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传统
聚落
景观
形态
基因
图谱
研究
湘江
流域
印朗川
印朗川,刘沛林,李伯华,等.传统聚落景观形态基因图谱研究以湘江流域为例 J.地理科学,2023,43(6):1053-1065.Yin Langchuan,Liu Peilin,Li Bohua et al.Map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landscape morphology gene:A case study of the Xiangjiang River Basin.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23,43(6):1053-1065.doi:10.13249/ki.sgs.2023.06.012传统聚落景观形态基因图谱研究以湘江流域为例印朗川1,2,3,刘沛林1,2,3,李伯华4,祁剑青5,胡最4,邓运员4(1.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长沙工作站,湖南 长沙 410022;3.长沙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22;4.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5.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南 衡阳 421002)摘要摘要:文化景观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而聚落为文化景观的重要构成。本文在文化景观基因内涵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结合传统聚落的形态构成及感知结构,从环境、布局、边界、标志物、道路以及住宅 6 个方面来解析传统聚落的景观形态基因。以湘江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上中下游案例聚落形态基因的提取、转译与比对,形成文化景观形态基因图谱及编码序列图谱。在对编码序列图谱的比较分析中,得出如下结果:相同景观形态基因。流域内传统聚落多依山而建,村前开塘,河流或溪涧环绕,多祠庙,村内常见桥梁、门楼、水井及古树,民居建筑基本以中轴对称、围合及天井为基本规则;差异景观形态基因。中上游多为集聚形态,有较为清晰的水体边界,村内常见单栋的书房或书院;上游和下游多使用围墙围合,且民居易纵向延伸,形成多进住宅;在独特性上,上游聚落前多有案山作为屏障,聚落布局顺应山势呈“弧形”拓展,道路网络也多变体,多筑有风水阁塔,以求地方文武兴盛;中游多方正布局,主体路网也呈“网格”状,多设商铺街道;下游聚落离散分布,干枝状连接各处住宅,多南方大屋,布置庭院,两侧布置横屋。最后通过两张图谱呈现了湘江流域内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多位形态基因的空间分布规律。关键词关键词: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形态基因;基因图谱;湘江流域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K901.8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23)06-1053-13 聚落是人类因聚居而形成的基本单位1,传统聚落作为历史聚落样式的载体,表现出聚居景观的地域性与历时性特征。目前传统聚落建筑以明、清两代为主,并且呈现逐渐消亡的演化趋势,但其所承载的文化遗产属性及人居文化启迪,为目前人类共识,对其进行研究与保护均具有现实窘迫性。文化景观作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具有悠久的研究传统2,而聚落作为文化景观的有机构成,其形态学视角的切入起源于城市形态研究3。关于聚落景观形态的研究,以卡尔索尔为代表的文化生态学派,强调景观形态的系统结构及内部相互联系,并认为景观具有生物属性,凸显生命与土地的地方关联性4。穆拉托里和卡尼吉亚等人推动的“形态类型学”研究,从城镇平面探究类型的变化过程,以指导城市设计5,而以康泽恩为首的城市形态学以历史地理视角对城镇形态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提出有如平面类型单元、形态周期、边缘带等众多形态术语6。近些年因受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及理查德道金斯的文化基因思想影响,由国内学者提出的文化景观基因理论,探究传统聚落景观表征背后的地域文化特征及内涵性7,而这又与中国悠长的文化史实契合。中国古代并不具有建筑师职业传统,在“天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聚落的营建更多的基于文化观念与社会制度8。对于重视血缘与传承的东方文化来讲,文化景观基因实则在追溯形成地方人聚文化景观的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22-04-23;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22-10-11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166)资助。Foundation:Major Projects of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China(17ZDA166).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印朗川(1988),男,湖南桃源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村镇保护与规划。E-mail:通信作者通信作者:刘沛林。E-mail:liu_ 第 43 卷第 6 期地理科学Vol.43 No.62023 年 06 月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June,2023人文观念9。这种文化景观也包含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既是物质、经济的,也是思想、意象层面的。这些基因要素的文化内涵进而影响地方感的形成,是可以被地方居民所阅读与记忆的。目前文化景观基因的研究,研究范围涉及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与表达10、编码11、修复12、感知13、区划14-15以及图谱构建16-17等方面。其中,关于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研究,倾向于对于大尺度景观差异性分布特征的研究18-19,以及对景观基因类型进行归纳的图谱案例实践20-21,忽略了图谱可以作为区域文化景观内部同一性与差异性的表达方式,即图谱是有助于认识区域内部各案例文化景观的相同基因和差异基因,因为不能忽略的事实是虽然不同聚落有不同的形态特征,但流域内传统聚落的文化内涵却具有潜在共通性。因此,本文将在对流域内案例景观内涵进行深度剖析的基础上,通过形态基因的提取、转译与比对的方式,进一步探讨流域内景观形态基因的联系与差异,这将有助于较为全面地去理解区域性的传统聚居文化。1 研究区域及案例湘江河源为海洋河,北流至兴安县与灵渠分道始称湘江。干流经永州、衡阳两地,其右汇入潇水、耒水、洣水三大支流,北上过长沙,于岳阳湘阴入洞庭湖,为长江第二大支流。湘江流域南北纵深,东西支脉众多,联通南岭南北,跨越罗霄山脉又与赣江水系相邻,其间有河道及豁口相连,历史上人员往来不断22。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及盆地为主。古遗迹众多,如原始稻作文化道县玉蟾岩遗址、炎舜帝陵等。关于区域传统聚落文化的形成,可以大致看成为中土汉文化先自北向南,后自东向西不断迁移扩散,并与地方原始文化逐步相融的过程,目前大致形成以湘楚文化为主,边缘区与赣文化23-24、客家文化、瑶族文化、广府文化以及桂北文化等文化共生的局面25-26。对于湘江流域景观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视角与判断。文化地理研究中湘江流域与“湘中南丘陵平原聚落景观亚区”14,或“宗亲文化村落景观区”基本重叠27,环境特征与标志性文化得以突出;历史人文民俗视角下,湘江流域(湖南省)习惯划分两个历史文化亚区(清代),郴桂永亚区和长衡岳亚区28-29,与历史政区及开发进程有较大关联。而对于郴桂永亚区内部,永州位于湘江上游,与广西联通,曾与上游全州、灌阳、兴安 3 县属于同一政区,而中游郴桂(即郴州)及衡阳区域,支流耒水、舂陵水贯通南北,南与广东临近,东与赣南毗邻,上中游亚区内部文化也存在分异30;而水文地理研究中,常以永州、衡阳为分界点,将湘江流域划分为上、中、下游 3 段31,分别以山地、丘陵以及河谷平原为主要地形地貌,且中上游支流以南北走向为主,下游支流则以东西走向为主。因此,基于“三段式”的流域视角,具有自然与历史文化的内部环境分异基础。目前流域内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聚落共有 234 个(前 5 批次),区域开发有南北快慢之别,中上游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较慢,传统聚落保有量大、分布更为密集,下游则保有量少,且为稀松,偏边缘。对流域内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认识,既要考虑上下游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分异,但也要认识到在传统社会中水系所具有的文化功能32,传统聚落文化景观上下游也存在潜在的相似性,此在村落迁移史实上也有印证,如全州鲁水村,或是江华宝镜村,皆为溯江而上,卜居而成,且近水系传统聚落的分布更为密集33。因此,本文综合考虑传统聚落的空间分布、原真性及历史文化特征等因素,在对流域内传统聚落资料的大量研读基础上,分上、中、下游各选择 5 个代表性传统聚落(向干流或支流收敛),作为本研究的案例(表 1,图 1)。表表 1案例点概况案例点概况Table 1 The overview of case points 分段子流域传统聚落(简称)聚落初成期集村或散村民族上游海洋河流域待漏村(DL)明G汉灌江流域月岭村(YL)明G汉潇水流域宝镜村(BJ)清G汉潇水流域夏湾村(XW)明G瑶潇水流域楼田村(LT)北宋G汉中游宜水流域中田村(ZT)明G汉舂陵水流域谈文溪(TW)明G汉舂陵水流域魏家村(WJ)南宋G汉耒水流域阳山村(YS)明G汉耒水流域板梁村(BL)元G汉下游涓水流域硖石村(XS)清D汉渌水流域丹桂村(DG)明D汉涟水流域洄水村(HS)明D汉涟水流域香花村(XH)清D汉浏阳河流域楚东村(CD)明D汉注:参照各市县住建局提供的传统村落申报材料;G为集村、D为散村。1054地理科学43 卷 2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传统聚落文化景观有其内在的形成法则,与生物遗传及变异现象类似,文化景观往往具有深层的遗传或传承机理,这种内在的、遗传的文化因子称之为景观基因7。景观基因所关联的内涵包括:内在性、遗传、变异、尺度和时间。其中,内在性指文化基因并非属于物质景观表象特征,基因存在于历史社会群体的人文观念与社会潜意识中,并通过人类对聚落景观不同载体的塑造及想象而表露。关于基因的识别,目前的做法是寻求差异性与优势性的文化特征,为基因信息整体的差异外显部分。但根据基因的特点,其基本属性在于遗传性与表达控制性,因而,内在性既包括差异性,也包括共同性特征;遗传与变异用以表示文化因子的演化、传承、扩散、融合现象,属于文化学范畴;聚落景观具有多尺度特征,如单一聚落、地方聚落、区域聚落、群系聚落等,这使得景观基因在不同地理尺度下代表性与典型性存在差异;时间维度是对文化基因发生源的追溯,有些基因可能源于古老的认知行为,根植于民族意识中,如“中心”概念起源于远古,并赋予一种“永恒”的空间价值34,而有些基因源于地方的世俗关系、事件或地理特征,构成地方性符号与记忆,使得地方景观要素具有持久性。因而说,景观基因是形成区域或地方文化景观内在的、隐性的秩序或规则,再以某种外在形态及符号而表达。根据泰勒等文化人类学者的看法,人类心理具有普遍一致性,即所有时间和空间中的人类都拥有一种普遍的人性35,凯文林奇对于城市形态五要素的阐述也是基于人普遍性的意象结构36。在东方“唯象思维”的传统文化及心理结构下,人对环境的感知所形成的“意象”便是认识传统聚落景观形态及其文化因子最适用的方式之一,虽然传统聚落不断演化,其意象结构却保持某种恒定。它以传统聚落为核心,既包含聚落周边的山脉、河流、林地、田野等环境要素,也包括个人起居之所的住宅。因而,对于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形态的结构解析,包含 3 种空间层次:区域、聚落、住宅。结合传统聚落物质形态的构成特点,如界域性37、交通网、标志物38等,对 3 个层次进一步细化,认为基于人感知的传统聚落景观形态,包含环境(E)、布局(L)、边界(B)、道路(R)、标志物(M)及住宅(H)6 个方面。传统聚落景观形态基因即是此 6 个方面内在的文化因子,并转录为具体的文化景观类型及特征。关于传统聚落景观形态基因的准确识别,本质上是对文化景观特征的解析及类型识别。本研究综合运用“基于特征解构的基因提取方法”10以及“形态类型学”方法,对传统聚落中历史文化景观形态要素,进行类型化处理,并逆转录(分解)为相对应的文化基因,进而将复杂多样的文化基因信息,重新转译为图谱及编码序列(图 2),从而使得流域内大量繁杂的聚落景观形态信息简化为可视化的图谱信息,流域内传统聚落景观形态基因的空间分布规律也得以清晰展现。本研究所涉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