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校
辅导员
心理健康
素养
价值
意蕴
基本
内涵
培育
路径
年第 期总第 期黑龙江高教研究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微文化背景下研究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创新研究”(编号:)。作者简介:杜和军,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南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陈 旭,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认知与非安全依恋的干预与机制。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的价值意蕴、基本内涵及培育路径杜和军,陈旭(西南大学,重庆)摘要: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是高校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生成的,满足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需要以及促进时代新人健康成长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态度与人格。新时代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是满足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要、建设高素质辅导员队伍的迫切需要以及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通过对当前一线辅导员进行访谈,发现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整体较好,辅导员心理助人意愿较高,同时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受到内外环境因素影响。因此,一方面应从提升其内生性动力包括辅导员工作价值与认同入手;另一方面,应从外源性动力包括构建协同心理育人体系以及建立职业全生涯周期的督导与培训进行系统化构建,寻求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培育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当前对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更多是从外在职业视角进行讨论如职业倦怠、职业压力、角色紧张等,而对于辅导员自身内在心理健康素养培育的相关研究则较为缺乏,与新时代建设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高校辅导员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不仅可以帮助其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还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助力时代新人培育。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的价值意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造就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的价值应当从高校立德树人任务、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学生健康成长等三个层面进行认识。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核心议题。对于社会主义高校而言,这里的“德”从内容看不单是道德品质,还应包括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从对象来看这里的“德”不仅单是指向学生,也同时也指向教师。作为德育共同体,教师的“德”极其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作为教师的“德”应当是对教师一般伦理道德的超越,它要求教师除了在学校环境中以外,还要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中重构自身整体性素质,教师素质的整体性发展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当前,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过程中,师德师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辅导员作为育德与育才的主力军,在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向上向善中始终发挥着双重影响。辅导员既要扮演好教师角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化,也要作为管理者指导和引导学生言行品德,这都需要辅导员不断注重提升自身素养。心理品质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道德品质是心理品质发展的高级样态。教育本身蕴含着道德,同时蕴含着健康。有学者认为,“健康是教育的基本议题之一,教育是面向心灵的大健康”。教育者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传递健康和促进健康,在学生中播下健康种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有助于辅导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进而升华为高尚的道德品行。因此,心理健康素养应该成为高校辅导员的必备素养。建设高素质辅导员队伍的迫切需要从专业化、职业化角度来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责。年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DOI:10.19903/23-1074/g.2023.07.014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责规定为三个方面:一是要能协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排查;二是能够组织学生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是终极目标,即帮助学生培育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内容简短,但实际要求却非常高。比如,能协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日常排查,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识别心理问题的知识与能力,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那辅导员可能就无法识别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也会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排查的结果,更有可能导致学生心理危机不能及时得到发现和干预;对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辅导员要能够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以及心理咨询的技能,更要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如何开展心理团辅、排练心理剧、拍摄心理健康微视频等。而学生健康心态的培育,则要求辅导员必须拥有较高的心理健康素养,而且心态的培育对于时空条件要求更为苛刻,辅导员更多是通过助人来实现学生的自助,帮助其学会成长。因此,不论是从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角度,还是从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角度都应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补齐短板,进而不断建设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给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较大冲击。研究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后大学生抑郁检出率较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不仅仅关乎青年的整体素质和风貌,更关乎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作为与青年大学生最为亲近的人,高校辅导员无疑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有效应对疫情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冲击,需要高校辅导员能够有效识别大学生突发心理问题,针对大学生群体存在的情绪困扰与心理困惑及时进行疏导和调适,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压力、合理认识自我,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群与己、得与失、利与义之间的关系,进而养成自尊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这些工作都需要辅导员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素养作为基础。拥有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素养,不但可以保证辅导员牢牢把握住新时代青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能够保证其始终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领航员”。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其内在结构 本研究在遵循学界对于心理健康素养的经典定义、遵从高校辅导员职业特性和育人规律基础上,提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的基本内涵,并对其内在结构进行分析,深化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的规律性认识。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的基本内涵所谓内涵,从词义上说是一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综合。如何界定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关系到研究的整体把握和内容指向。本文认为应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应遵从学界对于心理健康素养的经典定义。心理健康素养()又译作精神健康素养、精神卫生认识能力、心理卫生素养,最早是由澳大利亚学者焦耳姆()等人于 年率先提出的,主要是指“帮助人们认识、处理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知识和信念”。经过多年发展,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逐渐成熟和丰富,学者普遍认同焦耳姆关于心理健康素养的定义,结合心理学发展的实际,国内学者从心理疾病应对 心理健康促进和“自我他人”两个维度界定心理健康素养,提出“心理健康素养是个体在促进自身及他人心理健康,应对自身及他人心理疾病方面所养成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新概念在结构上包含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等三个方面。该概念符合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际要求,不仅包含了心理疾病应对,更突出心理健康促进;不仅关注主体自身,更强调他人。二是体现辅导员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反映辅导员的实践本质。辅导员最重要的实践本质就是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从这个角度来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素养既要具备一般心理健康素养的功能性,也要具备较强的育人性。所谓育人性就是其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和道德境界的提升。综合以上两点,本文将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定义为高校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生成的,能够满足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需要以及促进时代新人健康成长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态度与人格。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应该是一个整体,在对其界定时要注重整体性,而不能以偏概全。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贯穿于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始终,根本目标在于促进辅导员自身的全面发展和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的内在结构通过分析可知,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结构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人格等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高校辅导员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以及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时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其中,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素养更多表现为显性素养,具有可观测和可测量的特征,并且对其能够进行科学评价。态度和人格素养则表现为隐性素养,是心理健康素养中的深层次内容,往往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稳定性。借鉴胜任特征模型理论,本文认为,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和功能性。首先,核心层是心理健康人格素养。知识、技能与态度都受制于人格,人格素养发挥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的价值意蕴、基本内涵及培育路径统领的作用,具有动力和调节的机能。辅导员心理健康人格素养虽然不直接作用于个体心理健康,但是其一旦形成不仅决定着辅导员对于心理自助与助人的态度,还影响其对于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其次,中间层是心理健康态度素养。态度与人格紧密相连,态度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影响着个体的行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态度素养居于中间更多发挥着调节作用,态度素养调节着个体对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影响着辅导员心理健康人格素养的形成。辅导员具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态度素养,往往表现在对待心理健康维护时更加积极,主动愿意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更容易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的良好人格。最后,外层是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素养。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素养既是基础,也是前提。心理健康知识素养和技能相对其他部分来说,比较容易改变。需要注意的是:增加心理健康知识和提升心理自助技能虽然有助于改变个体的心理健康态度与形成健康人格,但是并非存在直接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辅导员并非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素养越丰富,其心理健康态度素养与人格素养也会越高。从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各因子发挥作用来看,知识和技能素养属于沟通性素养,在于帮助个体了解和获取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信息;态度和人格素养属于批判性素养,它直接影响个体如何作出决策来维护自身心理健康,以及保持何种态度来看待心理问题,是否愿意尝试作出改变,从而能够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增强适应能力。从整体上看,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是一种终身素养,它贯穿生命全过程,从根本上在于提高个体生命质量,促进整个社会健康水平的提升。三、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现状为了解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现状,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选取一线辅导员进行访谈。依据前期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结果,于 年 月在重庆市某公立综合性高校选取了 名辅导员作为访谈对象。访谈者基本信息见表。为保护受访者隐私,姓名以英文字母排序的方式命名。在征得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说明访谈的目的、过程和要求。研究者结合访谈提纲所列的问题由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素养由哪些部分构成、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素养和技能素养的获得、对待心理求助的态度、如何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等内容组成。与每位受访者的访谈时间为 分钟,访谈地点为受访者所在学院的办公室,在征得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录音。在资料分析时,综合运用情境分析和类属分析,将分析与归纳相结合,尽可能符合受访对象真实情况。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整体较好由于个体的专业背景、工作年限、性格特征、工作环境的差异,使得参加访谈的辅导员对心理健康素养的认识出现了一定的个体差异。在访谈中,在辅导员对于心理健康素养的认识上,有的将其归纳为一种能力,即认为能够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以及能够维持自身心理健康状态的能力;还有的认为心理健康素养就是个体保持心理平衡,能够做到自我协调。这些认识都表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能够积极适应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探求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