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适”时间及语气(关联)用法的形成和发展_李小军.pdf
下载文档

ID:2564050

大小:208.73K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时间 语气 关联 用法 形成 发展 李小军
收稿日期:2023 03 10作者简介:李小军,男,1974 年生,湖南邵阳县人,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语位移、空间范畴的语义演变及语义图构建研究(20BYY154)”。“适”时间及语气(关联)用法的形成和发展李小军(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昌330022)摘要:本文讨论了“适”时间、语气两类六种用法。“适”衍生出抽象的位移义后,就可以出现于动词前面表情状,并进一步被重新分析为“正好”义。本文将“正好”义区分为时间副词与语气副词两类,一方面源于二者句法及语义的细微差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揭示从时间到语气的内部变化。从时间的“正好”进而产生近过去义和“偶然”义;做语气副词时不仅仅表强调、确认,还可以表假设和反预期。虽然“适”的每一步演变都可以在汉语史上找到类似情况,但从语义演变链来看,“适”仍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关键词:适时间副词语气副词语义演变中图分类号:H146 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9853(2023)02 001 11一、引言位移动词“适”在汉语史上还有语气副词、时间副词、限定副词等多种副词功能,且每个小类下面根据语义或句法差异又可以细分为多种用法。表时间主要有“正好”义(同时)、“刚刚”义(近过去完成体)。如:(1)燕人其妻有私通于士,其夫早自外而来,士适出,夫曰:“何客也?”其妻曰:“无客。”(韩非子内诸说下六微)正好,指同时(2)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匈矣。(汉书贾谊传)刚刚表语气(关联)主要有确认、假设、转折(反预期)等多种用法。如:(3)岁适美,则市粜无予,而狗彘食人食;岁适凶,则市粜釜十繦而道有饿民。(管子国蓄)如果(4)我之帝所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学也。(史记赵世家)表确认,乃(5)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韩诗外传 卷九)却、竟然12023 年 6 月第 2 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Journal of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Jun,2023No 2表限定又可以分为排他限定与量小限定。如:(6)是以为人君者而国未尝乏于胜任之士,上之明适不足以知之。(管子君臣)排他限定(7)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之为臣投杼也。(战国策秦策二)量小限定此外,汉语大词典 认为“适”还有“偶然”义,当属于时间副词。举例如:(8)适遭云罗解,翻谪夜郎悲。(李白 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适”的这几种用法都与第一种“正好”义有直接关联。同样具有“正好”义的“方”“正”“刚”“恰”等,它们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后续语义演变路径、机制与“适”大致相似,且多有讨论,而“适”目前却未见有专门探讨。从前面所举诸例来看,“适”的各种用法其实很有特点,其语义演变自然也值得关注,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宗旨所在。唐小薇、李小军探讨了限定副词的几种来源,认为“适”“刚”“方”“正”这类词都是从强调(“正好”义语气副词)到限定,且都经历了从排他限定扩展到量小限定这一过程。为了讨论的集中化,本文不探讨限定副词用法的形成过程,只在后文中偶有涉及,而重点关注时间及语气(关联)用法。二、“适”之“正好”义的产生及内部差异2 1“适”之动词义在讨论“适”各种用法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适”的动词义以及相关的引申义,这对于后面的讨论很有必要。“适”从“走”,本义为“去、往”,后面常带目的地构成“适(于)NP处所”格式,故带有“到达”义。这类动词在 Talmy 概括的位移动词词化类型中,属于路径动词(Motion+path),这类词具有综合性,也即词义里面综合了位移路径或方向,不过在不同语境或句子中“适”的语义功能仍有些微差异,表“往”时凸显位移方向,表“至”时凸显位移结果。如:(9)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今文尚书盘庚)(10)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诗经郑风缁衣)上两例分别为“适(于)NP处所”和“适 NP处所”格式,“适”与其他“往”义动词的句法差异可以参看杨作玲。方言 卷一曰:“适,宋鲁语也。”说明这是一个带有地域色彩的方言词。今文尚书 诗经 中“适”还有抽象的“往至”义。如:(11)惟我事不贰适,惟尔王家我适。(今文尚书多士)(12)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谪我。(诗经邶风北门)(13)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我事”“王事”都属于抽象名词,“适”自然也只能表抽象的位移义,可分别释作“往、到”“归向”“遵从”等。“适我愿”字面义为“到达我的心愿”,释为“符合、遵从”则更顺当。从语义演变的角度来看,例(13)这种“适”已经从外部动作范畴进入心理范畴,从描述外部情状的意义到描述内部情状的意义,这种语义变化是人类语言一个非常普遍的演变趋向。今文尚书有两例“适”值得注意:2唐小薇、李小军 限定副词来源探析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16(10),第 159 174 页。Leonard,Talmy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2 认知语义学M(卷 2),李福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第 50 57 页。杨作玲 先秦“适往词”句法差异的原因J 古汉语研究,2014(1),第 83 87 页。(14)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盘庚)(15)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吕刑)例(14)马瑞辰:“民不适有居,即民不悦有居也”。这是用心理动词“悦”来释“适”,不过从字面来看,释作动词“往”亦可通 民不前往住所;释作抽象的“适应”义亦可 民不适应住所。原因在于此例“有居”为具体处所名词,且事件存在位移性。例(15)“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的“适”不表具体位移,句子意即:“重刑宜轻的,减轻处罚;轻刑宜重的,加重处罚。”“适”当释为“适合、适宜”义。“适合”“适应”“符合”都是“适”在不同句式中的语境义,后面我们将讨论到,这也正是“正好”义的直接源头。汪维辉评议诸家之说,认为 诗经 中“谁适为容”“谁适与谋”当为宾语前置句,也即“适为谁容”“适与谁谋”,“适”为衬音助词,可能是西周春秋时期动词“之”的方言变体。汪说材料翔实,很有见地,“适”为“之”的方言变体说完全可通。不过从西周春秋时期的用例来看,“之”已经无法完全涵括“适”的各种用法。换言之,“适”起初为“之”的方言变体,但“适”后来已经走上了自己的语义发展道路。考虑到今文尚书吕刑 中“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这种例子,诗经 中“谁适为容”“谁适与谋”之“适”释作“适合、适宜”亦无不可,则两句语意为:“适合为谁修饰容貌”“适合与谁谋议”。左传 中“适”的使用有很大发展,一是用例明显增加,二是语义功能更丰富。存在歧解或争议的如:(16)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僖公五年)(17)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此行也,晋师必败。(宣公十二年)汪维辉认为这两例“适”与 诗经 中“谁适为容”同,亦为衬音词。不过如前所述,我们认为释作“往”或“适合、适宜”亦可通,释作“往”则句子意即“我前往遵从谁”,释作“适合”则句子意即“我适合(应该)遵从谁”。只能释作“适合、适宜、遵从”义的如:(18)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又谁与争?(昭公四年)(19)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昭公三十年)“若适淫虐”意即“如果顺从淫虐”,“莫适任患”意即“无人适合/愿意担负责任”,两例“适”都可归入心理动词。2 2“正好”义的由来及句法语义特征左传 中有三例“适”可以释作“正好”义:(20)初,楚范巫矞似谓成王与子玉、子西曰:“三君皆将强死。”城濮之役,王思之,故使止子玉曰:“毋死。”不及。止子西,子西缢而县绝,王使适至,遂止之,使为商公。(文公十年)(21)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昭公十七年)(22)若有德之君,外内不废,上下无怨其适遇淫君,外内颇邪,上下怨疾,动作辟违,从欲厌私(昭公二十年)例(20)前面矞似说“三君皆将强死”,故而城濮之役后成王想阻止子玉、子西自杀。因不及时,子玉已经自杀;文中接着说“子西缢而县绝,王使适至,遂止之”。从叙述可知,子西悬梁自杀时正好成王使者赶来,故而自杀未遂。从时间层面来看,子西自杀是一个时点,王使赶到3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 M 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 221 页。汪维辉诗经 “谁适为容”“谁适与谋”解 J 古汉语研究,2019(4),第 11 21 页。也是一个时点,时点与时点重合,即两个动作同时发生;从句法层面来看,“王使适至”中“至”是谓语动词,“适”正处于典型的副词状语位置。因此,“适”可以看作是副词 表时间的“正好、恰好”。例(21)也是如此,“高祖少皞挚之立”与“凤鸟至”两个时点重合,高祖认为这是祥兆,故而“纪于鸟”,“适”在状语位置修饰动词“至”。例(22)前面说如果遇到有德行的君主,则全国事务没有荒废,上下没有怨恨,国家受到鬼神所降福禄,接着说“其适遇淫君”,则国家完全是另外一番情景。从时间层面来看,这是国家治理(时段)中遭遇淫君(时点),时点与时段重合,状语位置上的“适”也可以释作“正好、恰好”。沈玉成将此段话译为:“他们如果恰好碰上放纵的国君,里外偏颇邪恶,上下怨恨嫉妒,举动邪僻背理,放纵欲望满足私心”这种翻译是比较准确的。这类副词“适”的小类归属很值得讨论。学界一般将具有“正好、恰好”义的词归入语气副词(参张谊生),主要着眼于这类词的共性特征,但同时也模糊了这类词内部的句法及语义功能差异。谷峰认为“正好、恰好”义的“方”“刚”“正”等既可表空间、时间、数量上的“正好”,也有确认、强调的语气用法,不同用法的主观化程度并不一致,不过最后还是把它们统一称为情状副词。倒是王继红、陈前瑞的观点明确得多,在谈到“方”的“正好、恰好”义时说道:“如果该意义不是一种跟时体相关的意义,很难想象它能进一步发展出语法化程度很高的进行体、完成体或最近将来时等时体意义。”进而在“方”的语义路径图里面将“正、正好”义归纳为“同时”义。我们认为有必要将这类词细分为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两小类,除了以上所述原因,还有以下两个考虑:一是这类词并不都兼有时间及语气用法,比如中古汉语的“行”只能表时间上的“正好”,不能表情况、数量、程度、范围、性质等方面的“正好”(参李小军)。这说明时间与语气(情态)还是有差异。这类“行”如果归入语气副词显然不妥,如果归入时间副词,则事实上就已经将“正好”义二分了。二、分为时间副词与语气副词两小类,不仅仅可以厘清它们的内部差异,还可以使语义演变关系更清晰 语气用法源于其时间用法。换言之,我们将“正好”义二分为时间与语气,不是要割裂它们的共性特征,而是想找到它们共性特征下的差异,进而更好地梳理语义演变关系。那么“适”之“正好”义是如何产生的呢?葛佳才认为“适”的“正好”义来源于其“会合、遭遇”义,是在句法位置的促动下,从动词虚化为“正值、刚好”义,表示事态在时间或机遇上的巧合。葛文的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不过我们认为直接源于其“适宜”义。回头再来看例(20)“子西缢而县绝,王使适至,遂止之”。对于“子西悬梁自杀”这一行为而言,“王使至”这一情况的出现显然是适宜的。行为动作何为适宜?其实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时机,二是分寸。制止自杀显然与行为的分寸没有关系,而是时机问题,句子前面说制止子玉不及,是时机不对,而制止子西成功了,显然时机是合适的、适宜的。换言之,“适+V”结构中,状语位置的“适”本为情状,蕴涵着“时机合适”,进而凸显时间,这其实是蕴涵义凸显为字面义的过程,凸显的结4沈玉成左传 译文 M 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 470 页。张谊生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 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第 21 页。谷峰 古汉语副词“方”的多义性及其语义演变 J 语言科学,2008(6),第 580 589 页。王继红、陈前瑞 副词“方”多种时体用法的关系 J 中国语文,20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