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环境法典编纂契机下动物主体...新探——基于象征性立法进路_俎璐.pdf
下载文档

ID:2557394

大小:226.12KB

页数:2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环境 法典 编纂 契机 动物 主体 基于 象征性 立法 进路 俎璐
第 41 卷第 8 期河 北 法 学Vol 41,No 82 0 2 3 年 8 月Hebei Law ScienceAug ,2 0 2 3DOI:10 16494/j cnki 1002-3933 2023 08 006环境法典编纂契机下动物主体地位法定化新探 基于象征性立法进路基于象征性立法进路俎璐,杜宴林收稿日期:2023-04-01该文已由“中国知网”(www cnki net)2023 年 6 月 29 日数字出版,全球发行基金项目:2017 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项目“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研究:以公正司法为核心的考察”(17VHJ007)。作者简介:俎璐(199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法学、法学理论;杜宴林(1974-),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法学理论。(吉林大学 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2)摘要:反思动物在生态环境秩序中的该当定位是环境法典编纂契机下的中国问题。动物主体地位法定化不仅是动物伦理地位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势,也具有法哲学上的正当性和现实必要性。目前,动物主体地位法定化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动物完全主体论和限制主体论的“不可行”,而这两条进路不仅误读了动物主体地位法定化诉求的原初意旨,还忽视了动物作为平等道德主体不可类人的伦理事实。动物主体地位法定化并非是要在形式上仿人法逻辑“学样”,将动物硬性纳入人法制度体系,而是要在人类族群内部以最高权威性规范的形式表达对另一个族群作为平等存在的理性尊重和正当权利的保护愿景。象征性立法是一种内蕴正当性的立法模式,通过象征性立法将动物主体地位法定化不仅可以通过价值宣示表达人法对于动物作为平等存在的理性尊重,还可以通过价值建构重塑人类动物权利保护意识和行为,进而提供动物权利保障的“潜在实效性”,是动物主体地位法定化的可行方案。如此,也恰可启发中国环境法典自然生态保护编的编纂者所秉持的理论前见。关键词:动物;主体地位;动物权利;象征性立法;环境法典中图分类号:DF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33(2023)08-0096-2369New Exploration of the Legalization of Animals Subjects Status under theOpportunity of Compiling Environmental Codes Based on a Symbolic Legislative ApproachZU Lu,DU Yan-lin(esearch Center for Theoretical Law,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Abstract:The reflection on the appropriate positioning of animal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order is a Chinese issue under the opportunity of compiling environmental codes Thelegalization of animal subject status is not only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historicalevolution of animal ethics,but also has legal and philosophical legitimacy andpractical necessity At present,the reason why it seems“impossible”to legalizeanimal subjectstatusisbecausebothcompletesubjectivismandrestrictedsubjectivism are impractical approaches,which not only misinterpret the originalintention of advocating for legalizing animal subject status,but also ignore the ethicalfact that animals cannot be classified as human beings as equal moral subjects Thelegalization of animal subject status does not mean mimicking human law logic informality by forcibly incorporating animals into human legal system;rather,itexpresses a vision for rational respect and legitimate rights protection towards anothergroup as equal existence within humanity through most authoritative norms withinhuman population Symbolic legislation is an inherent legitimate legislative modelthat can express rational respect for animals as equal existence through valuedeclaration while reconstructing awareness and behavior regarding protecting animalrights among humans with potential effectiveness to safeguard such rights-making it afeasible solution for legalizing animal subject status This can also inspire theoreticalforesight held by compilers of natur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section in China senvironmental codeKeywords:animals;subject status;animal rights;symbolic legislation;environmental code一、问题的提出通过史学视角进行来路梳理和哲学思考,能够为后现代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动物主体地位问题亦然如此。动物伦理地位的演进史同样也是一部人类自然观的发展史。早在古希腊时期,动物1 只作为工具存在。进入 1416 世纪,伴随工业文明和人类中心地位的确立,动物的客体地位获得了理论确证,笛卡尔和康德是这一结果的直接推动者。笛卡尔认为动物是“机械装置”。2 康德认为,动物缺乏“理性”,只能791 2 为保证论证周延,本文所称“动物”是指具有复杂自我意识的“动物”。雷根在其论证中将这一范畴进一步细化为:“除人类以外的精神正常的一岁以上的哺乳动物”。参见 美 汤姆雷根:动物权利研究,李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66 页。参见 法 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第 44 46 页。居于客体地位。3 直至 20 世纪 60 年代,全球性环境危机出现,人类开始反思人与动物关系问题,单纯将动物作为“工具”、“机器”的思想发生转变。1976 年,休斯提出“动物福利”概念,4 试图通过主张动物“康乐状态”在人类需求和动物利用之间寻求一种动态平衡,5 但其实质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动物客体论。进入70 年代,“去人类中心主义”思潮迭起,动物客体地位开始发生转变。1973 年以来,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相继传播。动物解放论者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立基于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认为同人类一样能感知痛苦的动物应当获得与人类一样的“平等考量”。6 动物权利论者汤姆雷根(Tom egan)从康德的道义论出发,证成了动物权利的正当性。7 辛格和雷根的理论动摇了动物作为客体存在的伦理基础,此后,将动物作为道德主体的呼声开始出现。例如,凯伦沃伦(Karen J Warren)依照道德地位多重判准原则主张动物具有道德地位。8 进入 20 世纪末到 21 世纪初,西方环境伦理学渐趋繁荣,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环境论者将人类道德关怀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除动物之外的其他自然物也获得了规范地位的可能。在此驱动下,动物道德主体地位法定化倾向渐具势能,其中代表性主张来自美国法学家弗兰西恩(Gary L Francione)、美国动物权利律师史蒂芬怀斯(Steven Wise)等动物法定主体论者。与此同时,进入 21 世纪以来,伴随着“去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在制度场域的渗透,环境法制也正在经历一场潜移默化的时代变革。这场变革内源于去人类中心化的伦理驱动,外显为对环境秩序的生态化型构。具言之,可将其表征为一条从宪法生态化到生态制度法典化的制度化进路。一方面,世界各国的宪法正呈现一种生态化趋向。目前,从“环境宪法”演进为“生态宪法”正成为当下各国宪法发展的新趋势。9 最典型的如俄罗斯以宪法生态主义为指导思想构建的生态宪法机制。10另一方面,在893 4 5 6 7 8 9 10参见张彬:康德哲学中的理性进程及其转向,载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3 期,第 97 页。参见 英 斯伯丁:动物福利,崔卫国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2 页。参见崔拴林:论动物福利概念的内涵 动物客体论语境下的分析,载河北法学 2012 年第 2期,第 94 页。See Peter Singer,Animal Liberation,Ecco Press,2001,p 69、78同前注 1,汤姆雷根书,第 221 235 页。See Mary Amne Warren,Obligations to Persons and Other Living Things,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7,p 156 168参见陈海嵩:从环境宪法到生态宪法 世界各国宪法生态化趋势探析,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 年第 2 期,第 93 页。参见王兆鑫:俄罗斯生态宪法机制研究 兼谈对我国生态宪法学的启示,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 9 期,第 89 页。率先制定环境专门法典的国家中,通过将生物多样性主张纳入环境法典的方式来实现生态制度法典化也渐成潮流。法国和瑞典即为贯行环境法典生态保护专门法立法模式的典范。11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环境法制也正在沿着上述进路悄然变革。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从序言到总纲再到国家机构形塑了环境治理的环境宪法形式理性”,12尤其是 2018 年宪法修订,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将“美丽中国”建设确定为国家任务,进一步构建了“国家任务驱动型的环境宪法”。13同时,宪法 第 26条第 1 款更是将保护“生态环境”确立为国家任务,14进而指引了我国宪法的生态化导向。其次,中国的环境法典编纂工作也正在紧密推进,2021 年 4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 2021 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研究启动环境法典的法典编纂工作”。152022 年 4 月 24 日,全国政协常委吕忠梅表示,“一部 800 多条的生态环境法典专家建议稿(草案)已经形成。”16综上,通过回溯动物伦理地位的演进史及“去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制度化进路,可以发现两个基本事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