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坑院的可持续设计发展策略及改造实践研究_张应韬.pdf
下载文档

ID:2556258

大小:1.80MB

页数:1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可持续 设计 发展 策略 改造 实践 研究 张应韬
39文博非遗文博非遗北京文化创意北京文化创意 2023.3摘要:地坑院发展至今已有千年,正经历着自我更新与完善,但其破败化和空心化带来发展困境,需对其进行可持续设计发展策略研究及改造实践研究,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引入可持续设计理论的社会共创方法,从而促进地坑院的环境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并通过“发展历史梳理现有困境研究应对策略分析设计改造实践”的思路进行理论研究。依托可持续设计思维,在现有地坑院发展困境背景下,提出了“服务系统共建”“营造设计共创”“循环分布共享”的可持续设计发展策略,并依托策略理论以四口之家的用户对象为例进行设计改造实践。这为当下地坑院可持续提供了可持续设计的探索,也为同类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思考。关键词:地坑院 可持续设计 发展策略 遗产保护 改造实践地坑院的可持续设计发展策略地坑院的可持续设计发展策略及改造实践研究及改造实践研究张应韬 单琳琳地坑院作为黄河流域中黄土高原地区传承千年的穴居住所与营造技艺,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是建立居民与自然的连接点。地坑院目前面临着城镇化所带来的多元困境。通过关注其发展现状,采取系统化的可持续设计发展策略进行改造,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问题,并促进地坑院的可持续发展。一、地坑院的发展概况(一)地坑院的历史发展地坑院是北方重要的一种民居形式,是黄土高原上的特有建筑,是古代穴居的现代遗存。这种建筑形式有“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特色,在中国北方被称为“地下四合院”,从古代发展至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地坑院营造技艺已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坑院营造是在一块黄土地上向下挖掘长约10-12米的方形、高约6-7米的深坑,并在坑部的四壁开通多个窑洞,形成一个凹陷的地坑院落;在这个院落里还存有的楼梯、水井等基础设施,并在地坑院上部垒砌类似地上建筑女儿墙作用的矮墙来防止路人家禽坠落与地面雨水倒灌。地坑院是目前黄土高原上一种特色民居,一般会在其中一个洞口或斜坡上挖掘进入地面的入口,故而地坑院分为直进样式、曲尺样式、回转样式三大类。地坑院始于人类早期的穴居活动,在易经系辞墨子辞过都有记录原始人类在新石器时代所居住的穴居或巢居。经过考古发现,现存的北京周口店遗址是早期的天然洞穴遗址,显示了这里50万年前的人类居住痕迹。一万年至四千年前的氏族社会时期,出现了由人工挖掘的最早洞穴,用来抵御危险与安身立命,一般分为横向穴、竖向穴、半地穴。横向穴的典型是七千年前的山西枣园遗址,竖向穴的典型是仰韶文化时期的河南汤泉沟遗址,半地穴的典型是陕西半坡遗址。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地区已经出现了储存物品的窑穴,这也是最早的地坑院雏形。考古发现四千年前陕西龙山文明出现了带有直线坡台阶与螺旋式沿壁台阶的洞穴,这是地坑院的正式开端,其中客省庄龙山文明遗址是最早的起源,距今已有四千年至四千六百年,随后影响了后代的穴居形式,因此也形成了中国六大民居之一的特色窑洞类型。南宋时期郑刚中的西征道里记一书最早出现了“地坑院”这一词汇。明代地坑院基本发展稳定,主要是分布在黄河流域地区,其中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现陕州区)的地坑院最多,人民网(2015)。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坑院。检索于http:/ 39文创内页2023-3.indd 392023/6/27 9:51:412023/6/27 9:51:4140文博非遗文博非遗北京文化创意北京文化创意 2023.3 孙怡然(2020)。地坑院的起源与发展探究。城市住宅,27(10),177-179。王磊,朱晓天(2010)。地下四合院陕县地坑院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四川建筑,30(01),53-54。唐丽,张晓娟(2011)。传统民居“地下四合院”:地坑院营造探微以陕县凡村为例。华中建筑,29(03),166-168。员庚厚(2009)。中国地坑窑院之乡河南陕县。郑州:大象出版社。张钰晨,王珊(2016)。视平线下的建筑地坑院。华中建筑,34(01),162-166。刘富余,王宇,田炜令,沈小玥(2021)。环境生态学视角下的地坑院窑洞营造及优化分析。重庆建筑,20(06),12-15。周艺南,吕红医,李保炜(2010年5月)。地坑院生态价值及其保护性改造初探。“2010年建筑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会议论文。南京。李旭芳,翁飞帆,陈榕榕,丁铮,沈伟棠(2021)。生态仁学思想对陕州地坑院景观格局的影响。四川建筑,41(05),9-11。毛铛桥,赵宏宇(2022)。关中地区地坑院村落营建中的生态智慧挖掘以三原县柏社村为例。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3),32-34。唐丽,李光(2011)。生态学视角下地坑院节能改造技术探讨以三门峡陕县为例。建筑科学,27(02),74-77。袁敏,于汉学(2022)。陕州区地坑院民宿建筑现状及改造设计研究。城市建筑,19(02),88-90。杨柳,刘青青(2022)。河南省三门峡市地坑院旅游发展研究。旅游纵览,(15),60-62。乔宇锋(2021)。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及模式研究以河南省陕州地坑院景区为例。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7(04),27-34。刘彦杰(2010)。生土艺术表现与陕西地坑窑空间设计实践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孙怡然(2020)。豫西传统民居地坑院的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住宅产业,(07),23-27。赵伟霞(2010)。基于自主营建模式的地坑窑居更新与保护。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郑州。王莹(2021)。陕州地坑院纪录片搬演式影像研究。西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史雅琳(2020)。文化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西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西安。也明确可知建造时间是明代洪武时期,同时在陕县存留了百余个地坑院村落与万余座地坑洞窟。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地坑院挖掘达到顶峰,从而用以满足多人口的家族居住。改革开放以后地坑院逐渐闲置与废弃,居民纷纷离开洞穴搬进楼房与地上建筑,从而在中国黄土高原地区遗留了众多的地坑院民居遗产。(二)地坑院的分布研究地坑院又称为天井院,主要分布在河南西部、陕西北部、山西南部、甘肃东部地区,其中以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山西运城、甘肃庆阳地区最为突出。最为典型的地坑院主要分布在陕州区的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三块相对地势较高的平原区域。其中庙上村是这块区域内保护最为完善的地坑院村落,位于距离三门峡市区仅仅20公里的西张村镇。这里的地坑院主要是以村落中心的湖泊池塘向四周展开,并且沿着凤凰沟两侧而排列,整个村落的占地面积大致在90余亩左右,这是生土建筑中地坑院的典型代表,也充分展现了古代人类负向设计的建筑思考。一般地坑院的基本布局主要包含主窑洞、次窑洞、厨房窑洞、厕所窑洞、动物窑洞、储物窑洞等。在建造时户主会聘请风水师傅来勘探风水,其中院落正方形凹陷部分的北方一般是具有上吉位属性的主窑洞与次窑洞,其次东方的厨房窑洞与入口窑洞或其他窑洞也为上吉位属性,南方的次窑洞与厕所窑洞为中吉位属性,西方的储物窑洞为次凶位属性。另外窑洞中心院落四角区域也有着一定的风水讲究,东北角垦土处为大凶位属性,西北角乾金处为次凶位属性,西南角坤土处为大凶位属性,东南角巽木处为小吉位属性。一般来说相关营造流程主要是6步:第1步为挖坑直壁(清理与垒平墙壁);第2步为挖洞直洞;第3步为抹墙垒门;第4步为安装门窗;第5步为贴砖整地;第6步是室内装饰。地坑院通过布局也反映了其具有东西南北的八卦阴阳特色。另外地坑院也会在建造后进行八大碗与十大碗的饮食民俗;在居民的厨房处有祭祀灶神以求年岁平安的信仰民俗;在结婚时会围绕院落进行抢亲与唢呐奏乐的婚嫁民俗;在节日中会在地坑院里进行耍社火的岁令民俗。故而地坑院作为民居营造充分反映了其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文化、群众参与的社会文化、习俗多元的民众文化。(三)地坑院的非遗保护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居民纷纷搬进楼房,大量地坑院非遗民居逐渐衰落,在城市的城镇化进程下受到了损坏。目前的地坑院遗产保护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将地坑院开发成民宿供给游客居住,并依托地坑院的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换取可观的旅游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但这种方式也会对地坑院带来现代化消费的环境损坏。第二方面是开始进行地坑院的文献整理与现有遗产保护封存、学术设计研究,避免现存的地坑院遭受到自然与人为破坏。第三方面是对于地坑院进行建筑遗产更新设计与民居改造,从而改善现有居民的居住条件,提升居住环境与居住品质。第四方面是展开地坑院村落保护的影像记录与推广宣传,增加地坑院的知名度。第五方面是围文创内页2023-3.indd 40文创内页2023-3.indd 402023/6/27 9:51:412023/6/27 9:51:4141文博非遗文博非遗北京文化创意北京文化创意 2023.3绕地坑院主题进行相关的文创产品IP开发与博物馆考古推广宣传,促进地坑院文化在文博与创意产业里得到政府、公益组织和市场的支持,推动文化遗产走进生活,依托日用品潜移默化的传递地坑院自身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技术价值。故而现有的地坑院发展主要是基础开发、修缮记录等内容。二、地坑院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一)破败化与空心化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的地坑院居住环境还是停留在传统的黄土房屋基础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地坑院整体的设备与家居产品均得到了更新,但现存的建筑居住环境依然堪忧,存在破败化和空心化的问题。缺乏现代化的室内设计与景观规划,使得地坑院本身的美观程度还有待提高,对应的基础设施、室内陈设、穴居维护、空间优化都有待得到进一步完善。故而现有的地坑院居住环境有待进一步在外部帮助与内部推动下实现自我更新。虽然一些典型的村落地坑院已经获得遗产保护名录与政府单位的重视,但是大多数散落分布在黄土高原区域内大小村落里的地坑院遗产正面临着自然损坏与水土流失、结构不稳、住宅安全、居民搬离等问题,因此整体还是十分破败衰落。同时由于地坑院大多位于乡村,相应规划与保护尚未获得整体化保护机制的支持,相应资金扶持因为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也尚未到位。故而现有的地坑院乡村遗产有待进一步得到年轻人、当地乡村组织、社会公益组织、资金力量的支持,从而进行有效的可持续发展,避免遭受损坏。(二)多口之家的新地坑院开发有待加强地坑院所在地区基本位于广大农村地区,本身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薄弱,但随着近几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村落区域经济逐渐得到改善,典型地区与普通地区的地坑院都得到一定的改善,且人口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回流。但是当下地坑院与百年前的地坑院相差无几,故而面向新时代多口之家的新地坑院更新迫在眉睫。其应该得到整体化与局部化的设计开发,从而促进新时代的现代家园满足四口或三口人规模、且以中青年为主的年轻家庭的日常生活需求。通过建筑新材料的应用、室内景观设计的优化、产品陈设布置的更新、窑洞功能布局的变化,地坑院在传统建筑民居基础上得以焕然一新,成为现代化的地下四合院式样的多口之家。故而面向未来且满足青年家庭需求的现代多口之家,有待在产品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设计师群体的支持下得到充分改善,并加强多口之家的新地坑院的现代化发展。(三)地坑院的可持续设计系统有待建设地坑院作为传统乡村民居的代表之一,一方面是作为房屋供以村民居住,另一方面是作为村落社区的节点、群落文化的支点、公共活动的交点。故而地坑院除了传统的营造保护、旅游开发保护以外,应该加强其可持续设计系统建设,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首先是村落社区的节点,主要体现在通过可持续设计的介入,促进村落里人与人、人与游客、人与管理组织之间的和谐、公平、共创。其次是群落文化的支点,主要体现在通过依托地坑院促进在地文化的共同创新、共同建设、共同运营、共同推广。最后是公共活动的交点,地坑院作为非遗,是民间文化的产物,居民会围绕地坑院开展各类民俗活动。地坑院作为活动的空间与中心,有必要在多领域、多层次、多阶段中强化其“剧场化”的功能意义,充分聚拢居民、游客、基层组织、企业、政府、博物馆参与到地坑院的可持续设计发展中,实现围绕公共活动的多方社会创新。故而地坑院的可持续设计系统有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