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职院校“三阶四进两循环”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_刘巧芝.pdf
下载文档

ID:2557038

大小:377.75K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职 院校 三阶四进两 循环 创新 创业 教育 模式 构建 刘巧芝
第 14 卷第 3 期 Vol.14 No.3 2023 年 6 月 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Jun.2023 高职院校“三阶四进两循环”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刘巧芝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摘要 运用教育生态学的思维和方法,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设计课程结构,构建“三阶四进两循环”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专创”融合型人才培养衔接问题,“双创”实践与产教融合脱节问题及“双创”育人管理工作“碎片化”问题,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推动构建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新生态,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和遵循。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3)03010505 2021 年 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1这为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但普遍存在“专创”融合度不高,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产教融合脱节,“双创”育人管理工作“碎片化”等问题。因此,文章结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尝试构建“三阶四进两循环”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和遵循。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创”融合型人才培养衔接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不足,缺少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整体规划。国内大多院校将该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中选修或者必修课,以专题讲座或者主题活动的形式完成实践训练任务。从实践来看,“双创”教育理念滞后是阻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在课程设计中无法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专业课融合度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使得学校教学、科研、实践在“双创”教育这一具体环节的契合度不够,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未能充分激发。(二)“双创”实践与产教融合脱节问题 产教融合是发展职业教育重要的方法、载体和手段。将“双创”实践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系起来,无疑将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落地。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片面地模仿普通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内容组织、学分转换等方面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或院校的区域特色,导致出现“从众效应”。主要表现为:“双创”教育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吻合度不高,产教融合的深度不够;“双创”导师、教材、教学方法的时代性与动态性不足;在育人目标与产 收稿日期 20220928;修回日期 20221201 基金项目 2021 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教育研究课题“三教改革背景下新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践探索”(XJZJKT-2021Y32)作者简介 刘巧芝,女,江苏丰县人,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联系邮箱: 2023 年第 14 卷第 3 期 106 业需求方面存在“隐性壁垒”。(三)“双创”育人管理工作“碎片化”问题 “双创”育人工作在高职院校属于实践育人工作,但由于部分高职院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不完善,导致“双创”工作协同育人合力尚未形成,典型表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种政策、机制碎片化,教育模式碎片化和课程体系碎片化三种形态,加上校内外“双创”教育要素与资源离散,使得政策制定与执行出现偏差。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生态系统理论为本研究构建“两循环”工作系统提供了理论遵循。(一)教育生态学逻辑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以生态系统、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研究教育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发展演化规律的新学科。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主要包括教育的宏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在教育系统内部,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由人、教育和环境三者构成的统一体。因此,在学校生态系统理论中,一个学校就相当于一个自组织系统,其内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构及其衍生的功能、形态;其外部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网络环境等要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相对的,是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发展演化过程。(二)“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论 2010 年,我国学者林嵩在麻省理工学院“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出其是由课程、学生、教师、环境等要素组成的一个自组织的、动态的、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2。此后,我国学者黄兆信、王占仁等在总结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提出了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系列思路,并将其逐渐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34。由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及诸多学者的推动下获得了飞速发展。在该理论中,创业教育被定义成是一种涉及自然、社会与人的动态关系的复杂社会现象,是“社会群落结构与运行体系中,政策、金融、教育、文化、市场、人力资本、支撑系统等要素交互作用,形成寻求良性发展的创业生态系统”5,因此,创业生态系统实质上是一种生态思维,由于其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发展变化非常复杂。结合前人对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解和定位,可以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理解为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其发展演化的过程中,与其他子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由“创业性与教育性相融合”3的,以新时代大学生为主体的,其他因素共同参与的具有自我调整、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系统。三、高职院校“三阶四进两循环”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措施 基于分阶的教育策略,在具体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需彰显学生的个性特征。以项目式实践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将理论知识升华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以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系统化课程设计为着力点,“三阶递进”课程遵循“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创业实践与孵化”的层级培养,“四进能力”遵循“生涯发展能力+职场通用能力+专创融合实践能力+创办企业能力”的递进规律,“两循环”工作机制将构建“内循环生态+外循环生态”相结合的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将校内外资源整合优化,聚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实干家精神和“双创”竞争力。(一)重构课程体系,有效解决“专创”融合型人才培养衔接问题 第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系统化设计的三阶递进课程建设为着力点,将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第一阶段是通识课程教学与活动环节。应注重启智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采用“课堂教学+文化活动”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的培育。此阶段建设可参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程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等基础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充分利用志愿者下乡实践、“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等活动,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奋勇拼搏的精神根植于学生心中。第二阶段是“专创”融合教学与实践环教育创新 刘巧芝:高职院校“三阶四进两循环”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107 节。此阶段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的交叉融合,将能力训练放在首位,依照创新、创意、创业三类聚焦的交叉程度和覆盖面积,选拔和培育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注重其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此阶段应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借助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环节挖掘和培育创业团队,实现跟踪式立体化培养。第三阶段是创业精英模块实践环节。学校应对接产业需求,依托实体孵化平台和虚拟孵化平台,并将线上线下平台有机融合,根据创业项目的类型、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导师、资金、技术、场地等扶持,注重孵化过程中的分阶、分层、分类,提高创业项目的落地成功率。第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将“生涯发展能力、职场通用能力、专创融合实践能力、创办企业能力”融入“三阶式”系统化课程,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将“生涯发展能力、职场通用能力”融入第一阶段的课程设计中,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推进通识课程的信息化改革,广泛地应用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等多元学习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强化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内化,形成以创新创业知识为基础、道德素养和企业家精神为支撑的创新创业基础能力。其次,将“专创融合实践能力”融入第二阶段的人才培养中,依托大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平台,完善“课堂+创业项目+企业+平台服务”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创业设计、产品生产、产品营销、金融投资、电子商务等相配套的体系化创业链条,实现专业教学和创业创新教育的有机渗透融合,形成以专业教育为背景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最后,将“创办企业能力”融入第三阶段的训练实战中,针对能力突出的创业精英开展创业实战导师课程,帮助他们熟悉创业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运营管理、金融投资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为创业项目成功孵化打好基础。(二)持续拓宽实践平台,有效解决“双创”实践与产教融合脱节问题 结合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应“通过创建企业经营模拟式、经典案例研讨式、校企互动实训式等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教学形式,促进创新创业教学从学的简单认知转变为做的复杂行动”6。强化学校教师与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建设,如举办创新创业大讲堂、创新分享会,成立创新创业梦想社团等灵活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形式,增强学生干事创业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依托校内外丰富的实验实训基地(中心)、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促进实践教育的共建共享;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与设计,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落地,促进成果的推广与使用;通过线上平台建立创新创业生态联盟,建立资源共享的在线精品课程、微课、慕课等,整合不同领域的优质教育资源,使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实现资源共享、联机学习,共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采用角色扮演、项目运营、孵化器、商业模拟和沉浸式体验等活动或方法,不断克服障碍促进创业思维发展,以此提升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7;以“产学研用创”为抓手,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将“双创”工作纳入企业行业的合作内容,将企业的技术难点、创意、研发移入校园,校企协同攻克技术难题;通过创办订单班、赋能班等形式实现重点专业全覆盖,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和产业中,实现双创实践资源的共管、共享,有效实现“双创”人才共育。(三)结合学校发展与地方特色,构建“内外双循环”工作系统 总体而言,应当打造“双创”教育新生态,有效解决“双创”育人管理工作“碎片化”问题(见图 1)。图 1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两循环”工作系统示意图 2023 年第 14 卷第 3 期 108 一方面,以“内部整合”构建“内循环”系统。结合校情和区情,整合学校“内部资源”,形成“结构要素”“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做好顶层设计,从促进“通专”结合和跨学科教育入手,改革课程体系,设置专门的管理机制,加强跨学科研究与管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打通人才成长发展的“立交桥”,创新管理机制,将学工、科研、思政、教学、团委等机构交叉职能融合发展,如通过制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管理暂行办法 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学分认证实施办法等涉及“双创”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不断规范“双创”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切实可行的实践训练计划和实践平台,将学校内部各相关要素“串联”,逐步建立由点线面相统一的整体,从教育理念、课程结构、人才培养、效果评价等多个方面贯通各层次、各部门、各功能,逐渐建成基于“内部整合”的跨层级、跨功能和跨部门的“内循环”模式。另一方面,以“双创文化”+“产学研用创”平台的“外部联合”构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