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地方
本科
院校
树人
合作
人才培养
模式
探索
许丽梅
第 卷 第 期 年 月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地方本科院校“立德树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许丽梅,黄华斌,沈金海,王燕云,肖玉娟(厦门华厦学院 环境与公共健康学院,福建 厦门)摘 要: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植当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校企合作的育人之路,开展了很多实战探索工作。学校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重担,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和练就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章从培养模式、合作机制、合作模式、思政教育等方面进行“立德树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关键词:校企合作;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是由学校、企业或科研机构,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这种新型教育模式是新时代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国外有关校企合作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经典的校企合作模式,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我国对校企合作的研究起步较晚,年才颁布有关职业教育领域的第一部法律,该法律明确指出,不断探索和完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强调职业院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年 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在此背景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选择。随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际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了重技能教育轻思想教育的系列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也发生了变化,这些都给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威胁与挑战。如何掌握学生发展规律和育人规律,在“校企合作”中寻找并构建“立德树人”大格局,健全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又红又专”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作为一所根植厦门、面向福建、辐射全国、贴近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校企合作育人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福建省本科教改重大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改项目();福建省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作者简介:许丽梅(),女,福建莆田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第 期许丽梅,等:地方本科院校“立德树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之路,开展了很多校企合作的实战探索。学校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和知名企业,采取“学院”的方式,通过校企共建实验教学平台,优化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料等形式,初步形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 个项目入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和实践成果连续三届获省教学成果奖。同时,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 续 改 进”()的教育理念,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合作策略,开展“立德树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探索。“校企合作、多元融合、教岗合一”培养应用型人才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校企合作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双提升为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我校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下简称“”)。“”主要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 年制本科教学中,前 年在校开展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实训等教学实践训练,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增强就业危机感和责任意识,尽快与企业实际需求接轨。最后 年在行业企业顶岗实习,进行社会和行业适应能力综合性实践训练,包括校外生产性实习、毕业实习,并在资深企业导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是通过实践建立的校企联动共教协同育人机制,实践教学环节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共同制定目标与计划、共同指导管理、共同评价考核,是一种以学校指导老师为引导、企业为主导的新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它把学校的学科理论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提前搭建起一座育人的桥梁(图)。图 厦门华厦学院“”实习阶段主要内容 在前 年的校内教学中,各专业需坚持“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发展思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开发教学软件、建设课程、打造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共建实验实训基地与技能竞赛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真正做到企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实践能力。在第四学年,各专业选择深度合作企业,签订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协议书,校企双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大纲要求,共同设计相应的校外实习实训内容和项目,共同制定校外生产性实习教学计划,安排专人负责校外实习实训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学生在企业要结合生产实际,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技术与工艺改进等活动,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相关工作。近 年,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超过 篇,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工作 多人次。以毕业设计任务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所有实习专业分为多个实习小分队,均配备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第 卷思政导师、企业导师和专业导师。思政导师负责做好学生管理、品德教育工作,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全程跟踪,包括巡查、思想教育、安全管理,及时掌握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学单位的相关信息。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根据学生实践教学项目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授工艺流程、研发设计、技术革新等知识。专业导师全程跟踪学生实习情况,负责实习学生的全面管理;与企业导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配合企业导师做好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人才培养模式不单是对学生的创新性培养,也为长期工作在校园“象牙塔”内的专业教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知识的实践检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实验室里难懂的数字运算公式和空洞的机械图片,也不是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而是富有实际意义的实验设计或工艺优化途径等。有效的校企合作既能让学校准确掌握行业企业对人才规格的确切要求,缓解乃至逐步消除供需矛盾,也能较好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平台、专业、企业“三方协同、教岗合一”,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开放性服务平台是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实施保障。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不断整合已有硬件与人才资源,搭建校内教学科研服务平台,以此为基础,争取政府的支持,为提升学生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和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同时通过专业和平台汇聚企业与人才,以人才促进平台发展。以二级学院(环境与公共健康学院)为例,通过团队多年的齐心协力,学院目前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内实验室 个,与 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实现了专业从“独立开展社会服务”向“校企合力开展技术服务”的产教融合模式转变;课程从“知识目标”向“岗位需求”教学内容转变;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引导者”的角色转变;课堂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创新创业从“随机应付,草草了之”到“有基础、有成效”转变。通过对外服务和校企合作打通专业与产业的界限,使专业融入产业更加“社会化”,推动教学改革,为技能培养创设更加贴近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环境。打造产教融合综合性平台,让专业社会化,打通专业与产业隔阂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寻找社会服务着力点,让师生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意识,聚力在力所能及的科研服务项目上,探索社会服务新领域,摸索新经验。专业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利用其市场资源优势,参与社会化竞争,“走出去”承接社会服务项目,提高教师科研服务能力,为人才培养积累充足的真实任务,为学生专业能力训练创设真实岗位环境,也为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科研项目提供有力支撑。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开展科研和“四技”服务项目(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化),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为主,技术咨询为辅,积极储备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突破独有技术转让瓶颈,也为学生打开通往现实岗位的大门。在整合政校行企多方优势资源基础上,高校可以全方位打造产教融合的优质产学研用创的综合性平台,并以此为依托,建设合作实验室,引进第三方合作机构,开通对外服务窗口,使专业真正社会化,打通专业与产业的隔阂。目前我院建有福建省环境监测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理化分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 个企事业单位共建的校内实验室,实现优势资源开放共享的同时推进了专业与产业的融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项目驱动、标准对接、课程衔接”的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全面推进知识、能力与应用的融合在多元协同育人的机制中,专业与企业合力开展产学研项目,一方面丰富教师的行业经验,为教学内容和过程融入实际经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提供项目支撑。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以课堂为育人主阵地,以行企任务为引领,在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着力,全面提升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切实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以二级学院为例,依托现有的平台和团队,学院近年承担包括政府公开采购招标项目,行业、企业委托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项目共计 余项,为开展专业与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支撑。例如,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自 年起承担第 期许丽梅,等:地方本科院校“立德树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厦门各建成区空气污染物网格点位同步监测项目,共监测空气样品约 万份,学生轮岗参与 余人次。年受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委托,开展厦门市集美区农村污水站监督监测,承担全部水样采集及分析工作,检测水样约 份。同时,学院从服务项目中总结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指导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专业教师也由此进行专业课程设计,开发了大气监测、水质分析模块等多个实验项目,验证专业实践教学成效,也补充专业综合运用技能,让教师“教有所依”。具体过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如图 所示。图 科研服务项目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路径 ()从科研服务项目中获取典型工作任务。设计与选取项目要注意分析岗位需求,确定教学案例。选取承担的科研服务项目为研究对象,符合当前行业的实际需求,避免与现实脱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考虑项目的典型性,所选项目能反映同类岗位的一般技能要求,对学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同时充分考虑项目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选取满足教学目的与要求、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实验项目。()结合标准,从典型工作任务中分析知识与技能需求,指导教学。研究项目案例,关联知识点。组织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对某一特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总结典型性工作任务。重点研究科研服务项目与理论课程的知识联结方法,建立实际项目标准方法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为项目教学的方式与目标提供方法依据与技术指导。()形成“项目引领标准对接课程衔接”的专业能力培养路径,提高教学内容的岗位适用性。以项目为引领,结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方法,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形成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资源整合,不断强化课内实验教学环节,完善“以开放性实验、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助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外教学体系,构建“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训相结合、现场参与和仿真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增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近三学年,学生累计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 多项。其中,国际级 项,国家级 项,省级 项。构建“大思政”格局,形成“立德树人”“校企合作”双螺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