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途径研究_朱棠.pdf
下载文档

ID:2554171

大小:1.24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7-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础 日语 课堂教学 中华文化 导入 途径 研究 朱棠
第 卷 第 期 年 月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途径研究朱棠(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摘 要:“基础日语”是日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的核心课程。目前,该课程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严重不足,“中华文化失语”现象凸显。鉴于此,教师可利用中日语言文字同源、中日文化同根等有利因素,在日本文字、日语词汇及语篇等内容的教学环节适时、适度、适量地导入中华文化,引导学生对中日语言文化进行探讨与思考,以提升学生中华文化素养,坚定学生中华文化自信。关键词:基础日语;日语专业;课堂教学;中华文化导入;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而在“理解中国、沟通世界”方面,外语院校具有特殊优势,承担重要职责。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外语在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日语是中国的第二大外语,日语专业学生不能仅限于对日语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内容赋能,增强其附加值。为谋求新时代“基础日语”课堂的创新与发展,做到“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有效地融入中华文化,立德树人,让学生成为能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以日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核心课程 “基础日语”为例,梳理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的现状,探讨中华文化导入该课程的目的及具体导入途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的现状 年教育部颁布发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日语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要把提高日语综合技能与培养人文素养结合起来,把“日语”的文章做好,从而满足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复合型日语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同时,指南也强调了日语专业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基础日语”是日语专业学生入学后最初接触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既是教师达成“基础日语”教学目标的主要渠道,亦是导入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但是,“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依据指南可知,“基础日语”一般开设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共四个学期。此课程是为基础阶段(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其他课程以及高年级阶段(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课程打基础的重要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日语专业新生的日语零基础、“基础日语”课时减少等现实情况,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专注于夯实学生的日语基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朱棠(),女,湖南沅江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日语教育、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第 期朱棠:“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途径研究础知识和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主要围绕教材开展应试型语言教育,如生词听写与讲解、语法和课文的讲解与练习等,这是一种重传授轻指导、重结果轻过程的学习模式。有些课堂虽有文化的导入,但侧重于日本文化,因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日语的理解与把握,可以为学生日后更好地融入日企做一定铺垫。种种迹象表明,“基础日语”课堂教学偏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中华文化失语症”并非个案,学生在使用日语的交流实践中出现了一种新式“哑巴日语”,即无法用恰当的日语表达中华文化,无法将优秀的中华文化准确地传递给外国友人,甚至存在外国友人误解中华文化的风险。“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的目的 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化底蕴最丰厚的文明,它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传承五千年而不曾中断的奇迹。中华文明之所以经久不衰、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皆因中华文化具有厚德载物、兼容并蓄的品质,以及绵延不绝的韧性和活力。我国近邻日本的现代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依然留存着中华文明的印记,中华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如日本的语言、文学、医学、节日、服饰、饮食、建筑等方面无不留下了璀璨中华文明、优秀中华文化的痕迹。大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日语专业学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日语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导入中华文化,让优秀的中华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浸润日语专业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感悟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的影响深远、持久。文化自信是传承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才能坚定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化对日本社会诸多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虽然目前存在如前所述的学生入学时日语零基础、新教学大纲中“基础日语”课时减少等问题,以及课堂教学只注重语言与日本文化输入导致的“中华文化失语”现象,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甚至忽视中华优秀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张岂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出:“向青年们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青年朋友的头脑里传统文化的精粹积累得越多,他们的现代化眼光就会越加深邃,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更加强烈。”由此可见,我国大学教育中融入中华文化对民族、国家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适时、适量地让学生学习、了解中华文化,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日语人才,是“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培养民族情感,传播好中国声音民族情感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是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及一切美好人、事、物的热爱而产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当今价值观多元化时代,大学生中淡化民族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有的“非古讽今”,有的主张全盘“西化”。受“西化”“日化”的影响,有的日语专业学生盲目“哈日”“崇日”,这直接影响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但是,民族情感的培养绝非朝夕之事。在“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文化,让学生自发地萌生对本民族的热爱,及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喜爱与维护是培养学生民族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可让学生对中日语言文化的渊源与关联等进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华语言文化对日本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达到培养学生民族情感的目的。年 月 日,原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面把握新时代要求 全面振兴本科教育中指出,要清醒认识到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日语学习者”要让日语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的重要工具,努力成长为中日跨文化交流的使者。有了民族情感这一坚实铺垫,用日语传播好中华文化则能水到渠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第 卷 中华文化导入“基础日语”课堂教学的途径“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日语教程的总序指出:“长期以来,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关注的是把世界介绍给中国,而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在继续履行把世界介绍给中国的使命的同时,必须肩负起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新使命。”因此,日语教师有责任在课堂教学的中华文化导入上下功夫,“守好这段渠,种好责任田”。笔者拟以本校“基础日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 新编日语(重排本)(以下简称为新编日语)册为例,具体探索中华文化导入课堂教学的途径。日本文字教学中的中华文化导入日本本无文字。隋书东夷传记载:“倭国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这段史料说明,随着佛教经朝鲜半岛东传日本,中国的“汉字”方正式传入日本。现代日语文字中有表音的假名和表意的汉字,它们都与中国文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语入门的五十音图,包括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些假名的起源均与中国汉字有关:平假名源自汉字草写体,如“(安)”“(加)”等;片假名源自汉字的某个偏旁或某些笔画,如“(伊)”“(乃)”等。除了假名文字,日语中还存在大量汉字,这些汉字的字形和字音都与汉语有着明显的关联。例如:字形上,有完全相同的(如“先生”“学生”等),有大同小异的(如“对 対”“凉 涼”等),还有模仿创造的(如“畑”“峠”等)。读音上,有音读和训读。音读是模仿汉语读音,依据汉字或汉语传入日本时期、途径的不同,以及汉字原音在中国的地区性差异等,日本汉字的音读又分为吴音、汉音、唐音三种读音。而不考虑汉字的原音,只利用汉字的字形和字义来表示日本固有词语的读音方法叫训读。由此可见,无论是假名的起源还是日本汉字的字音、字形,都离不开中国文字的支撑。在中华文化导入环节,教师可在课堂上分享它们的字源资料或相关视频,这样既可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来源,也能拉近学生与日语间的距离。除此之外,也可根据学习内容布置一些可在后续课堂上演讲、展示的作业,引导学生自行对相关问题进行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与思考。例如,中国汉字演变为日本假名的历程、日本汉字的中国来源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演讲与展示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他们的中华文字文化素养,还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日语词汇教学中的中华文化导入词汇是指一种语言里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称。两千多年的中日交流历史让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中日语言存在大量同形词。近代以前,日本从中国大量借用汉语词,如“料理”“写真”“丈夫”等。近代以后,有许多日语新词输入中国。但这些新词都或多或少受了汉字文化的影响,如:有通过汉字重组创造的词语(如“哲学”等);有词源上是汉语的固有词语,可以在汉语的典籍以及佛教经典、禅宗语录、白话小说、善书中找到书证,但是近代以后被日本译者赋予了新义的词语(如“经济”等);还有在中国典籍或汉译西书中可以找到用例,在古今词义上也有一贯性,并在 世纪第一个十年及以后再度活跃起来的词语(如“望远镜”等)。从“基础日语”教材的“单词索引”中,我们不难发现为数众多的中日同形词。许多教师一般仅从词形、词义、色彩、用法等方面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讲解,学生也仅限于对知识点的简单识记,对单词深处的内涵却一无所知。选取典型的中日同形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探讨是导入中华文化的重要切入口。笔者就新编日语(第三册第 课)中的“教授”(名词)为例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后发现,这个词极富中华文化元素。词源上,它源自中国典籍,最初以“教”和“授”的形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两个字演进成为一个复音词。词义上,中国古籍中“教授”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了“佛教典籍中的职位名”“旧官职名”“对从教者的尊称”等意义,这些意义随着中国佛学和儒学典籍等流播至日本,影响深远。这个古汉语词在近代日本被赋予了“表示高校教师最高职称”新义后回流至中国。现在所用的新义虽然源自日本,但因为“教授”有着经年累月的积累与沉淀,它的生命力才可以如此长久,它的内涵也才能不断被丰富。也正因为如此,第 期朱棠:“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途径研究“教授”一词自产生后使用至今已逾两千年,却依旧是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词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在讲解这类词语时,教师可以将中日典型辞典、数据库中的相关例文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它们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古汉语对日语词汇和相关日本文化的影响。这种中华文化导入模式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激活学生多维度思维方式的同时,亦能增强学生的中华文化自豪感,坚定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以上中日同形词的讲授需要教师事先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但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词语,授课教师可以轻易地联想到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很自然地将其导入课堂教学。如新编日语(第一册第 课和第 课)新词表中先后出现了“青”和“青”,它们能让人马上想到“青藍出藍青”这一出自荀子劝学的名句。又如人们饮食生活中常见的“鱼”(第一册第 课)亦容易让人想到“水至清则无鱼 水清魚棲”“缘木求鱼 木縁魚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人授魚以、人授漁以如”等经典语句。教材中还有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源自古汉语的成语,如晋朝傅玄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