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看见天地万物浑为一体”...彝族诗人倮伍拉且的生态诗歌_汪树东.pdf
下载文档

ID:2563611

大小:1.50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看见 天地 万物 一体 彝族 诗人 倮伍拉 生态 诗歌 汪树东
第 卷第 期学报.年 月 .,:“我看见天地万物浑为一体”论彝族诗人倮伍拉且的生态诗歌汪树东(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摘 要:彝族诗人倮伍拉且创作了不少富有生态意识、艺术韵味悠长的生态诗歌。他深受彝族传统文化中万物有灵论的影响,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的顽固立场,摆正了人在大自然中的合适位置。他的生态诗歌还非常善于描绘万物一体的灵性境界,展示了对于大凉山鲜明的地方归属感,对现代文明展开了严厉的生态批判。尤其值得肯定是,他能够从更宏观的生态视角来理解生命的永恒节律,感悟生死循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境界。他的生态诗歌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关键词:倮伍拉且;生态诗歌;彝族;万物有灵;生态批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史暨生态文学大系编纂()”()作者简介:汪树东(),男,江西上饶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生态文学、世纪中外文学。关注当代生态诗歌,对大凉山诗人群不可不细加勘察。大凉山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横断山脉纵横千里,雪山巍峨,层峦叠嶂,更兼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大江大河流贯其间,森林密布,植被丰茂,是一个颇具特色的自然生态区域。从文化上看,大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人居住区,彝族传统文化保存得较为完好,被誉为彝族文化圣地。从 世纪 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了一大批以汉语创作的彝族诗人,如吉狄马加、倮伍拉且、阿库乌雾、吉木狼格、巴莫曲布嫫、霁虹、阿苏越尔等,他们往往具有鲜明的彝族认同,对彝族传统文化颇为眷恋,同时他们也具有较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对现代文明颇为憧憬,因此他们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世界性。可以说,大凉山诗人群在当代中国诗坛上是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不过,笔者更为关注的是他们的生态书写姿态,这些诗人深受彝族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大凉山的自然万物怀有款款深情,创作的许多诗歌都是具有鲜明的生态意识、高卓的艺术魅力的生态诗歌,例如吉狄马加的我,雪豹感恩大地等。在大凉山诗人群中,倮伍拉且也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位彝族生态诗人。他浸润于彝族传统文化之中,深爱故乡大凉山的山山水水、自然万物,具有明确的生态意识。倮伍拉且的生态诗歌试图回到彝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处,诗意地呈现万物有灵、万物一体的生态意识,颠覆人类中心主义,重建生态整体观,抒发诗人的大地情结,积极地回应当前生态危机,并试图通过人与大自然的融合探寻文明的新方向、现代人的终极境界。一、万物有灵与颠覆人类中心主义首先值得关注的是,倮伍拉且生态诗歌的核心是一种万物有灵论。现代人所持的自然观大多为一种机械主义的自然观,把大自然视为受特定规律控制的机械,认为只要人类认识了大自然的规律就能控制和征服大自然。这种自然观主要是由伽利略、牛顿等西方经典物理学家奠定的,从、世纪以来渐渐演变为波及全世界、主宰现代人的自然观。机械主义自然观是对大自然进行客体化的结果,它使得大自然丧失了内在的生命灵性,蜕变为仅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库和垃圾场。这种机械主义自然观无疑是导致当今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但是彝族传统文化对待大自然却持一种万物有灵论,相信万物都具有内在的生命灵性,而不是物质的机械、物理式的杂乱堆积。倮伍拉且深受彝族的万物有灵论的影响,断然拒斥对大自然的机械主义降格,相信自然万物的生命灵性,例如他在诗歌庄稼和树木同样长着眼睛和耳朵里写道:“我的故乡大凉山宽厚的善良的怀抱里 生长着茂密的森林 生长着荞麦燕麦小麦 生长着玉米和土豆 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和茂密的森林 生长着茂盛的牧草和一群群牛羊 牛羊的眼睛就是天上的星星 牛羊看到的天地间的景象 我也能够看到 穿过牛羊眼睛的风 不停地穿过春夏秋冬的风也穿过我的眼睛”112在此,倮伍拉且歌咏故乡大凉山的庄稼和树木,并不是仅仅在诗歌修辞意义上运用拟人之法,而是立场坚实的生态意识、丰沛动人的生命体验的鲜活反映。在他的生命体验中,无论是牛羊等动物、庄稼树木等植物都和人一样具有生命灵性,人也仅是万物中的平等一员,而且无论是人、动物还是植物都能够自由地交流,生命的信息流贯于所有物种,而大凉山是所有生命的父母,以其宽厚善良的胸怀一视同仁地拥抱着所有生命。这就是彝族文化孕育出的生态体验!“万物亲密地存在。”2211若要体验到万物亲密地存在的事实,人们就需要重建万物有灵式的生态世界观。倮伍拉且的诗歌之所以与大量的其他当代中国诗人的诗歌具有质的差异,就在于彝族文化的万物有灵论浸润了他的灵魂,而且他对这种文化传统是具有相当的自觉性。在生长神话的山一诗中,倮伍拉且写道:“每一株植物 都在我们的注视中 闪耀着七彩光环 每一块岩石 每一汪清泉 都睁开了善良的眼睛 与我们不同的眼睛 与我们不同的方式 关注着我们的内心世界 苍苍茫茫的山啊 拥抱着我们 在苍苍茫茫的天空下歌唱 每一株植物 都在我们的歌唱中生长。”392诗人能够感受到植物的生命异彩,也能够感受到岩石、清泉等自然万物的生命灵性,人类以自己的方式关注着自然万物,其实自然万物也以它们的方式关注着人类的内心世界,这是一个人和自然万物亲密地交融为一体的世界,萦绕万物的是永不止息的生命歌唱,是浩浩荡荡的宇宙旋律。也只有在这种万物有灵的世界里,诗人倮伍拉且才最为深切地感受到对自然万物的爱。他曾在诗歌中表达了对自然万物发自内心的热爱,他希望所有植物能够幸福地呼吸,所有动物能够洗涤灵魂,他的爱涤净了人类中心主义物种歧视的杂质。只要具有倮伍拉且这样广博的生态胸怀,能够像他这样体验万物的生命灵性,人就会具有安然在家之感,万物可亲,心灵安居。正如倮伍拉且在诗歌山的怀抱中写道:“滋养血液的泉水 夜夜拍打 我们的睡眠 天亮后睁开眼睛 我们要穿越房前那片树林 去收获或播种 玉米和荞子、洋芋 大凉山温暖的怀抱里 身躯般挺拔的树木 棵棵树木 伸出枝桠 与我们的手掌相握 相互致以早安 并祝愿好运。”4110此处的“我们”是指大凉山的彝族人,是像诗人这样能够体验自然万物的生命灵性的人,他们酣畅地睡眠,辛勤地劳动,通过劳动与大地深深地契合一处,树木都会和他们互致问候。正是因为倮伍拉且自觉地确立了万物有灵论,他才会颠覆那种只肯定人的内在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不承认人类相对于其他自然生命的高高在上的位置,主张恢复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合适位置。他在诗歌背景中写道:“你真的要为我画一张肖像 作为友情的纪念 那么请你先画下沉重的群山 铅灰的云块。画一只盘旋的鹰 倾斜的翅膀载几抹圣洁的阳光 然后,我的朋友 用笔尖把我点在画面的 右下角。别忘了 签上你的名字 谢谢。”5肖像画自然是要突出人的,但是在倮伍拉且看来,真正需要突出的是群山、云块、盘旋的鹰、圣洁的阳光,是大自然,而与大自然相比,人只是一个渺小的点缀。因此,真正重要的是大自然,人在大自然中必须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没有大自然的烘云托月,人的微末小点就没有寄身之所,也毫无意义。现代文明把人类中心主义的高调吹奏得响遏行云,无限制地扩大着文明的规模,总想着让人类凌驾于大自然之上,但是舒马赫却说:“我毫不怀疑有可能赋予科技发展一个新方向,一个将它带回到人类真正需要的方向。而这也意味着,回到人类真正的大小比例。人很小,所有小的是美好的。想成为硕大无比就是自我毁灭。”6128的确,倮伍拉且也从大凉山的生活中也体悟到了小的是美好的生态智慧,他的生态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大自然面前都是谦卑的,渺小的,但又是充满灵性的,诗意盎然的。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僵硬立场,倮伍拉且才能更好地融入自然万物之中,尽情地体验万物一体的生命胜境,展示出当代中国诗歌少有的天人合一的灵性氛围。例如他在诗歌变奏之:毕摩的声音中写道:“清清亮亮的水 环绕在植物动物 和我们之间 我们与万物结为一体。”333在诗歌大自然与我们之三中,他又写道:“天地结亲的日子,有雨的日子。到山坡上去,到庄稼地去,到林子里去。我们与万物,浑为一体。”7157众所周知,现代文明的根本特点之一就是蔓延的城市化、去自然化倾向,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栖身城市中,远离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闻不到泥土的气息,无法触摸动植物的生命节律,从而有意模糊了人类生命的自然根源和自然特征。对于这种倾向,生态思想者是视若寇仇的。后现代的生态思想就是要打破现代性的远离大自然的玻璃盒子,重新回到大自然的生命律动中去。倮伍拉且对彝族传统文化中的万物一体的诗意表达,与后现代生态思想无疑是如出一辙的。俄国思想家弗兰克曾说过:“仿佛一棵树上的树叶是彼此分离和相互独立的,不直接相干,但实际上它们靠共同的树根和树干所传送的汁液而生活,靠共同的土壤来供养,同样,人们从外部看是彼此孤立和封闭的存在物,实际上他们通过与包容一切的生命源泉的沟通联系而内在地融合于一个完整统一的生命之中。”8142弗兰克更看重的是人与人的精神联系,其实,更直接的联系乃是大自然把人和自然万物包容为一个整体,生态诗歌反复抒发的就是对这种生态整体观的深刻体验。倮伍拉且在诗歌永不熄灭的红红的火中写道:“有了永不熄灭的红红的火 就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 我的生命我的短暂的生命过程 与大凉山的所有动物和植物血肉相连 息息相通 故乡土地上一块普通的石头 与我的呼吸也有着相同的节奏。”113该诗歌中渗透着凉山彝族的火崇拜情结,更鲜明地表现了倮伍拉且感受到的人和动物、植物乃至石头等自然万物血肉相连、节奏相通、融合为一的生态境界。二、高峰体验与地方归属感现代性造成的人与大自然的隔离绝境,最终让人陷入莫名的意义空缺状态,孤独、焦虑、荒诞、虚无成为与现代人如影随形的负面生存体验。而与之迥然相异,倮伍拉且融入自然万物,与万物结成一体后,完全脱离了这种负面生存体验,获得幸福的高峰体验。例如他在诗歌背影中写道:“走进大凉山 走进大凉山 你们就会发现 庄稼是我们的背影 树林是我们的背影 岩石是我们的背影 走进大凉山 走进大凉山 你们就会发现 庄稼和树林的背影 岩石和山峰的背影 我们和你们的背影 交融在一起 织成另一个背影 织成另一个背影 在碧蓝天空下 幸福地震颤。”4102在此,人以庄稼、树林、岩石为背影,并不是人居于中心地位,把大自然排挤到边缘,而是人投身于庄稼、树林、岩石等自然万物中,栖居其中,因此才会有“幸福的震颤”。个体生命结束了自我意识的隔离,在自然生命的洪流中获得与整体生命的共振,于是摆脱了孤独与虚无,获得生态的圆融与幸福。在大自然与我们之五中,倮伍拉且还写道:“缠绕我们,大凉山森林的每一棵树木。缠绕白天的遐想,黑夜的梦幻。我们微笑或忧伤的面孔都荡漾着它们的影子。我们都脱胎于那片森林它们,大凉山森林的每一棵树木缠绕着我们的思维,我们的神经;缠绕着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灵魂。这一切不会腐烂。我们的肉体,在腐烂前也都要躺在木柴上,让熊熊火焰,化为青烟 无穷天地间荡漾着我们的影子。”7158大凉山森林茂密,凉山彝族人也具有浓郁的森林崇拜情结,倮伍拉且认为彝族人的根源在森林,森林不但保证了彝族人的精神健康,而且让他们死后化为青烟,融入无穷天地。人只能在大自然的生态循环中找到自己的来龙去脉与身心寄托。“中国诗歌早就远离大地母亲,因无根而贫乏,无缘而虚妄。”961应该说,对于许多诗人而言,北岛的批评是犀利的,是切中肯綮的,但是对于像倮伍拉且这样的彝族诗人而言,就显得有失偏颇了。倮伍拉且的诗歌并没有远离大地母亲,而是深深地扎根于大凉山的大地之中,例如他在诗歌我就是大地之子中就自比为大地之子。众所周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就隐喻了人的身体和山河湖海、自然万物之间的隐秘联系,倮伍拉且也认为人的生命和大地不但血脉相连,而且形神兼肖,因此自比为大地之子,就是对生命根源的清晰确认。在土豆一诗中,倮伍拉且还赞美了大凉山最常见的食物 土豆,彝族人亲近土豆,尊敬浑圆朴实的土豆,进而也尊敬土地。诗人并没有像大部分现代人一样远离大地、土地,遗忘生命之根,而是通过食物与土地保持着原初的相通状态。生态诗人一般都具有较为鲜明的地方归属感,普遍不愿意像典型的现代人一样寄身于远离大自然的都市里,或者成为漂泊于都市的现代游牧人,他们更愿意栖居于特定的地方,而且那个地方往往就处于大自然的包围中,或具有鲜明的自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