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邓石如
草书
野狐禅
行草
碑帖
融合
意义
陈昌宝
071美术学 FINE ART RESEARCH学院文萃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2023-06老对此联书作并不满意的创作状态等,使楹联作品既挥洒自如,又不离题万里。(三)议论抒情性题跋款。议论抒情性题跋的特点在于与楹联的联文内容联系更加密切。基于议论和情感的跋文通常是对联文内容作进一步阐发,因其所感所议皆出自于书者自身,因此,这类楹联性质更倾向于自作联,或者赠予对象是与书写者关系较为亲密的交际联。王文治溪云拂地送残雨,谷鸟向人啼落花一联题识为:“宋黄养正真人诗句,有飘然欲仙语。偶游汉隐庵小憩,频思昔日读书,此处时值暮春天气,淡云微雨,鸟啼花落,因忆宋人诗句,遂为录之。戌申夏四月六日,无余居士王文治。”此联摘自宋代黄知微句其一中一句,此联题跋由景至词再至己,表现出王文治对自己过去读书时光的思忆,自抒自作,颇具意趣。(四)学术性题跋款。以金石书写的楹联成为清代独特的楹联书法样式之一,以金石考据为内容的题跋款亦成为清代楹联款中最具特色的落款类型,书家将当时流行的金石文字上的字迹样式融入于楹联创作中,这类楹联一方面展示了金石文字独特神秘的美,另一方面又是书家借金石彰显自身学术功底和文化素养的手段。书家将考据出的金石文字,通过集字方式排列出具有文学性的对偶联文,因为金石文字复杂难辨,因此需要题跋对联文进行说明,具体包括对金石文字的出处来源、译文、学术考据以及金石书法等。以清代古文字学家徐同柏所书赤环金琳宝鼎,吉金镈铝乐和钟为例,此金石联集曶鼎 鄦钟两铭文字而成。其题跋款为:“愚亭先生世缘四兄属书古文大篆,为集曶鼎 鄦钟二铭以政。曶鼎旧藏镇洋毕氏灵岩山馆。鄦钟旧藏阳湖孙氏冶城山馆。环象连环形;赤环,赤玉之环。金,纯玉也。琳,玉之美者。古文将奉也,曶作鼎而纪王锡。赤环金琳也,论语仲忽,汉书 古今人表作仲曶,吉金善金镈,业上金华。铝古文鑢,以金涂器之名。鄦以吉金,铸钟其华美镈铝也。此为楚良臣。余义钟澉浦吴叔明经东发商周文拾遗作。鄦钟,鄦 今文作 许。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十月二十六日丁字溪南,徐同柏籀庄并识。”此款首先说明所集古字之古器渊源及收藏情况,后以联文为中心依次概述了两件古器的颜色、材质与古器类型,并对曶鼎、鄦钟中的“曶”“鄦”进行考据。落款楷书与联文金字正对,内容又是对正文的阐释,与正文相互衬托辉映,极富趣味。清代楹联题跋款将书法与跋文结合于一体,这种结合为楹联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落款也开始在楹联中凸显其重要作用。题跋款的出现使得楹联落款由一种辅佐性成分转变成为楹联的重要构成,并且与联文之间互相依附又各自独立。具体来说,从文化内涵来看,题跋款为楹联提供了联文不能表达的内容信息,所题跋的具体内容以创作目的、思想内涵、情感表现、书写风格等方面为中心,这是过去落款中所不具有的。从书法表现来看,书家根据联文的字体凭自己喜好和擅长书体书写题跋款,不同字体的运用不仅增添了丰富性,也展现出书家对多种技法的掌握。从艺术效果来看,题跋款可以丰富楹联的整体布局,丰富画面使作品饱满而增加可读性,并在楹联中起到了对联文大字的协调、点缀作用。姜洋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与作品对比,结合邓石如师承交游、碑版取法的考察,发现其行草书既非“未入体”,也不“少规矩”,而是呈现了融碑入帖之“新”,同时也阐述了其对乾嘉以降书法史上行草书碑帖融合创变的重要作用及特殊意义。关键词:邓石如 行草书 碑帖融合 一代宗师邓石如,曾被曹文敏赞为“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为何其行草书多被微词?而更有甚者,直接斥其草书为“野狐禅”。邓石如草书果真如此未入门径吗?澄清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与公允评价一代大家邓石如的书法成就,而且对于客观认识清代行草书的演变与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将从邓石如行草书的渊源取法、探索创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展开探析。一、诸家势评多不一包世臣在其国朝书品中,以“神、妙、能、逸、佳”五品分陈当朝之书家书体。邓石如草书被列在“能品上七人”之列,行书则被列到了“逸品上十五人”之列。虽然其草书未有其本人篆、隶、分、真品次高,但若比于他人之草书,所获得的评价亦为最高之一。然而,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则评曰:“夫完白唯有篆足名家,自负八分,而驰骤其势,第糜其完,适成别裁,绝无雅度。真行皆未入体。草则野狐禅耳。”(书林藻鉴 书林纪事,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第193页)在这里不仅把邓石如“真行”二体排斥在书道正统之外,对其草书则是更进一步否定。此外,张之屏在书法真铨中亦曰:“吾友罗颂西谓:邓完白书有匠气,是诚不诬。然匠人有规矩准绳,而非野狐禅可比,是亦不容漫视也。”(陈涵之主编中国历代书论类编,河北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534页)邓石如草书,果真是异端邪僻的“野狐禅”吗?这对于一代宗师邓石如的评骘与接受来说,确实是个“不容漫视”的问题,有必要依据其作品,结合其师承取法一探究竟。二、师承取法有渊源有关邓石如行草书的取法,从其师承、交游与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窥其线索。(一)梁巘对邓石如行草书的影响。胡长春曾在邓石如书学师从考论一文中提出:“从现有的材料来看,邓石如书法师从梁巘是毫无疑问的。”(胡长春中国书法与古文字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8页)梁巘与当时大书法家梁同书并称“南北二梁”,他所擅为帖学行草,但邓石如却成碑派宗师,所以文中之“师从”应该主要是对于帖学而言的。梁巘的行草书,曾于赵孟頫、董其昌、李邓石如草书“野狐禅”之辨兼论其行草书碑帖融合的意义陈昌宝072美术学 FINE ART RESEARCH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总第334期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用力颇深,“对王羲之亦下过苦功临摹,尤以兰亭序用力最多”。(张孝玉通会之际 人书俱老粱巘生平及行书创作研究,书画世界2017年第10期)在邓石如行草书作品中,特别是册页、手札中,有很多笔法与结体明显可以见到王书风神的影响。其中的顿切翻转、提按连带、欹侧开合、字势变化,都深得王书三昧,如翻切之处,切玉断金,明丽干净,连笔处亦精微绝妙、丝丝入扣而动人心弦。如赠肯园四体书册中的行草书,线条翻飞舞动,美轮美奂,笔法正如兰亭序中“之”“足”等字的笔法,只是把字形拉长了而已;此作在行气处理上,往往一行底部写得非常轻盈,与上面较为厚重部分形成鲜明对比,此种节奏常见于王羲之手札。此外,梁巘对苏东坡用功颇深且极为推崇,如其评曰:“罗池庙健极,本唐人法而变其方整,本晋人韵而偏侧取势,摆荡有姿,大小长短,随其结体,观其用笔多从欧得,格意亦间宗鲁公,其妙独冠宋人”。(胡长春中国书法与古文字研究,第88页)此作虽为楷书,但其对梁和邓行草书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梁巘所书方便事便与苏轼此类作品气息颇为相似。梁巘在书学上对苏轼的高度推崇,实践上对苏轼的取法化用,这一切在和他关系日益深切的邓石如作品中反映亦是极为明显的。如邓石如开卷垂帘一联的浑厚之气就和梁巘方便事若出一脉。(二)交游中的帖跋酬赠对邓石如行草书的影响。梁、邓二人,亦师亦友,相互赏识,老师的书法主张与实践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至于后期信笺往来,帖跋酬赠,更可谓书风陶淬。梁巘好友汪焘曾跋邓石如所藏梁巘临淳化阁帖册页曰:“闻山此书运用精严,得右军行草中带篆隶笔意。盖石如篆隶直逼秦汉,闻山不敢以晋后之书酬之,志服膺也然闻山自可传藏于石如,犹藏于余也,余与石如,何能加其毫末哉!”(张朝阳梁巘评传,安徽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39页)梁巘以帖学的造诣临书赠邓石如,且颇得行草中的篆隶笔意,这对邓石如行草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从汪焘此跋中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其神韵与梁、邓皆有许多相似之处。再如程瑶田曾于扬州见邓石如临古有获,“遂归寓所捡行箧中书帖数十事,借予邓抄录临摹,复以手录自著书学五篇为赠。此后长期有着频繁的交往”。(穆孝天、许佳琼编著邓石如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64页)邓石如一生中的交游相当广泛,可以说帖学对邓石如的影响不仅仅是师生间的传授,还有其交游时的相互熏染。(三)邓石如对魏晋碑版的取法化用。邓石如行草书风格的形成,一是其正书功底对其行草书的影响,二是其行草书直接对碑的取法。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卷六 行草第二十五中就曾曰:“碑本皆真书,而亦有兼行书之长。如张猛龙碑阴笔力惊绝,意态逸宕,为石本行书第一。若唐碑则怀仁所集之圣教序不复论,此外可学,犹有三碑:李北海之云麾将军,寓奇变于规矩之中;颜平原之裴将军,藏分法于奋斫之内。”(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版,第858页)其实其中亦兼草书之长。邓石如对云麾将军是否直接临习过难以知晓,但梁曾于此碑用力颇深,其对邓的间接影响从作品中是不难看出的。三、融合碑帖开新境邓石如行草书难能可贵的是其能在对帖学与碑学师承与取法之后,将二者自然融合,独开新境,为行草书之创变增添了新活力。(一)笔法上的创新。邓石如行草书创变是以其真书功底为基础的,即所谓的“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孙过庭撰,朱建新笺证孙过庭书谱笺证,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页)邓石如在真、草二体点画、使转的兼通上,以及在形质与性情之间的互补上迈开了“前无古人”的一步,遂开北碑行草新风气。此外,其用笔和帖学相比,较多使用了绞转、裹锋、颤笔和涩进逆行等动作,线质则表现出了与帖学光洁流畅、秀润轻灵、精巧飘逸相对的生涩奇拙、雄浑古朴、苍茫沉厚的碑学风尚。两种笔法体系,前者表现为“书卷气”,后者为“金石气”。实际上帖擅其长的“短笺长卷”,多以小字为主,适意于文人的书斋,但由于明代建筑样式的变化以及书法的适用目的、欣赏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改变,这种传统的帖学笔法很难满足明代以后的“高堂大轴”式的大字书写及其以后书法发展的需要,而这也正是邓石如融碑入行草书的意义所在。(二)空间上的突破。邓石如的两幅行草书楹联名品可显示其在空间处理上的开新之处。“海为云是”联和“开卷垂帘”联,不仅用笔和线质树立了一种新的典范,且其行草书对联的章法处理上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邓石如以前,行草书对联大都字字独立,上下联字空间位置也相互对应,但看邓石如这两幅对联,则每联之字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干湿浓淡、正欹俯仰、独立连带,多随性情之起伏,全任自然之开合,在浑然一体中变化莫测。而这种形式上的字字不均等、联间不对称,大开大合,错落有致,在此之前可谓少见,实为山人开此风气之先也。后来的赵之谦、吴昌硕此类行草书作品就明显的受其影响。“驰鹜沿革,物理常然。”可贵者是新的同时能够达到“文质彬彬”之境界。乾隆四十五年(1780),程瑶田在扬州,邓曾与其往还半载,之后程谓邓“一切游客习气丝毫不染,盖笃实好学君子”。(刘正主成编中国书法全集:邓石如卷,荣宝斋出版社1995年版,第300页)结合这个评价再来看邓石如草书的呈现,可谓其实“新”而非“野”也。四、启迪南北立众门从前碑派到邓石如,碑学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碑帖分庭抗礼,直到后来二者的互相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书写观念和品评标准在一步一步不断地发生着转变,这种审美风尚随时代的更替而不断转变,是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邓石如抓住了这一艺术史的规律,开创了行草书的新局面,具有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意义。近现代在行草书碑帖融合方向探索上具代表性的书家有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沈曾植、吴昌硕、于右任、李叔同、马一浮、谢无量、黄宾虹、齐白石、林散之、陆维钊、沙孟海、王蘧常等,他们在这条大路上接踵而行,或以碑版笔法体势为主,或碑帖参半,或在帖中适当融入碑版之金石意趣,将帖学的中锋笔法和北碑的形式特点糅为一体,皆别开生面,赫然一家,为行草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境界。由此可见,并非所谓“欲尸一代”,而是数代皆宗邓石如,这是历史的选择。从选择碑帖融合的书家实践成果来看,这是一条颇具探索意义的大道,使得他们的行草书不断开拓出新的审美境界。如将魏碑笔法融入行草的赵之谦,实践上“碑底帖面”;再者如将篆隶金石气融入行草书的吴昌硕,实践上“强抱篆籀作狂草”,这都是对邓石如行草书探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