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国有企业
提升
产业链
韧性
历史性
成就
规律性
认识
王思霓
93 第 30 卷第 3 期2023 年 5 月Vol.30No.3May 2023当代中国史研究ContemporaryChinaHistoryStudies【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成果】国有企业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历史性成就与规律性认识王思霓 王彩萍摘 要根据新中国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国家战略需求,国有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升产业链韧性的路径具有鲜明特征,实现了中国产业链从无到有,再到韧性提升的质的飞跃,具体体现为国营企业诞生与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国有企业改革与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国有企业新定位与增强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新中国之所以只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产业链发展过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始终坚持改革发展与开拓创新,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为产业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依靠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研究、政策指导与企业实践交互促进,为产业链韧性提升赋予持久动力,同时国有企业的“家国情怀”也贯穿始终。关键词国有企业 产业链韧性 历史成就 规律性认识中图分类号K27;F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952(2023)03-0093-14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保持产业链安全稳定显得尤其重要。新中国产业链从无到有,实现了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质的飞跃,国有企业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在其中承担着特殊使命和功能,发挥着主要作用,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可以说,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历程始终与党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主要任务、战略目标相适应。收稿日期2022-11-02作者简介王思霓,经济学博士,助理教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10275;王彩萍,管理学博士,教授,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510275。*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以创新为引领增强国有经济主力研究”(22AZD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 年版,第 28 页。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的定义,国有企业是指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包括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其他部门所监管的企业本级及其逐级投资形成的企业。一般来说,国有企业改制前称国营企业。94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 年第 3 期进入新时代,地缘政治、贸易摩擦、技术封锁等各类因素不但影响全球产业分工,也不断增加中国产业链不确定性风险,威胁中国经济安全。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作为大国重器、压舱石、稳定器和顶梁柱的作用更加凸显。截至目前,学术界已有大量关于中国产业链韧性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国有企业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探索历程和历史成就尚没有进行充分讨论,也缺乏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对国有企业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作用机制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与规律性的认识。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将产业链韧性定义为面对自然灾害、系统性风险、国际竞争等外部风险时产业链展现的抵御能力、恢复能力和发现新路径的创造能力,具体表现为技术水平提升、基础产品自给自足、资源可持续利用、产业链条延伸、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完善产业链空间布局等,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 70 余年来国有企业承担国家使命、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演进脉络与内在作用机制,以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国营企业的诞生与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农业国,工业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有极大差距,直接关系国防工业的钢铁、有色金属和化工产品多数依赖进口。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扼杀新生人民政权,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对新中国实施封锁禁运。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武器装备和后勤水平上的巨大劣势也暴露无遗。在多重危机压力下,党和国家对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形成高度共识。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为尽快发展工业,中国采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主导的工业管理体制,国营企业成为这一体制的主要载体。国家通过各级政府行使国营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中动员资源并有选择性地进行建设,重点发展重工业和资本品工业。从 1952 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的头三年(19761978 年),固定资产投资比率中重工业的比重从来没有低于 85%。国营企业与计划经济体制具 主要研究成果如肖兴志等:大变局下的产业链韧性:生成逻辑、实践关切与政策取向,改革2022 年第 11 期;陈晓东等:数字经济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的路径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22 年第 1 期;等等。毛泽东选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080 页。资本品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资本设备的部门。封凯栋:国家的双重角色:发展与转型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 年版,第 280 页。95 国有企业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历史性成就与规律性认识有天然耦合性,与特殊国情下新中国实施追赶和跨越式发展战略相匹配,为提升产业链韧性积累了物质力量和生产能力。以“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156 项”工程为核心,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国营企业开启了对维护国家安全和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探索,建设成了大庆油田、鞍钢、“一汽”等一大批被誉为“国之栋梁”的国营企业。“156 项”工程实际施工的 150 项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中心,具体构成是:能源工业 52 项,其中煤炭工业 25 项、电力工业 25 项、石油工业 2 项;军事相关工业 44 项,其中航空工业12 项、电子工业 10 项、兵器工业 16 项、航天工业 2 项、船舶工业 4 项;机械类工业 24 项;冶金工业 20 项,其中有色金属工业 13 项、钢铁工业 7 项;化学工业 7 项;轻工业和医药工业 3 项。工程建设集中于东北及中西部地区以适应国防安全条件下的国家长期建设需要,其中布局于辽宁省 24 项、黑龙江省 22 项、陕西省 24 项、山西省 14 项、河南省 11 项。经过“一五”计划,国营企业已经在煤炭、电力、机械等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得到有力保证。在产业链空间布局上,既充分考虑了国防安全、现有工业基础以及区域均衡发展等多种因素,也充分利用了东北及上海的工业基地,并继续培养与利用这些基地的工业基础与技术条件。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发动攻势,我国开始进行三线建设以应对新的外部危机。在此背景下,国营企业,尤其是中央部署国营企业产业链布局进入集中实施阶段。毛泽东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三线建设的实质是将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迁移至中西部地区,或在三线地区建设新工业促进地理范畴上的工业扩散,以保证出现战争时国家基本工业体系可以正常运转。这种工业迁移不能简单以经济效益来衡量,更多是出于政治和国家安全的考量,正如邓小平所言:“一、二、三线建设,是战略问题”。国营企业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努力还显著表现为通过自力更生解决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和设备供给问题。在技术创新上,虽然苏联援助对国营企业和产业链建设有重要影响,但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原则仍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引进新技术不是一味摹仿,照抄照搬。学习外国必须同独创精神结合起来。引进新技术必须同自己钻研结合起来。”在工业设备供给上,中央政 董志凯等: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 项建设研究,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52159 页。毛泽东文集第 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6 页。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832 页。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9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92 页。96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 年第 3 期府领导国营企业在 20 多个基础性和共用性技术领域发起“大会战”来攻坚克难,以解决“生产机器的机器”缺乏的问题。这些大会战包括 19611964 年国产晶体管计算机大会战、19601970 年高精度精密机床大会战、19611965 年成套石油炼化工艺大会战、19641972 年攀枝花钢铁基地大会战、19641970 年成昆铁路大会战以及 19621964 年火车车轮和轮毂大会战等。以机械工业为例,中央政府在 19611969 年启动“九大装备”重大任务专项。该专项的根本目标是解决“工业母机”问题,即用以生产机器设备的巨型机器。这些机器具有规模大、工作压强大、精度高等特点,反映了整个工业体系最重要的基础性能力,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和战略意义。当时世界上仅有美、苏等少数国家拥有与“九大装备”相关的全套生产能力。9 年间,该专项共动员了国务院的 10 个部委,100 多个国营大型工厂,1000 多名工程师和超过 10000 名工人,共设立了 100 多项重大项目。工程师们通过“土办法”创新,利用精巧的系统设计和生产流程创新,使得能工巧匠的技艺得以替代部分环节中对大型加工设备的需求。到 1969 年,该项目建成了 9 套大型成套设备,包括 840 类,1400 多台复杂、精密的重大机器设备,基本解决了中国在工业机械上对外依赖的问题。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为维护新中国国家安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国营企业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不断调整资源和空间布局,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和有利于战备的工业区域布局。在当时的艰苦环境下,由国家动员并集中有限资源,打破国外对我国关键生产设备、关键技术环节的封锁,使中国在当时得以创造新工业并实现生产规模持续扩张。同时,为推动工业体系建设,国营企业将国家利益、国家需求和国家荣誉放在第一位,发扬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埋头骨干、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为改革开放后快速开启的工业化进程积累了技术经验、物质基础和宝贵的人才资源。国有企业改革与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经过建立独立自主的完整工业体系时期,我国产业链韧性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但是这也只能够保证产业链在战争等极端外部冲击下的独立自主与低水平运转。如何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实现全面嵌入全球产业链与维护国家安全之间的“九大装备”包括:30000 吨模锻水压机、12500 吨卧式挤压水压机、辊宽 2800 毫米铝板热轧机、辊宽 2800 毫米铝板冷轧机、直径 280 毫米钢管冷轧机、直径 80200 毫米钢管冷轧机、辊宽 2300 毫米合金薄板冷轧机、辊宽 700 毫米+20 辊特薄带钢轧机、10000 吨油压机。封凯栋:国家的双重角色:发展与转型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 年版,第 281 页。97 国有企业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历史性成就与规律性认识动态平衡,成为下一阶段的新目标和新任务。自 1984 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国营企业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同步进行,并始终处于中心环节。1993 年 3月 29 日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国营经济”修改为“国有经济”,更加明确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客观需求和决心。随着各种体制障碍逐一破除,国有企业提升产业链韧性的路径发生根本性转变,即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嵌入全球产业链,以企业竞争力提升支撑产业链更高水平的发展。197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