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归生活__融入当代——“...愁”“到民间去”的策展路径_乐日乐.pdf
下载文档

ID:2563896

大小:1.68MB

页数: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回归 生活 _ 融入 当代 民间 路径 乐日乐
038观察家 ART OBSERVER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总第334期原现场:“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中国国家博物馆,2020年7月15日至12月13日;“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中国国家博物馆,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6月8日。“再”现场策划语: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如何使传统民间艺术与当代艺术创作展开对话,如何在展场的有限空间内展示民间艺术悠久而广博的人文内涵,需要民间艺术展览策划者不断思考和探寻。“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两个展览在立意主旨、叙事方式、空间营造等方面有诸多创新之处,无疑为此类展览提供了参考范例。今天,回顾这两个展览的策展路径,不仅有助于策展人开拓策展视野,也能促进人们进一步挖掘民间艺术的活力,使其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回归生活 融入当代“记住乡愁”“到民间去”的策展路径乐日乐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的土壤,是中国革命成功的摇篮,也是当代中国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在传统乡村生活中,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谱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壮丽史诗。植根于乡村生活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千百年来生存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传统与当代之间血脉传承的精神纽带。然而,20世纪最后20年的社会发展给民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城市化改变了中国传统民艺内在自生的逻辑;另一方面,工业化进一步摧毁了人们对于手工造物的需求。民艺从一个与生活循环相生的有机系统走向一个标本化的无机形态。城市文明需不需要民俗?在工业和信息时代,民艺的新价值是什么?民艺该如何发展?这些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21世纪初,一大批学者在民艺研究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冯骥才先生倡导与推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传统村落保护”与“建立国家非遗保护的科学体系”等工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记录、抢救、保护与学科建构做出了突出贡献。1“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两岸三地当代民艺设计展”“看见造物米兰三年展”等一系列展览的陆续举办,使中国民艺的主题从北京到米兰都产生了积极反响。2就整体情况看,这些展览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静态实物陈列展示,方式简洁直观,有助于直接展现工艺品的艺术价值,但对手工技艺实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流变、发展规律、文化内涵等展示较为缺乏;二是现场“活态”展演,如南京博物院非遗馆馆内未设龛柜进行文物陈列,而以非遗传承人为中心,通过现场展示和展演开展教育活动,再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大匠之风”大师个展系列,着力凸显木雕、根雕、石雕、铜雕等工艺创作过程,展示传承人的精湛技艺。这种活态展演方式能够直观地将手工技艺的制作流程展现出来,但人工成本较高,且由于博物馆场地限制等因素,对于关键步骤、重要流程很难集中展示。2015年9月,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正式开馆,陆续策划了“天工开物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砂者为上紫砂工艺的鉴赏与解读”“黄杨木雕之春浙江民艺深耕系列”“江南国匠当代苏州园林与生活艺术展”等一系列民艺展览,在展览叙事方式和展陈设计上做了有益探索。如“江南国匠当代苏州园林与生活艺术展”,不单纯展示手工技艺,而以苏州园林与当代手工艺为对象,在当代博物馆建筑内以现代审美展示苏州手工艺的发展现状,探索了中国传统造物与设计文化的思想源流。32020年至2021年间,中国国家博物馆连续策划了“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两个民艺展览,让民间艺术走进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通过不同的策展视角和理念,展开关于民艺的叙述。两个展览在展览立意、展览叙事方式和展览空间营造等方面有诸多创新之处,值得今天再回味和思考。一、展览立意:从“记住乡愁”到“到民间去”的传承创新展览的主题立意总括了展览在其学术和社会价值基础上的展览内容大纲。2020年7月至8月,国家博物馆在同一时期还举办了另外两个传统工艺展“雕绘乾坤潮州木雕展”和“格物匠心福建传统工艺展”,除了展示精湛的传统工艺外,这两个展览还着重关注对文化生态的阐释,前者通过历史与文化两条线展开,从历史脉络、工艺特征、审美价值、文化背景等多个角度阐释了潮州木雕。4不过,二者的切入点依旧是传统工艺,以工艺带出文化阐释。“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则力图改变传统工艺展按照工艺类别进行展陈的方式,以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民间的生活方式为切入点,通过农事器用、康乐人家、衣裳锦绣、游艺乡风四个单元,反映山东地区传统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面貌及蕴于其中的价值取向和审特约主持人/吴彧弓039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2023-06观察家 ART OBSERVER前沿报道再现场美意趣。该展的最大亮点是让观众感受到农耕时代民间艺人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无限创造力和丰富想象力。5而“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在展览立意上是对“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的主题进行的延续和提升。该展览首次以传统民艺作品和当代艺术创作为主体,以根植民艺、创新民生为展览主旨,突出民艺之美在新时代生活中焕发的勃勃生机。展览分为“跬步千里”“采珠撷丝”“拓福纳灵”“追光逐彩”“匠心传承”五个单元,更加直观地展现民间艺术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的丰厚滋养,以及民间艺术创新发展的理念和鲜活的生命力。二、叙事方式:生活化的视角与对话式的逻辑展览不仅作为一种展示手段,更作为一种叙事手段出现。策展领域引入“叙事”概念的时间并不长,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产生这一应用研究视角。今天的展览在叙事能力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观众日渐成为展览叙事所围绕的中心,也即,展览叙事的核心考量变成观众会从展览中获得什么。6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观众已不再像从前那样甘心只做知识的聆听者与展览的旁观者,而是希望能参与其中,让自己成为展览的一部分,让展览成为自己故事的一部分。前述“雕绘乾坤潮州木雕展”“格物匠心福建传统工艺展”在叙事方式上已呈现出从“单一展览要素系统”向“多向度展览叙事体系”的转变,二者从实物方式直观展示工艺技艺出发,呈现工艺背后的文化和艺术等价值。而“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使展览的视角更生活化,选择更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展开,让展品在一个更自然的状态中与日常生活发生关联,将草编、面塑、陶烧、石雕、刺绣等形式多样的民间手工艺统筹在这一叙事逻辑下,并将展品进行适当组合,不止于介绍“物”的名称、工艺和材质,更赋予物品以生命,在展品与展品之间、展品与观众之间建立起更加丰富多变的关系。最终,整个展览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度与灵活性得到极大的提升,观众的观展过程也变得更为有趣和有意义。7“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改变以往当代工艺美术展览模式,将展览视角转向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找出当代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民艺元素,构建传统民艺展品与当代艺术作品的对话逻辑。在展陈方式上,展览没有将民艺藏品与艺术创作截然分开,而是将技术同源的传统与当代展品放在相邻的位置,展现工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内容表达的共性与差异。如将传统鲁锦与潘鲁生教授团队使用传统木工弹线工具“鲁班线”进行的线性艺术创作放在同一组“方寸经纬”中展示,使二者相互呼应,打破布、木、纸在材料上的差异,展现中国人应用“线”的灵活与智慧。这种叙事视角能够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在传统手工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当代建构、再生,促进了现代手工艺术的发展和中国民艺造物的活化。三、展览空间营造:使用场景的还原与艺术化的展陈展陈空间是展品与人之间信息传播的媒介空间,不同的展陈空间设计会给人不同的体验与感受。因为整体光线较暗,早先的博物馆被看作“黑盒子”,展品一般都分散摆放,每件展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并且相互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而当今展览的展陈空间不仅是展览的容器,也成为展览叙事的重要参与因素。在大多数民艺展览中,展品是五花八门的,每件“展品”并不能像现代工艺美术作品那样吸引人眼球。而依据展品质地、工艺划分展览区域等方式,容易使展览在整体上失去连贯叙事的可能性。“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改变以往展览的展陈方式,在展览空间上通过民艺在制作、使用等生活场景的营造,如“游艺乡风”单元对婚嫁场景等人生仪礼场景进行了还原,在展厅有限的空间中尽可能地复现出当时的原貌并烘托氛围,使观众有所见亦有所感,也使得物件不再仅仅放置在静止的时间与空间中供人观赏,而是与周围的物体相互联结,显得有功能、有故事、有意义。8“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因内容除民艺展品外,增加了当代艺术创作的类别,在空间营造上将当代创作的艺术品和民艺展品置于一个相对整体的空间,以当代展览和更具艺术化的展陈及符号性场景,为展览叙事提供了更多情感层面的辅助。展览在传统民艺和当代艺术创作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体现了宽广的时空范围,在空间布局上具有隐喻化设计的特征。9如展览的主题墙选用传统民间艺术中人们耳熟能详的门神神荼郁垒的形象,装饰成立体的大门装置使建筑的形体结构也参与到叙事情境的营造之中,让观众在进入展厅前就感受到“到民间去”的主题与氛围。又如在展览的“光影之趣”部分,民间剪纸艺术与潘鲁生教授“影子”系列作品相互映照,体现了传统民间工艺对光的运用与珍惜,也诠释了光影与色彩交织互动的艺术永恒动力。这是民艺以多样的面貌融入当代人民的生活的呈现,突出了民艺之美在新时代的生活中焕发的勃勃生机。诚然,“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和“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犹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个别场景设置过于紧凑,未能将展览细节充分展示,如果能将技艺的背景介绍、从业者访谈、技艺分段演示等做成二维码作为补充,展览将会在叙事及展示效果上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总之,民间艺术的展览方式仍在不断探索和求新中。注释:1 民艺的历程与文化自信,民艺2021年第1期刊首语。2潘鲁生中国民艺百年历程综述,新美术2015年第11期。3李计亮试论“新民艺”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展览探微,民艺2020年第5期。4沈华菊慧心巧工 交相辉映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期两大传统工艺展览评述,美术观察2020年第11期。5张传寿乡关何处寄乡愁?“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述评,美术观察2020年第9期。6李德庚流动的博物馆,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年版,第231页。7 同上,第186页。8迟真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侧记,民艺2021年第2期。9路琼、黄建福到民间去当代民艺展览的文化价值,民艺2022年第4期。乐日乐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策展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