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共同富裕
源流
财政政策
叶青
财政监督CAIZHENGJIANDU2023 13大家叶青共同富裕的源流与财政政策【摘要】万事万物都有源流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共同富裕思想是主体,历朝历代的财政改革也促进了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新的百年又启程,不断提升大众共同富裕的水平成为新的目标。而财政是国家治理体系与社会进步的基础,财政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梳理了共同富裕的源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同富裕思想谈起,对百年党史中的共同富裕、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探索、近十年全国各地的共同富裕创新进行探讨,并就财政助力共同富裕提出建议。【关键词】共同富裕财政政策收入分配叶青,男,1962年3月出生,福建省建阳市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统计局原副局长。独立撰写、主编或参编30余本专著或教材,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证券史与证券税制研究德国财政税收制度研究财政与会计关系史比较研究中国财政通史五代两宋财政源流关系研究中国财政通史(第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下册)、代表谈财政代表谈审计中国公车改革之路社群运营 等,在经济日报(理论版)、人民日报财贸经济财政研究税务研究等报纸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承担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等单位课题十余个。有十余篇文章或课题获奖或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要学术兼职:湖北省孔子研究会顾问,湖北省委讲师团专家,湖北省干部教育培训兼职教师,武汉市统一战线智库专家,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专家,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咨询专家,第六届湖北省经济学团体联合会执行副主席,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荆门市、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咨询专家,黄石市政府咨询委员,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顾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百名专家库专家,国务院新闻办专家库专家,国家审计署第四届特约审计员。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九届人大常委,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十二届湖北省政协常委,中央统战部六局党外知识分子信息联络员,湖北省政协特邀信息员,湖北省审计厅特约审计员,湖北省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首席专家。荣获2007年度人民网十大社会责任博客,南方周末2011年两会“十大言者”,国家行政学院评选十大官员微博第八。检察日报2010年影响中国的十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新闻周刊影响中国2011年度人物公共利益守望者。中国百名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北京晚报 评选的2012年“影响未来的60人”。南方人物周刊“魅力50人”。南风窗2012年十大公益人物。入选2013年人民微博、央视微博十大最具影响力政务个人微博排行榜。入选由人民日报社、新浪网、新浪微博联合评选的2014年“全国十大公务人员微博”,名列第九位。在腾讯发布的2014政务传播报告的公务员微博排行榜中排名第四。新浪与人民日报评选2015年全国十大党政官员微博(第九)。25CAIZHENGJIANDU财政监督CAIZHENGJIANDU2023 13大家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同富裕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扩展了思维,把治国理政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几千年来,我国传统士大夫始终强调不与民争利,主张“藏富于民”。这种共同富裕思想,构成中华文明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历朝历代思想家们的共同富裕思想易经中说“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损上益下”就是自上而下的分赐、庆赏、救赈之类,故“民说无疆”。由于“损上益下”是仁政,故“其道大光”。意思是说君王要体恤民情,让百姓可以安居乐业。礼记祭法强调“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意思是说,黄帝能给各种事物都取了合适的名称,使人民贵贱有别,都可取用山泽的物产。礼记坊记提到:“圣人之制富贵也,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于上,故乱益亡。”既然在社会物质生活层面的贫困在所难免,那么对于一个国家就要做到分配公正、上下和睦、社会安定。周礼天官冢宰小宰 中说:“六曰事职,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第六是掌管生产事务的职责,以使天下各国富庶,以养育民众,以增殖各种财物。管子提出“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的富民观。管子一书集中吸收先秦各学派思想,在治国牧民诸篇提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表明共同富裕的观点上升为整个知识界的思想共识。老子第七十七章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认为“天道”的特点在于减少有余而补给不足,共同富裕,而“人道”则反之。这反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孔子的共同富裕思想集中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点中。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强调国富需要利及全民。孔子至卫国,见人口繁庶,即表达出安置百姓应先加以“富之”再施以“教之”的见解。即孔子对冉子所说的“治民者先富之,而后加教”。他所期求的富民之策,不仅意在“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还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郑玄笺:“康,安也。今周民罢劳矣,王几可以小安之乎?”孟子强调“制民之产”的重要性。在与滕文公的对话中,孟子清晰地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这是国家稳定的基础。荀子 大略中说,“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即不使人民变得富有,就没有办法让人民休养生息;不使人民得到教化,就没有办法培育理性公民。墨子兼爱(中)有“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天志(中)有“有财相分”的呼声。天下百姓人人都可以相亲相爱,不分亲疏贵贱,相互帮助,共谋福利。这是墨子的理想境界。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仁义法中说:“先饮食而后教诲,谓治人也。”要给老百姓实际的利益再教育开导他们,这才是治国之道。王符的潜夫论务本中说:“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即治理国家的人,要以使人民富裕为根本大事,要把学习作为基础。“既富且教”成为我国传统士大夫关于社会治理的一贯理念。汉代戴圣的礼记礼运篇吸收了先秦各家思想,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的设想。于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成为描绘共富社会的专用词句,也成为历代中国人心中共同的精神家园。汉书食货志中阐述了富民策略的路径:“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民有业。”意思是士农工商皆属“量能授事”26财政监督CAIZHENGJIANDU2023 13大家的庶众,统治者应给予社会各阶层安身立命、寻求富裕之“业”。(二)底层民众及革命者的共同富裕思想除了历朝历代思想家的理想之外,底层民众和革命者对共同富裕的企盼也极为强烈,历代农民战争起义者“等贵贱、均贫富”的意识日渐清晰。陈胜、吴广起义的“苟富贵,无相忘”、东汉黄巾起义的“致太平”,包含着平均财富的诉求。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相号召,提出“均贫富”。南宋钟相、杨幺领导的农民起义宣扬“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明末时期的李自成打出“均田免粮”的旗号。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依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原则,希望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向着“无人不饱暖”的共同富裕目标迈进。近代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当作经济领域的行动方针。到1924年,孙中山说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以上的探讨与尝试,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阶级矛盾的制约,在旧中国共同富裕的理想一直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都期盼和追求着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大同”思想、“民本”思想有着深刻的关系。二、百年党史中的共同富裕早在1516年,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创始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中认为,“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的结果必然加剧贫富分化、两极对立。他设想了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压迫、没有私产又人人富裕的社会形态,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地参加生产活动,劳动产品的分配原则采取各取所需的分配方式。后来,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等继承了这种共同富裕思想,甚至进行了社会实验,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为共产主义理想牵引下的共同富裕实践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共同富裕”这一概念,但是对共产主义社会以共同富裕为原则作出了科学的预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新的社会制度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先进分子就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宣传中萌生了“共同富裕”思想。1915年9月,陈独秀撰写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财产私有制虽不克因之遽废,然各国之执政及富豪,恍然于贫富之度过差,决非社会之福。”其演讲的社会主义批评又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之一就是“不平均的分配”,造成“雇人的游惰阶级(指资产阶级)和被雇的劳苦阶级的分离越发显著”,而这都“是社会主义时代所不许的”。1923年,李大钊在进行课程讲授时,对未来社会主义进行构想,“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其中规定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和西柏坡时期,党为了实现农民的生活富裕,都把“打土豪、分田地”作为主要手段,把“耕者有其田”作为必要条件。毛泽东是“共同富裕”的最早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1943年,他就对未来社会必须走集体化道路进行了大胆设想,“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步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这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后来,毛泽东对如何实现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作过多次重要论述:“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并且,他把走社27CAIZHENGJIANDU财政监督CAIZHENGJIANDU2023 13大家会主义道路作为消除中国的贫困、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唯一出路。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发布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周年口号,其中第38条号召全国农业生产互助组的组员们和合作社的社员们“团结一致,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增加收入,争取共同富裕的生活”。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共同富裕”一词第一次写进党的重要文献中。11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必须大张旗鼓地向农民宣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社论,强调“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乃是全体农民的唯一光明大路”“这样的结果是大家富裕”。从11月26日起,人民日报在第三版开设“向农民宣传总路线”专栏,先后发表了廖盖隆、郭小川、吴江、熊复等撰写的8篇文章,指出“只有农民联合起来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农业生产进步,使全体农民都过富裕的生活”“才能大家共同富裕”。同年12月16日,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提出,要“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