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环境
视野
三线建设
研究
16
工程
线索
方法论
探讨
刘合波
83 第 30 卷第 3 期2023 年 5 月Vol.30No.3May 2023当代中国史研究ContemporaryChinaHistoryStudies【经济史研究】环境史视野下的三线建设研究以 816 工程为线索的方法论探讨刘 合 波摘 要三线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实施的大规模国防基础设施建设,目的是利用辽阔幅员和纵深腹地应对现代战争,在自然环境的掩映下保障中国核心工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涉及诸多环境史议题。816 工程是地处西南的三线建设重点项目,其选址、建设以及后来的发展变迁均需考虑环境因素,涉及与环境的多方互动。通过对该工程的进一步考察发现,三线建设的环境史研究应在整体史的分析脉络中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此外,该工程现存的档案史料中有诸多涉及环境问题,为进一步开展三线建设环境史研究提供了可能。总之,无论是 816 工程的环境史个案研究,还是其提供的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均显示三线建设的环境史研究应立足整体、把握地方、多维分析,以进一步深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关键词三线建设 自然环境 环境史 816 工程中图分类号K27;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952(2023)03-0083-10三线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严峻国际形势下实施的大规模国防基础设施建设,在工业布局、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深远。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学界对三线建设进行了大量研究,大体经历了从三线建设决策、布局等宏观问题的研究到大、小三线个案分析的发展历程。近年来,作为新的学术增长点的环境史研究不断发展,也使国内外学者开始从环境史的角度对三线建设展开研究。国外如夏竹丽、马立博等学者对三线建设涉及的环境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三线建设的地理环境因素、环境与企业发展收稿日期2022-09-16作者简介刘合波,历史学博士,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300387。JudithShapiro,Maos War Against Nature:Poli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Revolutionary China,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RobertB.Marks,China:Its Environment and History,NewYork:Rowman&LittlefieldPublishers,Inc.,2012.CovellMeyskens,“ThirdFrontRailroadsandIndustrialModernityinLateMaoistChina”,Twentieth-Century China,Vol.40,No.3,Oct.,2015,pp.238-260.美柯尚哲:从欧美观点看三线建设,开发研究2015 年第 1 期。84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 年第 3 期的关系、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等。总体而言,上述成果为三线建设的环境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框架、思路和视野,但存在研究粗线条化等问题,三线建设环境史的研究路径仍有较大的探讨空间。环境史是人与自然之间互动关系的历史,强调自然对人类的制约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与保护。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环境史研究不断深入,越发强调对“生命共同体”的探讨,其理论认知、叙事范式及研究方法均得到全面深入发展。因此,环境史视野下的三线建设研究,既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通过对长时段历史考察突破既有研究中的简单叙事模式。816 工程是地处西南的三线建设重点项目,是我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自 1966 年定点涪陵专区白涛镇到 1984 年停军转民,816 工程进行了长达 20 年的建设,此后又转入艰苦的二次创业时期。该工程的发展与周边环境息息相关,在选址、建设、转型与发展的历程中,环境因素始终贯穿其中,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及企业对周边环境的再塑造。鉴于此,本文以 816 工程为例,从选址与建设初期的环境要素考量、环境的整体史叙事、资料的获取与利用等方面,探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三线建设环境史的研究方向与路径。选址及建设初期的环境要素考量20 世纪 60 年代,党和政府做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主要是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中国的核心工业置于后方,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建立起防止外来破坏的屏障,以保护中国的工业基础。因此,三线建设与地理方位、自然资 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徐有威等:为了祖国的青山绿水:小三线企业的环境危机与应对,贵州社会科学2016 年第 10 期;徐有威等:多维视角下的三线建设研究(笔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 1 期;张勇等:多学科视角下三线建设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笔谈,宁夏社会科学2021 年第 2 期;等等。美唐纳德沃斯特:环境史研究的三个层面,侯文蕙译,世界历史2011 年第 4 期。参见美唐纳德沃斯特:环境史研究的三个层面,侯文蕙译,世界历史2011 年第4 期;高国荣:试析农业史与环境史的区别以 20 世纪中美两国的相关研究为例,社会科学战线2019 年第 9 期;王利华等:“环境史理论与方法研究”笔谈,史学集刊2020 年第 2期;等等。我国第一个核原料基地是由苏联援建的位于甘肃玉门的 404 核工厂,即 404 厂。在 816 工程筹建之初,其对外名称为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公司。2001 年,建新化工总厂移交已设立为直辖市的重庆市属地管理。2008 年,企业改制并更名为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即建峰集团。在档案文献中,816 工程有时也被称为 816 厂,以下不再一一注明。参见中国核工业建峰化工总厂大事记(19652001),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2002 年编印,第 2、46、81、125 页。85 环境史视野下的三线建设研究源、交通状况、空间布局等环境要素紧密相连。这些环境要素对三线建设具有奠基意义,特别是在工程选址和建设初期尤为关键。(一)选址对环境要素的考量选址是三线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事关其后长远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65 年 1112 月,邓小平等人到西南地区考察三线建设情况,便数次提及选址问题。为做好三线建设的选址工作,中央专门派出踏勘选厂工作组,基于“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从国防和经济两方面对工程选址做了具体考察,并提出了相应要求。816 工程作为当时特殊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其对环境要素的考量尤为重要。为做好该工程的选址,404 厂专门抽调人员与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院派出的地质、总图、工艺、水、电等专业人员组成选厂小组,先从甘肃向西到博斯腾湖孔雀河入口一带进行踏勘,后转向大西南的四川与云南两省。截至 1966 年 9 月,包括山西大同、甘肃玉门关等地,选厂小组踏勘地点共计 90 多个,行程 1 万多公里,通过综合比较提出了位于四川省的 3 个预选地点:第一个是位于川西洪雅县罗坝区的“刘沟”,这里可以利用青衣江的水源,能满足反应堆直流冷却用水。第二个是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这里是高原山区,可由越溪河取水,但交通条件太差,隐蔽条件也不太理想。第三个是位于涪陵专区的白涛镇,这里山高林密,植被良好,隐蔽条件较好,且山体岩石完整,适合进洞,水量也能满足反应堆直流冷却用水的要求。总体来看,第三个点白涛镇的综合条件更好。除上述优势条件外,该地的风、气温、雾、降雨量等气象条件也非常适合 816 工程的建设。因此,816 工程最终定点在白涛镇。在工程位置大体确定后,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同样需要进一步考虑相关环境因素。例如,在考察 816 工程的进洞部分建设时,地质部门通过对周边环境的考察后发现,乌江东岸海拔 1397 米的金子山四面环山,山体、水文、地质、地层岩性及构造和节理裂隙稳定性较好,因此被选定为进洞山体。又如,为了建设机修厂等,机修科、设备科、基建科、设计院等部门对麦子坪、铁佛寺、木耳山等地的地势、地形、高度、水、交通等自然环境状况进行了联合实地踏勘,因麦子坪地势不高、水电问题 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8791882 页。肖敏等:三线建设的决策、布局和建设:历史考察,经济科学1989 年第 2 期。回眸 40 风雨 寄望百年辉煌,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2006 年编印,第 34 页。交通部第二水运工程设计院、816 厂关于乌江码头方案设计、方案会审、施工方面的请示报告、纪要、说明书、委托书(1966 年),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档案馆:1966-20。回眸 40 风雨 寄望百年辉煌,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2006 年编印,第 34 页。西化局、设计二院、八一六厂关于地质勘测地形测量、概预算以及工程施工任务书、协议书(1966 年 6 月 7 日),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档案馆:1966-21。86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 年第 3 期易于解决,又靠近公路,因此被最终确定为 816 工程机修厂的建设地点。可见,选址工作对三线建设十分重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工程点往往需要多地多次踏勘,以保证工程与环境的良性结合。这在三线建设各工程中普遍存在,需要学界继续深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二)建设初期对环境的利用在选址确定之后,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则是三线工程建设初期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涪陵处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山川连绵,河流纵横,地貌复杂多样,以沿江河谷丘陵区、坪上低山区和低中山岩溶区为主。因此,816 工程建设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当地复杂的自然环境,洞体及其辅助部分都需要先改造周边环境才能进行建设。如交通运输方面,因为当地不通火车,交通运输主要靠水运,所以工程设计部门就根据当地的水文、气象、地质等自然条件,利用乌江的水运条件,在流域内的水井沱、沙沱分别修建了货运码头和煤运码头,以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又如,在居住建筑和辅助性工业建筑方面,工程设计部门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提出了相应的施工设计方案。其中,住房的建造原则是根据地形依山就势,见缝插针,不占良田好土,并尽量减少对原始地形地貌的破坏,避免建设过长过宽的建筑等;既要有利于生产也要方便生活,又要根据当地条件把居住区建成“乡村型的城市”,同时也是“城市型的乡村”。在建设过程中,施工队伍充分利用挖洞的石块来盖房子,减少了土和煤炭的消耗,实现了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减少了浪费。816 工程的建设充分利用了白涛镇的自然环境特点,在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因地制宜,既保证了进度也保证了质量,在当地建起了我国第二座核原料工业基地,这是借助当地环境进行三线建设的典型代表。816 工程主体洞体的建设改变了金子山山体及周边环境,相关配套设施也改变了当地的环境格局,并由此形成了新的工业小镇,赋予了白涛镇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促进了其军事化景观的形成。816 工程遗址在2002 年对外开放后,已逐渐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使曾经的工业遗址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816 工程是三线建设的缩影,大批三线企业在建设过程中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公司:关于机修厂选点定点会议纪要(1967 年 7 月 14 日),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档案馆:1967-17。涪陵市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 页。交通部第二水运工程设计院、八一六厂关于乌江码头方案设计、方案会审、施工方面的请示报告、纪要、说明书、委托书,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档案馆:1966-20。西南化工机械管理局:关于干打垒设计及预决算的几点意见(1966 年 10 月),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档案馆:1966-21。029 指挥部:关于转发程子华同志几点指示的通知(1966 年),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档案馆:1966-19。87 环境史视野下的三线建设研究融入自然,形成独具特色的“三线景观”,是“三线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对三线建设选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