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职
辅导员
职业
能力
提升
平台
高校
素质
大赛
视角
年 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第 卷 第 期(总第 期)()【教育研究】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本文系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年度校级重点科研项目“高校辅导员大赛视域下的辅导员素质能力发展研究(项目编号:)”、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 年重点课题“立德树人深度融入高职学生管理的研究(项目编号:)”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何 静(),女,安徽庐江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徐子明(),男,安徽阜阳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助讲,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平台建设研究 基于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视角何 静,徐子明(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纪委办公室,安徽 合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安徽 合肥)摘 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是高校辅导员领域最权威的赛事,从校赛到国赛,每一次比赛都是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考验与洗礼。通过对近年来国赛和安徽省赛高职辅导员获奖数据的统计,能够直观看出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辅导员综合实力依旧较弱。这背后有辅导员自身以及学校组织层面的原因,提出可以从齐队伍强基础、减军负稳军心、提高内驱力、多渠道分层次培训、塑精英树品牌几个方面为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提供可行性路径。关键词: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素质能力大赛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办,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承办,至今已经举办到了第九届。大赛“以赛代训、以赛代练、以赛促学、以赛促研”,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高等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纵观历届比赛,赛名、赛项、赛制、评分规则等都在逐渐变化,比赛的表演性更微弱,评分更科学,实战性更强,体现了当前国家对辅导员队伍高素质、强能力、真本领的要求。一、高职参加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现状纵观近 届国赛,年第五届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分别为、名,其中高职仅获三等奖 名。年第六届国赛一二三等奖分别为、名,其中高职仅获得三等奖 名。年第七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分别为、名,其中高职获一等奖 名、三等奖 名。年第八届评出一二三等奖分别为、名,其中高职获一等奖 名、二等奖 名、三等奖 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参赛辅导员水平在全国的排名正在逐渐上升,但是与本科辅导员相比,实力依然较弱。对比安徽省近 届辅导员大赛省赛结果数据:年第五届安徽省赛最终评出特等、一二三等奖分别为、名,其中高职特等奖 名、一等奖 名、三等奖 名;年第六届最终评出特等、一二三等奖分别为、名,其中高职特等奖 名、二等奖 名、三等奖 名。年第七届最终评出特等、一二三等奖分别为、名,其中高职一等奖 名,二等奖 名,三等奖 名。年第八届最终评出特等、一二三等奖分别为、名,其中高职一等奖 名,二等奖 名,三等奖 名,首次在二等奖和三等奖上数量上超过本科学校。年第九届评出特等、一二三等奖分别为、名,其中高职特等奖 名,一等奖 名,二等奖 名,三等奖 名,首次出现了获特等奖人数超越本科院校,一等奖人数与本科院校齐平的结果。这说明,安徽省高职辅导员的综合素养正在向本科院校靠近,同时高职院校对于辅导员大赛也越来越重视。二、高职参加辅导员大赛现状的原因分析近年来无论国赛决赛还是安徽省决赛最终结果,虽然安徽省 年出现了一年的逆转,但总体看,本科院校的参赛成绩依然远远领先于高职,究其背后的原因可归为:(一)从辅导员自身的角度看 高职辅导员参赛积极性较低。一方面由于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如主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导致高职辅导员面对的“问题”学生较多,日常工作压力较大。同时,多数高职辅导员不仅承担 多学生的教育管理,同时还承担部分行政工作,导致没有心力去参加比赛。另一方面,对于高职辅导员来说,与本科辅导员同台竞技,难免有些不够自信。高职辅导员在比赛中的一贯成绩,也影响了辅导员参赛的积极性。再者,一部分在学生眼中亲和力强的优秀辅导员其自身并不是比赛型选手,个性以及高职竞争力小的工作环境使其不愿面对竞赛的压力,进而参赛积极性较低。高职辅导员自身综合实力相对较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论基础薄弱。辅导员职业应当具备的知识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三大类,其中基础知识包括哲学、心理学等 个学科;专业知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方法、中国化理论、实务型知识 部分 个方向;法律法规知识包含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以及涉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会议精神。根据高职参赛选手反馈,笔试是他们最惧怕的赛项,因为他们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牢靠,专业知识理解不够透,法律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第二,高职辅导员归纳总结能力薄弱。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容易就问题论问题,难以跳出问题本身找到本质和规律。虽然高职辅导员具有丰富的谈心谈话、案例处理实战经验,但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撑以及归纳总结能力弱,使得辅导员不能够将实战的经验进行升华,影响案例分析和谈心谈话得分,特别是近年来谈心谈话部分还需要有一分钟的总结。第三,高职辅导员综合实力的退化。高职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导致很多辅导员入校时很优秀,但入校后慢慢被高职的大环境所同化,对自己要求不高,很多辅导员逐渐“躺平”,仅限于将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综合实力相比本科而言“不进则退”。(二)从学校主管部门组织情况分析 多数高职重视程度依然不够。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是辅导员行业内唯一的、延续多届、最能展现各校辅导员素质能力的权威赛事,各校在大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虽然辅导员自身的综合素质重要,但是赛前准备也重要。高职院校参赛选手从最初的学校直接推荐,到现今各校以举办校级辅导员比赛形式进行评比,体现了高职院校在选拔选手时候的重视与谨慎。但是如何去帮助选手做进一步的备赛,发挥选手们的优势,克服劣势,由于多数高职院校没有中层及以上领导亲自过问亲自指导,仅依靠一线辅导员队伍管理人员,他们的人力、能力以及资源限制,导致参赛辅导员往往是靠自身基础在本色比赛,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与打磨,因而成绩不够理想。学校没有要把二级学院、系部选派的辅导员在校赛中的成绩与二级学院、系部学生教育管理负责人工作业绩挂钩,也没有把最终选派的辅导员参加省赛、国赛中获得成绩与学工部门负责人的工作业绩考核挂钩,没有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学校党委落实主体责任挂钩,层层责任压实。团队合力没有有效发挥。虽说高职辅导员综合能力不如本科院校,但每个人也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如有的辅导员文字功底好,有的有心理学背景,擅长与学生谈心谈话,有的应急处理能力较强,有的对政治和政策具有敏锐性,有的辅导员有礼仪基础等。高职参赛选手往往在选拔之后便单打独斗,校外没有请专家系列指导,校内没有团队并肩战斗,使得辅导员参赛结果不佳。并且团队合力还体现在参赛选手的衔接上,往届参赛选手的经验、教训、感触等毫无保留的传授,以及下一届拟参赛选手与本次参赛选手的一起参训、一起备赛、观摩比赛,逐渐积累经验与能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辅导员的团队力量,才能逐渐在辅导员大赛中获得突破。辅导员能力建设乏力。高职辅导员比赛成绩不如本科,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乏力。首先,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以及系统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养与能力都需要专门的辅导员队伍建设部门去研究。而高职院校鲜少有这样专门研究辅导员能力发展的部门,有的只是个别工作人员从事辅导员的选聘、管理、培训、考核、奖励等日常工作。其次,在能力建设中,高职辅导员的管理制度和分工不够完善,辅导员每日埋没在无尽的学生管理和行政事务中,无暇去提升自己,也不知如何去提升自己。再次,当前高职辅导员培训不够系统化,培训覆盖面较小,效果不佳。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是以赛代训,但参赛和观摩的人数有限,影响的范围小。除以赛代训外,常规的培训分为线下培训和线上培训。线上培训报名人数不限但是更多时候成为获得继续教育学时的手段,最后考核的学习心得也只是粗制滥造或者复制粘贴。线下培训分为学校组织的培训和省辅导员培训基地组织的培训。学校组织的培训与辅导员的业绩、考评、评优不挂钩,辅导员不重视、学习不认真。辅导员基地组织的培训名额有限,并且缺乏考核。最后,高校缺乏对高职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上的指导。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大龄”却职称较低的辅导员,这多是因为辅导员没能尽早明确自身的职业方向,学校没有重视并指导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导致其在忙碌中错失了发展良机。三、“以赛促建”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平台建设路径(一)严把进口关配齐配强辅导员队伍 齐队伍,强基础总体来看,大多数高职专职辅导员低于 的配比。一方面,队伍不齐造成现有辅导员工作的繁重,辅导员又因工作压力大而不断流失,形成恶性循环,这就使得配齐队伍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既要配齐,又要配强,每一个辅导员都需要是精兵强将且有责任心,能够独立的处理学生教育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能够不断的学习进步。此外,通过了解比赛中获奖选手的专业背景发现,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更能够在各赛项中脱颖而出,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可以偏向是教育学、思政教育、心理学、社会学、历史、汉语言文学、哲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因为这些专业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基础,有这些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能够更快的适应辅导员角色,并且可以在辅导员工作中学以致用。所以,配齐配强辅导员队伍,既需要数量又需要质量,既需要德才兼备又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这为打造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奠定基础。(二)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 减军负,稳军心当前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流动性较大,工作没有成就感,如若让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就需要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当前认同感低的原因在于,首先,辅导员是少数不限专业招考的岗位,辅导员在报考时初心仅是为了谋求一份稳定的工作而非热爱,没有热爱便没有认同。其次,多数高职辅导员在成为辅导员之前对该岗位职责了解不多,上岗后才知道辅导员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需要深入学生教室、学生宿舍、学生内心的,是要同时兼教师,兼行政工作,兼其他角色的。再次,在忙碌的工作背后,辅导员们总会感到班会查寝草草、谈心谈话不深,备课授课匆匆,没做好教师,也没做好辅导员,更没时间做好科研,极少能体验到工作的意义与价值。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提高,首先,需要高职院校要在配齐队伍的基础上,科学谋划辅导员的职业分工,均衡每位辅导员的工作量,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其次,要指导辅导员合理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明确职业发展目标,用目标指引辅导员去稳定成长;再次,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平台的作用,简化工作程序,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量,让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去总结经验,学习和思考,有精力用心去做一个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三)调动辅导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内驱力要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必须调动辅导员工作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自发性和主动性。主要是辅导员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即通过自身的努力,能胜任辅导员工作,在辅导员领域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首先,高职院校要从制度上给予辅导员保障。严格执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 号)并制定学校配套实施细则,如培训上,确保每名专职辅导员每年参加校级培训不少于 个学时,在职称评审上,辅导员要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等,这样辅导员才有动力去学习、做科研,将经验化为成果,将成果转换成能力。完善辅导员评价制度,结合辅导员“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以及辅导员九项职责的工作内容量化考核,同时处理好过程和结果、定量和定性指标的关系,兼顾不同年级专业学生工作的特点,从制度上保障辅导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其次,可以借助辅导员大赛、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的培训、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评选、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等来调动辅导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树立优秀辅导员典型,营造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