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模式构建研究_谢宇.pdf
下载文档

ID:2557219

大小:1.37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校 心理健康 教育 生态系统 模式 构建 研究 谢宇
年第 期总第 期黑龙江高教研究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项目“家校社协同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编号:)。作者简介:谢 宇,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任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模式构建研究谢宇(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摘要:高质量教育体系要能够充分发挥协同性作用,高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有机融合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而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格局。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尚不明显,呈现教育目标冲突失衡、教育实施主体分离、教育内容相对割裂等异化样态。生态系统理论为多圈层生态系统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逻辑思路,文章据此构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模式。生态环境交互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等四个系统为切入点,教育实施主体厘清职责边界,家校社三点联动共建共育,政府职能部门指导工作开展,社会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家校社协同;生态系统模式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必须坚持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要能够充分发挥协同性作用,提升教育多元主体间的交互与关联,突出教育功能的整体性。年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需要“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强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有机融合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而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格局。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困境(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世纪初,教育主管部门逐渐关注到心理健康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在宏观层面进行探索,制定了一系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文件,明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向。自教育部颁布第一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政策以来,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制度初建,启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阶段(年)这个阶段是教育部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建立新的制度来推动工作的开展。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首次以政策文件形式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标志。随后十年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颁布,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建设。本阶段的政策文本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并通过体制机制、教育方法、课程资源、队伍建设和支撑条件等方面的探索推动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标准形成,规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阶段(年)在这个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批高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但同时也有一些高校仅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并未真正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并不统一,工作的开展缺乏统一的标准。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机制、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活动体系、心理咨询体系、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和工作条件的建设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同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导高校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纳入高校公共必修课范畴。本阶段政策文本的印发,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高校心理健康DOI:10.19903/23-1074/g.2023.07.007教育工作。深化联动,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阶段(年至今)在该阶段,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了一系列宏观管理的重要举措,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设,强调家校社协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教育部等 个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是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推动各级政府和部门完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联动机制。年编印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更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主体明确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本阶段的政策文本体现了国家多措并举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提升的信号和决心,形成了国家指导、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家校社协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征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日渐成熟,国家指导、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家校社协同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动态演进的发展结果,能够为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念引导和明确实践方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而产生系统性变革,向制度化、专业化和整体化转型。制度化:标识高质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根植国家政策话语,在制度框架下推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自上而下的系统性工程,教育主管部门不断积极推进,投入了大量资源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制度化的内生特质决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遵循规范的发展理念,要求心理育人的观念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和全环节,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得以最大限度彰显。专业化:凸显心理学知识与技能的工作范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工作都需要教育实施主体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普遍取得心理学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具备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从业资格,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而言,虽然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在群体中占比较低,但高校会组织他们接受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帮助其拓展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技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显著区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式,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为目标归宿,以心理学知识与技能为核心手段,凸显出心理学的实用价值。整体化:表征社会心理服务网络的内外交互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深度嵌入社会心理服务网络,高校主动接轨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精神卫生专科医疗机构之间彼此合作和联系,将社会心理服务在校内大面积铺开,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一体化的服务,使罹患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大学生能够及时得到专业治疗。在突发心理危机事件中,高校不仅会对事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在必要时也会尽快联系网信、公安等部门,最大限度地降低心理危机事件在社会和学校中造成的负面影响。高校不断强化与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合作关系,整合各类社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达到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耦合。(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及相关部委出台了大量政策文件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尝试通过“联通”和“交互”的方式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成效,但遗憾的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尚未明显改善,出现教育目标冲突失衡、教育实施主体分离、教育内容相对割裂等异化样态。教育目标冲突失衡,责任主体重视程度表现不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具体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针,承载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理念,成为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然而,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价值、功能等秉持不同态度,不同教育实施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也因此相互冲突。家庭或基于对心理疾病污名化的态度,一旦确诊会是家庭的耻辱,拒绝带子女赴精神卫生专科医疗机构诊断治疗,抑或基于毕业就业情况的考虑,希望子女早日工作,减轻家庭负担,不愿意让其休学治疗心理疾病,将心理健康问题视为无关紧要之事。学校大多基于教育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定的考量,力求达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最低要求,从而能够应付上级检查的任务。社会基于安全稳定的考量,关注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减少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降低由事件引发的社会舆论影响。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正处在成年早期,是分离个体化的关键时期,需要从心理层面离开父母,加强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从而获得自我认同,塑造出独立的自我。在这一阶段,大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减少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发展个体的独立性,导致家庭很难实际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全过程。高校则更多从学生管理视角出发,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强调从面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实践无法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心在心理“矫正”上,精神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模式构建研究生专业机构承担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工作,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危机干预等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和治疗心理疾病,无视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可见,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还未完全被接纳。教育实施主体分离,家校社执行联通度存在欠缺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引领下,教育实施主体彼此间联系并不紧密,呈现分离式倾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分别独立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从社会的主流认知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高度专业化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具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家庭和社会因为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被排挤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出现由高校完全主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由于心理学专业的不足,家庭和社会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话语权,难以和高校进行深入的、具有实质性的对话,导致家校社缺乏有效的沟通。高校、家庭和社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上的差异性,以显而易见的方式将家校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分割开来。由于家校社相对独立的场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也无法融通。高校基本已经建立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甚至部分高校还建成了二级学院的心理辅导工作室。这些优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基本只对本校学生开放,尚未形成资源共享局面,无法辐射推动家庭和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样,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关于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诊疗设备只能在指定的医疗场所使用,无法延伸到高校和家庭环境,难以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问题。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推进而言,多元教育实施主体难以良性互动,未能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网络。教育内容相对割裂,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性兼顾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转化为实践过程中的重要途径,还是教育实施主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直接方式。反观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育目标冲突的影响下多元教育实施主体的工作内容无法有效联通,自然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呈现出缺乏连续性的特征。就此而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被分解成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独立完成的具体内容,并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呈现出相对割裂的状态。高校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抓手,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性教育活动;父母关注子女成长,为大学生提供家庭情感支持;社会主要依托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来诊断和治疗存在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大学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设定一般从高校、家庭和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自身认知立场出发,教育实施主体之间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不完全一致。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所形成的积极作用无法在家庭和社会中有效延续,同样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也无法全部反馈给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多生态环境的协同才能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实现从形式到内容的贯通,才能直接满足大学生需求。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模式的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