有类似的表述,他说:“完整性(perfectivity)表示把一种情状当作一个单独的整体来观察,不区分组成那一情状的各个独立阶段;而非完整体(imperfectivity)则对情状的内部结构予以必要的注意。”“完成体表示某一过去情状和现在持续关联。”如英语句子 Ihave lost my penknife(完成体)和 I lost my penknife(非完成体)的区别:前者蕴含“铅笔刀仍然处于丢失状态”,而后者却没有这样的蕴含。目前国内汉语学界倾向于认为汉语中存在完整体和非完整体的对立,完整体和非完整体的对立类似于认知语言学中“有界”和“无界”的解释。如“他写了一封信”、“我把狗打了一顿”就属于完整体,其中“了”表示完整意义,起到了对动作加以有界化的作用。汉语中表示完整意义,除了用“了”这一专门的语法标记以外,还可以通过对语义加以有界化来表达。如动结式或数量宾语(有人称为“补语”)往往能够对动作起到界限化的作用,从而表达完整意义,如“打死一只蚊子”这个句子,不及物状态动词“死”和“一只蚊子”构成了动作“打”的界限(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活动),在这样的句子中,完整体语法标记“了”可用可不用。另外,状态补语、间接宾语、方所短语等也可以起到界限化的作用。如“我把手表放在抽屉里”、“我寄给他一封信”、“她笑得直不起腰来”等。汉语中,“动+了+宾”格式中的“了”(学界一般称作“了1”,区别于句末的“了2”)一般认为表示动作的完成,是个完成体标记。另一方面,关于句末的“了2”,由于它所在小句表达的事件具有明显的现时相关性,具备完成体的典型语义特征,因而也可以看作完成体标记,这从使用“了1”和使用“了2”的汉语句子有时可以用相同的英语句子来表达就可以看得出来。例如:(3)他比以前瘦了些。(“了1”)他比以前有点瘦了。(“了2”)He s become a bit thinner than before(完成体)我们这样说并不认为汉语的“了1”就相当于英语的完成体,但它在语法功能上与“了2”存在交叉之处是肯定的。吴福祥先生曾经指出,现代汉语体标记“了”(完成体标记“了2”/完整体标记“了1”)是由“完毕”义动词“了”经过完结体标记(completive)阶段演化而来的,可对于“完毕”义动词“了”、完成体标记“了1”和完成体标记“了2”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完成体标记“了1”和完成体标记“了2”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完成整体标记,吴先生语焉不详。从汉语史的事实来看,说“完毕”义动词“了”发展为完成体标记“了1”并进而发展为完整体标记是有可能的,“完毕”义动词“了”发展为完成体标记“了2”(即句末的“了”)也是有可能的,但汉语中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完成体标记“了2”可以进一步发展为完整体标记。另外,近代汉语的历史演变表明,虽然“了1”和“了2”均有完成体标记的用法,但从完成体标记“了1”发展而来的完整体标记用法与完成体标记“了2”之间恐怕没有演变关系。31参见伯纳德科姆里 体范畴 M 郭利霞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第 12 页、第 42 页。金立鑫先生持不同看法,他认为“普通话中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完整体和非完整体,完整体和非完整体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涵上都与汉语的体形式所表达的对象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参见金立鑫 语言类型学探索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第 169 页。关于有界和无界的论述,请参见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 中国语文,1995(5),第 367 380 页;沈家煊 再谈“有界”与“无界”J 语言学论丛,2004(30),北京:商务印书馆,第 40 54 页。参见赵世开、沈家煊 汉语“了”字跟英语相应的说法 J 语言研究,1984(1),第 114 126 页。参见吴福祥 试谈语义演变的规律J 古汉语研究,2017(1),第 2 20 页。同样的问题还有汉语体标记“着”的语义演变方向问题。汉语学界一般认为,现代汉语中体标记“着”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状态持续,一是表示动作进行。为便于论述,本文把前一种用法的“着”称作持续体标记(“着1”),后一种用法的“着”称作进行体标记(“着2”)。例如:(4)a 挂着画/放着书/戴着帽子/穿着大衣/留着胡子/晾着衣服/系着皮带/种着花b 吃着饭/说着话/唱着歌/跳着舞/开着会/刮着胡子/下着雨/看着电影/种着花(4a)和(4b)分别是现代汉语中体标记“着”表示状态持续的用法和表示动作进行的用法。从语义特征分析,a 中的动词往往隐含有“所表示的动作能够使受事存在于某处或附着于某处”这样的语义特征(+附着);b 中的动词没有这样的特征,它是一般的动作动词(附着),所表示的动作从开始到结束会持续一段时间,即在时间轴上会占据一段距离(一般不是瞬时动词)。关于“着”这两种体标记功能的来源,学界的看法较为一致,即都认为持续体标记“着”和进行体标记“着”是从“附着、放置”义的动词“著”逐渐虚化而来的,这也符合跨语言演化的共性;但对于持续体标记“着”和进行体标记“着”之间是否存在演化关系,学界的探讨不多。据笔者了解,陈前瑞、彭睿两位先生对持续体标记“着”和进行体标记“着”之间的演化关系做过可贵探索。他们认为,“着”字首先经历了从“附着、动置”义动词到持续体“着”的演变,然后又经历了从持续体“着”到进行体“着”的演变。即:(5)“附着、放置”义动词 持续体标记 进行体标记不过这一看法与拜比(Bybee)等学者提出的“进行体 持续体 未完整体”的发展路线似乎不符(见下)。关于持续体和进行体这两个语义功能概念,科姆里(Comrie)有过明确阐述。他认为,持续体表示某个正在进行中的情状,该情状已经维持了一段时间。如英语中的例子:I m reading(“我正在读/看”)进行体表示“在的过程中”,强调动作的发生和说话时间同时。持续体和进行体的区别是:进行体一般用于某个动态动作,不用于静态动词,而持续体既可用于动态动词,也可用于静态动词。科姆里(Comrie)认为进行体是持续体的下位分类(比如英语中,进行体有时被称作持续体),进行是持续和非静态的结合。科姆里还认为持续体、进行体和惯常体都可归入非完整体范畴。关于持续体、进行体和非完整体之间的演化关系,拜比(Bybee)等学者提出,从历时的角度看,如果进行体泛化为既能用于静态谓词又能用于动态谓词的话,那么它就发展为持续体了,即:进行体 持续体 非完整体。不过拜比(Bybee)等学者同时也承认,限于动态动词的进行体和不限于动态动词的持续体的之间的差别,在他们所掌握的材料中反映得并不充分。二、近现代汉语中体标记“了1”的完成体用法和完整体用法2 1“了1”的完整体用法41某些南方方言,如吴语中“着”还有完成体和完整体标记用法,这里不讨论。参见陈前瑞 汉语体貌系统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第 61 页;陈前瑞“着”兼表持续与完成用法的发展 J 吴福祥、崔希亮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2009(4),北京:商务印书馆,第 1 22 页;彭睿 体标记“着”语法化的重新审视J 语言科学,2019(3),第 236 249 页。参见伯纳德科姆里 体范畴 M 郭利霞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第 9 页、第 19 页。参见琼拜比、里维尔珀金斯、威廉帕柳卡 语法的演化:世界语言的时、体和情态M 陈前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第 219 220 页。下面 A、B 两组例句,A 组例句中的“了”所在的小句均有后续句,本身不能结句,整个句子表示一件事情结束以后接着发生另外一件事情,“了”是完成体标记“了1”;B 组例句中的“了”所在的小句能够结句,本身表达一个完整的过去发生的事件,已发展为完整体标记(兼作过去时标记)。A 完成体用法(6)各请万寿暂起去,见了师兄便入来。(敦煌变文难陀出家缘起)(7)在世间吃了饭后,全不做得些子事,无道理。(朱子语类 卷一百五)(8)王进见了便拜。太公连忙道:“客人休拜,且请起来。你们是行路的人,辛苦风霜,且坐一坐。”(水浒传 第二回)(9)咱们吃了饭看电影。(现代汉语口语)B 完整体用法(10)粘罕、兀室云:“我皇帝从上京到了,必不与契丹讲和。昨来再过上京,把契丹墓坟、宫室、庙像一齐烧了。图教契丹断了通和底公事。而今契丹更有甚面目来和也?千万必不通和。只是使副到南朝,奏知皇帝,不要似前番一般,中间里断绝了。我亦曾听得数年前童贯将兵到边,却恁空回。”(燕云奉使录,刘坚、蒋绍愚主编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 宋代卷 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80 页)(11)恐它只是倒用了一字耳。(朱子语类 卷八十一)(12)这鲁提辖忙忙似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行过了几处州府。正是: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自古有几般: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水浒传 第三回)(13)但是“文革”一来,他的理想成了肥皂泡儿。(刘一达 画虫儿)胡亚、陈前瑞先生曾经举过下面两例,但例子不够典型:(14)苗头不对呀,阿眉开始和我叫上了劲儿。(王朔 空中小姐)(15)胖子给空中小姐回了信,表示松手、请便。(王朔 空中小姐)前一例的最后一句有些版本写作“阿眉开始和我叫上劲儿了”,若属实,则句末的“了”是“了2”,“了2”以说话时间作为参照时间,本身就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